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一)

 

净空法师讲述

 

一、示修持方法

二、论死生事大

三、勉诚敬人生

四、劝深信因果

五、明佛陀教育

六、标应读典籍

七、答学佛疑问

精要十念法

 

此为 净空法师于华藏图书馆之早餐开示,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仅为弟子悟有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一、示修持方法

 

修福与修慧       (950102早餐)

 

‘修福与修慧’,福、慧是修学佛法所要求的两大目标。我们在传授三皈时,所念的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与慧,‘足’就是满足、圆满。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与慧的修学圆满,所以得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敬。

 

世间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求福慧,其实福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圆满具足。现在众生福慧为什么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是有两种障碍把它障住,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烦恼障的人,福德就没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没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现前。

 

二障要怎样除?这就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么修法呢?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人要先修学三福。我们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这个道理,肯发心去修学,这个知见就是真实的智慧;肯认真去做,此人就有福。

 

‘三福’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认识不够,认识不够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有一分的认识,就认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认识,自然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没有福慧。由此可知,在修德上来说,修福跟修慧是相辅相成的。

 

佛在经典里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别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是教我们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说’是为人讲解、劝人学佛,所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

 

定慧的重要       (950103早餐)

 

学佛的枢纽在定慧,《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刚经》里教须菩提,最要紧的就是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功夫。

 

学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定、没有慧。换句话说,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因为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妄想;与人相处时,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嫉妒,造的是三恶道的因。这样的行为,不论是参禅、学教或者是念佛,皆是无法脱离轮回的。

 

世间人不清楚,但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确实要记住惠能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要见自己的过,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教给后人的两句真实话。若不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与过去生一样,注定是要空过的。为什么空过?因为忍不过。没有忍,哪来的定?六波罗蜜就像是上六层大楼一样,第三层如果上不去,就没有办法进到第四层,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持戒,忍就没有了,修学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学的次第,有了忍辱、精进,才得禅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与自性相应。

 

念佛往生亦复如是,达不到第六层,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条件是功夫成片,没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么样子?六祖说得好:‘不见世间过。’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还见世间过,断定功夫没成片,因为你心里头还有分别、执著,还有障碍。

 

在念佛堂,主七师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你没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净。要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如果人人都能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世人就能和平共处,世界哪里还会有斗争!社会一定祥和,世界一定大同!

 

经上所讲的,决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紧的是把它做到,单念不做没有用。六祖说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证悟才能救。’从前李老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行为自然就善良。如果只有行为上改,心没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装模作样,内心还是妄想、执著,依然是无济于事,要紧的是要改心。

 

修行的总纲领       (950125早餐)

 

修行的总纲领,无非是破二执、断烦恼而已。小乘人是为破我执而破我执,所以他的方法比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烦恼、执著,使之不起现行。证得初果之后,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方能断尽见思惑,出离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们发菩提心,转烦恼成菩提,是用转变的方法。其实烦恼是不能断的,因为烦恼是自性的起用,烦恼要是断了,当然连自性也跟著被断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觉悟时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差别就在于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转迷为悟,能够转迷为悟,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大乘用转变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于理于事都相应。这也说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没有智慧,硬是用压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转过来了。

 

大乘修学的榜样—《华严经》五十三参。在这五十三参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世出世间的人,都是修菩萨行。不但修菩萨行,而且修的是高级的菩萨行—普贤行。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学会呢?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萨行?是不是修普贤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还要生死轮回。

 

要如何修学?从要领上讲,就是怎样将六度应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萨;生活如果是十愿,你就是普贤菩萨。须知大乘的根本是在于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即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愿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愿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事业之中,这就是行菩萨道。六度就是菩萨道,十愿就是普贤菩萨道。《无量寿经》里的行普贤行,那就是修十大愿王。

 

‘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牺牲奉献。自己肯牺牲肯奉献给大众,肯奉献给团体。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别是在人事上,众生都有无量劫以来累积的烦恼、恩怨、不平,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更要能忍;对于自然环境也要能忍。

 

‘精进’是求进步。不可以一成不变,老守住一个范围。有许多大德学佛修持虽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里?他墨守成规,不求精进。因时代不同,所以众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个时代落实六度十愿的行法,墨守成规当然是不行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上,从前是托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国之后,接受在家同修的供养,不托钵了,一切生活环境全都改变了。所以要适合现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则,这才是精进之真义。我们要从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觉、求慧、修六度十愿。所以诸位仔细看五十三参,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这是禅定。

 

‘般若’就是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颠倒,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将六度、十愿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那你就快乐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修菩萨行,在行菩萨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是充满法喜的,这就真的把烦恼转成菩提,把迷转成觉悟了。

 

世间凡人,若对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种心态就注定了要六道轮回。所以大乘菩萨法高明,把念头转过来就是菩萨了。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众生结法缘,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罗蜜。所以念头一转,就快乐无边,幸福快乐、离苦得乐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觉得跟大众相处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烦恼,并没有在学佛。学佛就是要把这些枝枝叶叶圆融起来,把它化解掉。这些境界是从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因此就要从自己内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内学’。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内开发自性,这个团体才叫‘僧团’。

 

佛法的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这是极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间的法律,是要用来约束大众。所以要学六祖惠能大师‘常常见到自己过,不见世间过。’心就真的转了,向内观照了。

 

众生的‘大病’—不见自己过,专见别人过。专见别人过,就会增长烦恼,就没有办法向内观照。如果我们只顾内照,不管外境的诱惑,这个‘照’是智慧,就能把烦恼、习气化解掉。

 

我们看《六祖坛经》就会觉察到,会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师在柴房里舂米、劈柴、做苦工开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愿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里面,六度十愿全修了。不会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禅堂里面打坐、参禅也不会开悟,烦恼、习气还是一大堆。我们要是会修的话,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愿也全都具足,这怎么不欢喜呢?不会用功的人就会认为,这些工作好苦。所以转境界就是转心—转心理、转思惟、转观念。会修行跟不会修行的差别,就在于此。

 

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讲的,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修什么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会共修,她就到厨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黄包车的苦力,没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厨房里面洗洗碗,其实她就是在那里修六度十愿,所以她能预知时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这样的修习,怎能有这样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来,世间人是看不出来的。世间人看她只是个不识字、没念过书、听经也听不懂、到处帮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样的人才叫真修行,听经、参禅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这些修行的纲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

 

念佛功夫       (950126早餐)

 

能将《金刚经》的理论运用在净土法门里,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部《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门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只要菩提心一发,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会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决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发菩提心,所以虽有一向专念,依然不能往生。古人讲:‘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行?因为‘心净则土净’,要心净才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佛号的多少。’浅深从哪里讲?是从清净心上讲。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层—理一心不乱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乱,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没有这样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心里面已经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了,只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专注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上。

 

《金刚经》所说的标准,是理一心不乱的标准。但理一心不乱也有浅深不同,《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三贤十圣,即《华严经》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理一心。虽然同样达到理一心不乱,功夫还是有浅深不同的差别,但是到了究竟圆满,就是成佛。

 

这些都是讲我们的自分—自己的功夫,尚不论及阿弥陀佛的加持。若论阿弥陀佛的加持,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极乐世界有佛力加持。但如果自己肯努力,自己的功夫得力,品位增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快;往生自分品位较低的人,虽然得佛力加持,但到真正圆满成佛就慢了一点。也就是在圆满菩提的时间上,有早晚快慢不同的差别。

 

冲突       (950126早餐)

 

人与人之间冲突在哪里?就是利害。我们跟人没有利害,那就好相处,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才像一个修行人。

 

大家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方向,这是基本的一个概念。还要同心协力为佛教、为众生去努力,一定要把个人的利益舍弃。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当放下,如果放不下,这就是很大的障碍。当然最严重的障碍,就是障碍自己,非但自己不能成就,连往生、开悟,甚至于得念佛三昧都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放下。

 

修行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一个团体里,要学谦虚、学客气、学忍让。孔老夫子教给我们要守礼,礼是什么?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减少磨擦、减少冲突、处处忍让,这才能够成大功、立大业。

 

锋芒显露的人会遭嫉妒,遭嫉妒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是凡夫,嫉妒、嗔恚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要是没有这些习气,他就是佛菩萨再来。

 

佛心       (950126早餐)

 

我们要时时刻刻存著一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常常以此来检点、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心?是这个心,就是佛心,就有资格学佛,有资格往生。

 

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行要守住几个原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能守住这几个基本原则,就不会错。真正能守得住,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佛菩萨,交给护法神去安排。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一个真正想学佛,真正是为了弘法利生的人,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前途、生活,诸佛会护念,护法神会照顾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心一意照著经典上的教训去做,佛法是重实行的,能做到就是相应,做不到就不相应。

 

著相       (950129早餐)

 

赞叹自己,贬低别人,在《瑜伽戒本》里,是第一条重戒—自赞毁他戒。在《梵网戒本》里,仅次于四重戒。为什么这么重?因为著相。《金刚经》的标准是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萨。若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这就完了,即使做再多的好事,都只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而已,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们学佛,尤其是出家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出离三界,这是大前提、大方针。世间所有一切名闻利养、荣华富贵,都要彻底从心里舍得干干净净,要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了与阿弥陀佛及诸佛的本愿相应。如果念念还有一个‘我’存在,那就与魔相应;魔跟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魔念念都为自己。

 

忍让       (950130早餐)

 

古人常讲:‘处事难,处人更难。’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变万化,凡夫的念头随境界转,相处当然困难,唯一的原则就是忍让。要放宽自己的心量,学著能够容忍、能忍让,避免一切的冲突、摩擦,护持这个道场的戒律精神—六和敬。六和敬的护持就是忍让,不能忍、不能让,和敬就被破坏了,这就是戒律讲的‘破和合僧’。五逆罪里也有破和合僧,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在五逆罪里面,其他四条不容易犯到,这一条很容易犯,而且不知不觉的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让的人才得避免。

 

就像惠能大师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为生死事大,所以有这么高的警觉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一切与他不相干。顺境、逆境一切都随顺,他以了生死为重要。我们念佛人以往生为第一要务,除了求往生之外,没有任何一桩事值得放在心上。

 

真正慈悲的人,遇到违规、破戒、作恶的同参道友,不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这就是大慈大悲。

 

解行相应       (950130早餐)

 

建立道场、护持道场一定要解行相应。讲经说法是解门,领众修行是行门,两者都重要,两者俱存才是一个完全的道场。但解行俱优的修行人,自古以来就不多见,若两者不能具备,宁愿选行门,不求解门。

 

行门,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样样不如人,这样的人会很谦虚,肯老实念佛,通常这种人往生的品位都很高。有解无行的人,恰恰相反,他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往往把修行忽略了,反而不能往生。

 

领众修行是自利利他的工作,要紧的是真诚、真实,自己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就成功了。

 

念佛的方法       (950130早餐)

 

修行用功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打妄想当作观照。但在初学,确实是用意识心,若观照得力,妄想、烦恼就会减少,智慧就会增长,这代表修行已步上轨道。如果仍然妄想、烦恼不断,那证明自己观照的功夫不得力,这是通途方法修学的难处。

 

净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识心专持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的确是真实的,因此用妄心、意识心去持这真实的名号,这个妄心就是真心。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也是一切法门所没有的,故称第一方便法门。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归到这句名号,直到念到功夫成片,这样的程度,就跟宗门教下所谓的‘观照’完全一样。能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古德常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见性,用这个方法得定、见性的人很多。纵然不能得定、不能见性,也能往生。祖师大德们也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能往生,就绝对能开悟、见性,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处。

 

但是净土法门修学的原则,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一心的意思。什么是菩提心?除了自己绝对求往生的心之外,还得念念以一切善巧方便,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这就是菩提心。因为我们明白,唯有这个法门能断烦恼、出三界,能不退成佛。

 

所以修学净土的人,一生当中的大事,就是自己求生净土,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自行化他。除此之外别无二念,这就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样的愿心、行持必定往生。烦恼、妄想虽然不刻意去断,自然就少了,智慧自然天天增长。

 

修行的原则       (950201早餐)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去实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必须要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自行化他。

 

《沙弥律仪要略》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所以《修行守则》是属于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是什么?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的深广,决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刹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950202早餐)

 

念佛人至少要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搞清楚。这八个字要是不清楚,你是无法把佛号念好的,功夫也无法得力。不但不能转境界,依旧被境界所转;被境界转,就是继续六道轮回。若能转境界就决定往生,所以这八个字非常重要。

 

什么叫菩提心?怎样去发?《金刚经》说:‘生心’。生心就是发心,生是生起,意思与发起相同。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说,‘生’比‘发’的意思更深、更圆满。

 

一向专念,‘一向’有狭义、有广义。狭义的说,就是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一个方向,向西方净土,这样能往生,这是属于事,能得事一心。广义来讲,‘一’是一真法界、趋向一真法界。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不懂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所以妄想、执著、障碍重重。

 

一真法界在哪里?其实是无处不是、无时不是。现代人喜欢讲突破,一真就突破得干干净净。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们,他们思惟、想像、体会的时空,特别是多次元的时空,所谓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一直到无限度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佛法讲的法界。‘法界’大分是十法界,细分则是无量无边,与多次元的时空说法很接近、类似。这些现象都是从无明、不觉而发生的,若能重重突破,就能见到一真法界;能见到一真法界,就成佛了,就是禅家讲的‘见性成佛’。一真就是真性、真心。佛说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多次元的时空)是唯识所变。能朝这个方向一心专念,会得理一心不乱,这叫会念佛,功夫容易得力。

 

功夫得力的现象,就是妄想、烦恼、分别、执著会一天天减少,智慧也会随之增长,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自自然然能放下。他能慈悲,他肯念佛,这都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现象不能现前,就是还有很深重的迷惑、颠倒,因此功夫会不得力。

 

佛讲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的确是虚妄、是梦幻泡影。若要在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绝对是错误的;想在当中有求有得,这绝对是妄想。有这些妄念、分别、执著横在前面,就是大障碍。不仅障碍证道往生,也障碍了功夫得力。但这些障碍都是自己造成的,还需要自己去解除,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代你解除,即使是佛菩萨也没有能力。

 

如何才能往生       (950203早餐)

 

修行人在一生当中的修学,若不能出三界就不算是有成就,但要真正超越三界,实在是桩难事。净土虽说是易行道(跟其他法门比起来是容易),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实在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对于事实真相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而往生。另一种是愚人,就是一般讲的老阿公、老太婆,他什么都不知道,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塌地的念到底,这种人也能往生。而当中这一部分的人,他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这就难了。因为他有分别、有知见,这就是障碍。我们应该冷静的想想,我们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学上智难;学下愚,只要真正肯学,是可以学得来的,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最重要的,就是名闻利养要放下。‘利养’包括五欲六尘,‘名闻’包含权力、地位,我们一概都不沾边,只是一味的老实念佛,服务大众。

 

如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的,出家人中有个修无师,那是下愚之人,什么也不懂。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丈夫是拉黄包车的,一天不做工就没有饭吃。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共修法会,她都到厨房帮忙洗碗,做这些苦工,你看人家往生多自在、潇洒!那就是愚人。愚人能往生,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也能往生,当中这一截的人就太难了。

 

难,都是自己造成的障碍—争名夺利、贪图利养。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这是希有的因缘,把自己希有的因缘当面错过,这是非常非常可惜。

 

忏悔       (950204早餐)

 

在行门里,总之一句话,就是忏悔法—普贤菩萨的忏悔业障。忏悔法要紧的是改心、改行为,虽没有那些形式,也是真忏悔。若只是具足形式,依照文字从表面上做作而已,心没有改,行也没有改,那就不是忏悔,是没有用处的。

 

佛教导菩萨修行,就是教菩萨要多为众生想,多为众生做,这就是菩萨道、菩萨行。多替众生想,是菩萨道;多为众生做,是菩萨行。凡夫起心动念处处都为自己想,都为自己做,所以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处。

 

护持道场最重要的是六和敬,舍弃六和敬就不是佛法的道场,不是佛的道场,那必是魔道场。佛道场是要用来弘法利生的,是指导大众修行的场所,令一切大众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向这个目标做,那就对了,这就是佛的道场。如果霸占佛道场,不从事教学,而舍本逐末,都是魔事。是佛是魔,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作佛就能往生,作魔来生必定在三恶道,纵然你行一切善法,还是不免堕落。为什么呢?因为破坏正法。因此所有一切善行都抵不了这个罪过。

 

修行三阶段      (950205早餐)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这样的人我们确实也见过不少,而最大的难关,就是妄想、杂念,想除也除不掉。这个问题不是现代人才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经典里教导我们,这也是一个主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断除妄想、执著。其实在一切经论里面,也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佛讲得很透彻,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做,所以无量劫来都被这个妄想、烦恼缠缚,而不能够解脱。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确实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号,心里不断妄想,这是不能成就的。必须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应,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烦恼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开慧,智慧一开,即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烦恼能伏得住,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这个法门比一切法门殊胜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开悟的。开悟就是开智慧,开智慧就是转烦恼成菩提。

 

我们平常时时提倡、劝勉大家,我们的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读经文。把经典念三千遍,熟读经文,记住经典里面的教诲,佛的教诲记不住,还修什么?怎能如教修行?这是第一步。

 

第二阶段—求圆解。对佛教诲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圆融,才不会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诲,讲的是原理原则,要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应用它,这才不是读死书,才是开智慧。

 

第三阶段—要实行。依著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真正修行,这样才能够往生。而不是把经念完三千遍就没事了,那是没用处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实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而不是在记问之学。记得多、懂得多是没有用处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两分就得两分利益,不能认真努力去做,这个真实利益是绝对得不到的。

 

菩萨行       (950207早餐)

 

佛教给我们的是什么?归纳起来,就是改心。什么是凡夫心?什么是佛菩萨的心?要十分清楚明白。怎样是改凡夫心为佛心?怎样去改凡夫的行持,成为佛菩萨的行持?我们自己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能认真去做,而假佛法之名,误导众生,罪过都在阿鼻地狱,这是佛菩萨所不愿见到的。所以肩负教学重任的人,一定要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习气、困难。

 

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也都变成了世间法。由此可知,所谓世法、佛法并不在事相上,而是在个人心上,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佛法不坏世间法,所以世尊在世时,对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徒的教化,佛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们的理念,帮助他从迷信的生活,回归到觉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加入新的解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方法正是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觉悟的生活就是菩萨行,换言之,从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萨的生活。但生活并没有改变,过去做什么行业,现在还做什么行业,所不同的,过去是迷,现在是觉。迷的时候有苦,觉的时候有乐,这个乐就是所谓的‘法喜充满’,不同点就在此地。并不是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职业、行业。《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我们看到那些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在他们原本的行业、原本的生活习俗当中觉悟了,而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法。

 

譬如我们在厨房里面工作,每天烧饭、洗碗、抹桌子,世间人觉得这是苦事情,但觉悟的人却觉得是件快乐的事,这些事情其实就是六度万行,就是戒定慧三学。工作还是一样,事情还是一样,只是心理观念改变了,这一变,就是菩萨的生活。菩萨的生活是什么?就是每天烧饭、抹桌子、洗碗碟。《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教我们怎样过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生活。这是事实,这就是修行,大乘菩萨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在这里修。不了解的人,认为天天做这些事情实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妇一个个都想跑了。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乐了。觉悟的人,知道在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称赞、修供养、修忍辱、修禅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样。

 

修清福       (950208早餐)

 

‘祸福’实在是系于大众的一念之间。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恶就是灾祸。佛教导众生福慧双修,福慧圆满了,就称为二足尊,所以修福、修慧都非常重要。福报当中,尤其难得的是‘清福’。在清福里面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不造罪业。在世间的福报里面,福报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副作用也大,这是我们要记取的。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那这个福报真的是无量无边,智慧也一定是随著增长。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福,也要劝导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报了,这个地区就不会遭难。假如只有我们个人有福,大家没有福,我们还是无法躲过共业的,所以劝化众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修福要怎样修法?多替众生想,多替众生做,能把自己忘掉,那是大福报。什么是造恶呢?念念为自己想,念念都为自己做,这是大恶。

 

修行目标       (950209早餐)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这是我们现前阶段弘法利生的目标,也是我们自己修行的目标。所有一切经论、行法都是要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的。

 

我们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标正确,这个生活就有意义、有价值,过得就很快乐、很幸福。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自己应该怎么修学,怎么样待人接物。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

 

离相修福       (950209早餐)

 

舍财是福,但是更要紧的是要不著相。著相修福,是人天果报;离相修福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够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财能舍,内财也要能舍。什么是内财?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劳力,能无条件的为大众服务,这叫舍内财。不求报酬,认真的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这就是布施。

 

福报与智慧       (950211早餐)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福报大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报虽小,但他每一分钱都能修得很大的福报,所谓是‘舍财修福’。由此可知,没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

 

实际上以因地上讲,智慧比福报更重要,因为有智慧的人不会造罪业,会将自己的过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没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业,还以为在修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现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钱,也真正发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业,不是修福,而自以为是在修福,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随喜       (950212早餐)

 

在团体里面,最显著的烦恼、习气就是‘嫉妒’。哪个人没有嫉妒心?说‘我没有嫉妒心’,那个人就不是凡夫了。只要是凡夫,就绝对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是佛法极盛的时代,六祖惠能就出现在那个时代,从黄梅得了衣钵之后,你看,谁服气?那是什么现象?嫉妒。

 

我们的嫉妒、贪、嗔、痴、慢如果不能够降伏,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其结果绝对是破坏道场的。纵然影响没有很显著,也会障碍道场的发展,也会障碍同参道友的成就。换言之,就障碍了弘法利生。这个罪过,大家都晓得,是戒律里面讲的:‘五无间罪。’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随喜。为什么不修随喜?把念头转一转,若能随喜,别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样大,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好事时,能生欢喜心,能帮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懂得修随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帮他;帮不上忙的,我赞叹、我欢喜、我照顾他,所以功德是同等的,因为你自己心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课诵本里的晚课,改成念《无量寿经》卅二品到卅七品的道理。这段经文里所讲的习气、毛病,我们每天都能读一遍,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这些过失?如果有,就要改过自新,这才叫真正修行。

 

早晚课诵       (950212早餐)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遍及到全世界,不只是某一个地区,对于佛法都有很大的误会。这个误会会障碍对佛法的修学,障碍佛法的流通,所以《认识佛教》、《三皈传授》这两本小册子确实有大量流通的必要。

 

修行,古大德所编的课诵、仪规在当时确实能利益一切众生。可是现在的众生业障深重,而且基础丧失掉了—孔孟的书不读了,老庄、道家的东西也不涉猎了,小乘又不学。就像我们今天盖大楼没有地基似的,毫无基础,这样入大乘怎会有成就?古今凡是有成就的大德,无论在家、出家,他们儒学的底子都很深厚。因此这些仪规(那时称作朝暮课诵),现在拿来已是用不上了。早晚功课订定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改变心行的,如果我们做了,而心行仍没有改变的话,这早晚课就白做了。因此我们才把早晚课诵的内容,改为早课读《无量寿经》第六品,晚课读卅二到卅七品。

 

我们的早课,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心里面都有四十八愿,这就叫念佛、忆佛。心里头真有佛,心里面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就包含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晚课就是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的教训,我们要依教奉行、如法修持,这是真念佛,不在口头上。

 

《无量寿经》是顿教。所谓顿教,就是它没有次第,纵使我们没有儒学深厚的基础,也能成就,这是此法门的殊胜处。因此能够依阿弥陀佛的愿去发愿,依阿弥陀佛的教诲去修行—卅二到卅七品是阿弥陀佛的教诲,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是大小乘共同依靠的基础。从这里来认真学习,我们念佛才会有成就,这是我们重新定《朝暮课诵》的理由。

 

清净心       (950214早餐)

 

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成片,可以带业往生。

 

怎样才能做到心清净?一定要有看破、放下的功夫。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放下什么呢?放下一切妄想、烦恼、知见。真正要学六祖惠能大师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的心就清净了。

 

我们今天还看到这个人不对、那个事也不对,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只有真正想往生的人,才能真正放得下。僧团是清净和合僧团,所以在佛法的六和敬里,‘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不但听不到是非,连心里都没有这个念头。

 

学       (950214早餐)

 

社会上讲:‘学做人。’学做人就是学伦理、道德。如果学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学做欲界的天人,那他们就比我们人又高一级了。学四禅八定就是学做色界天人,境界就更高了。学四十八愿,学六度、十大愿王,那就是学做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学的。

 

‘学’,不是指我懂得、我明了就算是学了。‘学’这个字的意思是‘效法’、‘学习’,它是动词不是名词,就是要我们真正去做到。我们今天修行,自己得不到法喜,那就是在混日子,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去学习。

 

学要从哪里学起?从读经学起。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依著经典认真的反省,每天能发现自己一个毛病,这就是觉悟;每天能够改掉一个毛病,才是真修,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所讲的:‘真干。’能够真修、真干,三年就超凡入圣,就不是凡夫了;不肯学、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了。

 

读经要怎样读呢?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就会有悟处。有一些人读经读得好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用妄想、分别、烦恼的心去读,对经典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不能体会,那当然愈读愈苦。只有用真诚、清净、恭敬的心去读,才能与佛的心相应,才能够发现经里的意思。由于真诚、清净、恭敬是没有止尽的,所以经的意思就没有止尽、无穷无尽。

 

六和敬       (950216早餐)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包容。佛为我们僧团制定六和敬,六和敬是最殊胜的团体,所以是众中尊—在世出世间一切团体里面,和敬的团体是最尊、最贵的。确实是蒙诸佛护念,龙天赞叹、拥护。为什么不能和呢?原因在哪里?团体愈大,和敬就愈困难,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见、我执,这是不和的根源,造罪的根源。

 

佛法的修学,不要说是大乘法,在小乘法里面,第一个就是要破我见、破我执。学佛第一个学什么?是学‘无我’,‘无我’就和了,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无我执、无法执。

 

我们既然发心出家了,生活在僧团里面,这是希有的因缘。要自己尊重自己,要认真努力发愤,以道业为第一,依众靠众,互相勉励,切磋琢磨。我们自己能成就,就是社会的成就,就是佛法住世的成就,就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成就。你说这个影响多大?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不但是给在家人做个好样子,同样也给出家同修做个好样子,这样就真正不辜负出家一场了,这才是真正的修积功德。

 

福慧因果       (950216早餐)

 

世出世间法要晓得,都是福慧因果。福固然重要,慧更重要。有福没有慧,享福的时候决定造作重罪,这是佛家讲的‘三世怨’。福享尽了,堕落在恶道里面,要想出来那就不容易,不晓得要经过多少生、多少劫?

 

有慧没有福,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很艰难,但不造罪业。往往还有往生成佛的可能,因为他生活太苦了,他对这个世间厌倦,反而生起道心。由此可知,福报不是好事情,佛教导出家弟子要修福决定不享福,依旧过清苦的日子,要以苦为师,道理就在此地,怕你享福造罪业。

 

老实       (950508早餐)

 

《金刚经》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告诉我们:大乘佛法是在生活当中修学的。换言之,就是要教我们怎样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过的是大智慧、大觉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念佛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不老实。不老实就是不会过日子、不会生活,糊里糊涂的生,糊里糊涂的死,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怜,如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有了般若智慧之后,明白了人生的真相,这就会老老实实、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了。谁能够接受,谁就得利益;如果不能接受,不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既然是造作罪业,来生必定还是在六道里轮回,无论修持怎么好,如果不能出三界,都是没有成就的。

 

我们讲《金刚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劝导大家,教大家明白事实的真相,要死心塌地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金刚经》上所说的,乃至于世尊在廿二年中所说的《般若经》,就是为了教我们要看破、放下。为什么‘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要讲廿二年?试想,谁听了之后他就看破了?他就放下了?听是听了,说是说了,依旧是看不破,依旧放不下。心里面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口里面、行为上,还是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乘愿再来       (950510早餐)

 

自己不肯认真修行,你的身体业报是命中注定的;如果自己肯发愤为佛法献身,为一切众生献身,那你这个身体就不是你自己的了,而是乘愿再来的。

 

因此不必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来投生,只要现在的愿力一转,就能把自己业报的身转成愿力的身,这就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一念之间可以做得到的,这里面一丝毫假都不能掺,是纯真无妄的,掺一点假还是要受业报。

 

改过       (950512早餐)

 

无论出家在家,凡是佛弟子接受财供养,一定要以法供养回报。佛陀在世是用托钵的制度,当接受供养时,一定要给人说法,这就是报答施主之恩。我们在任何场合,接受人家供养,也要懂规矩,要为人说法。若没有人启请,那可以不说;有人启请就一定要说。说法最要紧的原则,就是要能指出现前大众所犯的通病,来帮助他们改正,这才是最有利益的。所以不必谈玄说妙,说那些没有利益的废话。

 

佛门常讲‘开悟’、‘修行’,这个名词术语大家都晓得,可是对里面的含义,明白的人并不多。读经里头会有悟处,念佛里头会有悟处,其实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也都是会有悟处的。‘悟处’指的是什么?是发现错误。发现错误就是开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修行不是指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实在讲,那只是形式、样子而已。真实的功夫是‘知过’、‘改过’,能做到这四个字,你这一天就会过得很踏实,没有白过了。

 

不但修行人要严格的遵守,世间人我们看《了凡四训》里的赵阅道,他每一天都反省,每一天都检点,找出自己的过失来改正,不再重犯。可是现代的学佛人,嘴里头谈玄说妙,实际的功夫却完全没有,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出家人成就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学佛,确实有一些人他真的是一切都放下了;反而出家人学佛,口里讲的都是佛法,都是谈玄说妙,可是心里想的以及所作所为,都是六道轮回业。说的是破迷开悟,而实际上,自己做的完全是迷惑颠倒。

 

真实的功夫要从检点过失做起,而这个标准,就是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所以为什么要把经念熟?就是要把标准记住,若记不住这个标准,对于是非善恶就不能分辨,往往就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对的以为是错的,这就是佛讲的‘颠倒错乱’。所以经一定要熟,要认真的去救自己。果能在这一生当中超越轮回,往生净土,那自己就真的得救了;要是不能往生净土,这一生就空过了,这一生所修的就都不管用了,因为敌不过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贪、嗔、痴、慢、嫉妒、障碍。诸位想想看,如果这个力量强,还是要到三途去的,想保住人天两道很不容易。

 

清净心       (950513早餐)

 

我们平时吃东西要小心谨慎,以免食物中毒。须知解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净心、大慈悲心。所以把任何的毒药拿给诸佛菩萨,他也是不会起作用的,原因在哪里?他心清净、心慈悲。所以慈悲心是解毒最好、最有效的一个方法。而我们的心起心动念都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毒物所感染。

 

我们最近看到一些一心专注的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人(九十多岁的刘承符老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你看他们体能上的变化,精神、相貌上的变化,这证明了佛说的一点都不假,这就是三转法轮里的证转—做证明。所以我们为了自身的健康,想要少病、少恼,若不修清净心,不修慈悲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转福德为功德       (950514早餐)

 

世间事遇到了,我们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时候不要怕吃亏,多做是多修福,这有什么不好?做的时候不要执著,不要放在心上,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露,如《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就把福德变成功德了。如果心里常常想:‘我已经做了多少事情。’这就是世间法,是有漏的福报,得的果报很小。

 

年轻的时候多修一点福,到年老的时候,你就享福了,就有很多人来照顾你。年轻不肯修福,到老的时候,没人照顾你,还是要自己操劳,这因缘果报确实丝毫不爽。

 

二、论死生事大

 

了生死       (950127早餐)

 

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明眼人看到的是光阴一天比一天减少,换言之,就是更接近死亡了。

 

我们的道业,有没有随著时间在进步?唯有真实修持,才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如果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这一生就是空过。纵然念佛修福,也是佛所讲的‘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好事情,这一生念佛修福,到来生一享福,人也糊涂了;糊涂就再造罪业,再受苦报。大富贵的人家,都是前生曾在佛门里面念佛修福,而不能够了生死的人,在这一世当中,有权有势,胡作妄为,造作的罪业比一般人要重得多。所以我们眼光要看远一点,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是要以了生死为目标的。

 

在大乘法里,想要了生死,我们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记住普贤菩萨的话—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每遇善知识,都请教这两个问题。所谓菩萨道就是存心,我们在讲席里常说:‘心、愿、解、行要同佛。’心、愿就是菩萨道,解、行就是菩萨行。

 

学佛,就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纵使不能到一模一样,也要相差不远,这才叫学佛。世间有一些人,他是搞佛学,而不是在学佛。什么叫佛学?就是有解无行,只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来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愿,那就是佛学;有心,有愿的人,他明白多少就会做到多少,这才是个学佛人。所以学佛可以了生死,佛学不能了生死,这是要辨别清楚的。

 

佛的经教是融通的—圆融、通达无碍,所以一经能通一切经。不但经教是融通的,世出世间法也是融通的,因为都是从自己真心本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同一个根源,没有不通的道理。为什么会不通?不通就是有障碍,障碍就是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只要能去掉障碍,世出世法都是圆融而通达无碍的。

 

观世音菩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得大自在。他怎么明白的?由观照而明白的。什么叫观照?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而一切都清楚明白,这叫观照。要是带著一点意思在里面,就不叫观照了。

 

‘观照’其实就是自性净,就是自性的见闻觉知,所以能够见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情见’,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带著感情’。什么叫感情?就是分别、执著、妄想。带著这些东西的见闻觉知,是凡夫见解。由此可知,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是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见解叫做观照,叫做照见。因此用凡夫的见解来修行,是绝对不能超越六道的。

 

凡夫很难离开情见,如果用情见去修学,一切法门都不得成就,只有修学净土可以。但我们要知道,修净土是要念佛的功夫能把情见伏住,才能往生;伏不住,还是不能往生。也就是说虽然烦恼没断,只是暂时伏住,若能在往生的刹那中,烦恼不起现行,就成功了。如果在那时候烦恼起来,那就去不成了。其实,念佛也是观照,会用功的人跟禅家的修学没什么两样,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讲的‘都摄六根’,能都摄六根,就跟参禅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只做净念相继,而不懂如何都摄六根,那跟参禅还是不一样的。

 

三、勉诚敬人生

 

诚敬       (950204早餐)

 

求学、求道都在一个‘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的,自己不肯,就没有人跟你说了。因为众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现身说法,以代众生求。我们在佛经里看到的,那些当机的人,就是代众生求法。在《无量寿经》里,阿难出来启请,就是代众生请法。

 

道与学一定是要有求才说的,他的用意是重道—尊师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学的人才真正得受用,如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往往人就开悟,得大利益。’所以古人常说:‘不诚不悟’。没有诚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纵然来听,也不过是记问之学而已,是无法得到真实利益的。

 

真实利益,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也是佛法所说的转识成智。果然能变化气质,就是转凡成圣。不会听的,只是听语言、文字而已,与自己的心性毫无相关。若丝毫的诚敬心都没有,所得的也不过是皮毛、表面而已。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对这些现象就会看得很清楚。

 

也许我们自己会认为:‘我对老师的确是很恭敬,对佛法也是很恭敬,自己也很深入,为什么会得不到利益?’试想:我们对恶人呢?对讨厌的人呢?是不是也做到恭敬了呢?真心里面是没有分别的,有分别就不是真心。我对这个人恭敬,对那个人不恭敬,这个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发生在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

 

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无论表现的怎样虔诚,心里有分别、执著,就不是一心。有分别就不平等;执著是染污、不清净,这就是听法、读经不能得到真实利益的关键。

 

四、劝深信因果

 

因果       (950126早餐)

 

般若与净土,都特别强调因缘果报—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是能想到将来的果报,心自然就会收敛,自然就会平静了。如果我们造障碍别人的因,将来一定要承受别人障碍的果,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是自己造的因定的。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要随喜功德。随喜是菩萨心,随喜就是不障碍别人。

 

我们凡夫的嫉妒、障碍心非常重,人家稍微有一点好处,我们看到就觉得难过。有这样的念头,就已经是不对了,如果还要想方法去阻扰他、破坏他,那罪业就重了。如果这个善法能利益广大众生,这罪过就更重,因为他不只是障碍一个人,而是障碍了许许多多的人,所以这样的因果关系一定要明了。

 

法布施       (950215早餐)

 

在《华严经别行疏钞》里面,讲到广修供养—财供养不如法供养。经文中维摩居士有一番非常精彩的开示,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法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送几本经书,送几卷录音带,就叫法布施,这是太渺小了。维摩居士说:‘法布施是以身作则,如法修行,做一切众生的榜样,这是真正的法布施。’这个开示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比如财、法、无畏布施,我们真的去做,修这三种因,就得三种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让他看出这个果报,而向你请教:‘你为什么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你就告诉他要修这三种因。所以一定要做出来给别人看。从持戒,自己认真持戒,断一切恶业,使自己心地真正达到清净善良。乃至于忍辱、精进、襌定、般若,都要真正去做到,那就是法布施。

 

如果你做不到,讲给别人听、劝别人,这是没有用处的,人家也未必会相信。佛在经上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看到果报他才会反省,看到好的果报他就羡慕;看到不好的果报他就害怕。所以必须我们认真去做,把果报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反省,然后发心来学习,这才是真正法布施。

 

五、明佛陀教育

 

明理       (950129早餐)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向,即是有良好的生活教育。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好人、存好心,这是一世的教育。修得很好的,来世可以生天,欲界六层天都是好人的去处。

 

佛陀给我们的方向、目标,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永离三界、永脱轮回。可是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要明了事实真相。三界轮回的起因是妄想、执著,特别是我执,有‘我’、‘我所’,这是造成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想出三界,要破我执、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人起心动念都是我所有的,只要有‘我所有的’这个观念,三界六道轮回就出不去。大小乘佛法都是破‘我’,修学小乘的人,我执断掉,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就出三界了。

 

‘我’尚且没有,哪里有‘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名闻利养,这些东西害惨了我们。无量劫来,我们不是没有遇过佛法,也不是没有认真的去修学,为什么还是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被‘我’、‘我所有的’害了。

 

大乘经典的高明,特别是大乘的般若,就是叫你起心动念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可是世间人总是害怕、恐惧,怕的是自己衣食没有著落,生活会有困难,这就是我执—对‘我’与‘我所有的’执著。有这样的念头,就不是个学佛人,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金刚经》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念念之中还有‘我’、‘我所有的’,这根本就不是佛的学生,根本就不是学佛的人。还有‘我’跟‘我所有’,就是留恋这个世间,是不能往生的。

 

基督教徒为什么能升天?是他的念头能把一切荣耀归于主的缘故,如果他把一切荣耀归于他自己,他就不能升天了,因为他的‘我’没有破掉。所以大家仔细想想这个道理。

 

佛教本质       (950210早餐)

 

佛教在现代社会也在革命,但若不能够守住佛教真正的精神之所在,它就会变质。一变质,真正佛教就灭掉了,所以要守住这个本质。本质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根本,不但是净宗的根本,而且所有一切大乘佛法,都建立在这个根本上。所有一切法门,都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离开这个目标,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经典里头有无尽的宝藏,你自己要会去探求、发现。任何一部经论里面都有无尽的宝藏,而且一切经论都是互通的,所以一部经通达了,一切经就都通达。为什么会通达?就是每一部经,他的目标都是清净、平等、觉。你只要得到了清净、平等、觉,那一切经就都通达而没有障碍了。

 

一部经没有通,部部经都不通,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得到,还是迷惑颠倒,所以不通。大家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就能体会佛法要重在真正修行,才能通得了。不是真正修行,若只在文字上下功夫,那是绝对不会通的。

 

戒定慧      (950509早餐)

 

佛法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遵守著去做。

 

修行最重要的枢纽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

 

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够辨别,但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因为一起心动念就又落到意识里去,那就没有戒定慧了。所以诸佛菩萨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恨,纵然有恶人、恶事来障道,诸佛菩萨也视之自然,不会起怨恨心。为什么呢?希望恶人能够早日觉悟、能回头。因为恶人也有佛性,所以佛菩萨对他也很尊敬。

 

六、标应读典籍

 

五经一论       (950514早餐)

 

学佛既然发心出家了,就一定要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否则的话,成就一定不如在家人。弘法利生,一生能够学一两部经,就够用了,不必学很多。你所选修的这部经,经文注解都要背诵,若不遵行古大德的老办法,我们成就会远远比不上上一代的。

 

从前的人学一部经,不但经文要背,连注解都要背。像天台家,他们背诵的是三大部—《法华经》的经文、《法华经玄义释签》、《法华经文句》,这些算是两部;另外还有一部关于修行的,是《摩诃止观》。这是学天台基本的条件,不能背诵三大部,就没有资格学天台。所以现在人不肯背书,就没有办法超过祖师。同样的道理,学《无量寿经》,不但是《无量寿经》经文要能背,《无量寿经》的注解也要能背。

 

我在一生当中,看到还是用这个老办法教学的,在香港有一位—海仁老法师。一九七七年我去拜访他老人家,第二年他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九十多岁。他在香港只有六个学生,他是专攻《楞严》、专弘《楞严》的,在香港称为‘首楞严王’。他的学生要背《楞严经》、要背注解,所以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

 

要想真正有成就,就不能不在这上面下功夫。要学《无量寿经》的人,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很好,最好都能背过。

 

如果学《观无量寿佛经》,就选《观经四帖疏》,也就是善导大师的《疏》,连经带注解要背得很熟。

 

选《弥陀经》的人,《弥陀经》有两个注疏—《弥陀疏钞》及《弥陀要解》。《疏钞》最好是加上《演义》,《演义》是解释《疏钞》的。《疏钞》是莲池大师著的,《演义》是是莲池大师的传法人成实法师作的。《要解》,最好是连圆瑛法师的《讲义》都能背过。

 

学《普贤行愿品》的,最好采取《别行疏钞》,完全能背下来。

 

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就采取灌顶法师的《疏钞》。

 

学《往生论》的,采取昙鸾法师的注解。

 

必须要有一门看家的本事才行,不这样的下死功夫,那都是玩玩佛教而已,是不能自度度他的。所以古大德讲:‘五年学戒。’五年当中为常住服务,是修福、修布施、修忍辱;在这五年当中,你要把所学的经典给熟背。在从前寺院丛林里面,这五年你是没有资格听经的。但在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经你可以听,但是你一定要以背诵为主。

 

五经一论能背的愈多当然是好,注解至少要取一种。你发心将来弘扬哪一部经,就要在这一种上面下功夫,天天读,读熟了自然就会背,也用不著刻意去背诵,你的戒定慧就可以以这种修学方式全部完成。真正能在这上面下功夫,哪有时间去打妄想、搞是非?还有妄想、是非,这种修学法你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古来的大德,他们都是专攻,都是一门深入而成就的。

 

七、答学佛疑问

 

出家的目的       (950104早餐)

 

好心出家,总算是有了相当的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到生死轮回的可怕,立志要在这一生中了生死、出轮回,古大德所谓的‘真为生死出家’。一个人若有了这样的觉悟,他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自然就与别人不一样,不会再争名逐利,也不会钩心斗角。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轮回业。一心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老实了?

 

出家,真正要讲到抱著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没有障碍呢?障碍很多。一个道场里,师兄弟、住众那么多,你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别人嫉妒、障碍,总要把你踩下去。这一种嫉妒、障碍的严重性,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开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碍的一群。在《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避难,隐藏了十五年,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嫉妒、障碍。他们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为什么出家人还有这样心态呢?这就是波旬的子孙。佛在世时,经上不是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或者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我们若是内心有这个念头:别人比我们强,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嫉妒他,我要想办法整他、阻止他。则自己就是魔王子孙,到佛门里来专做破坏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发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们生欢喜心,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们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孙?是佛的子孙?自己一反省、一检点就知道了。魔王子孙出家,果报将来必定在三恶道,因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自己认真努力。把名闻利养、贪、嗔、痴、慢、嫉妒、障碍统统放下。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六道轮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劝人念佛,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看不惯,我们要明了,这是造轮回业。世间的一切随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确了,连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宗旨—人能够尽本分。我们修学的本分是依据《无量寿经》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善导大师说:‘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对了。

 

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也在此转赠给诸位:‘学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给佛菩萨、交给护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就平等了。顺境,是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在顺境里没有欢喜心,逆境里不生烦恼。一切皆是佛菩萨至善的安排,历事炼心成就道业,哪里会怨天尤人!

 

后五百年       (950126早餐)

 

真正求生西方世界的人,心要清净。可是大家都是凡夫,不是圣人,凡夫都有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是什么样的时代?是斗诤坚固的时代。佛在《金刚经》上说‘后五百年’,后五百年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五个五百年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而末法的第一个五百年,就是后五百年。佛说这是斗诤坚固的时代。

 

第一个五百年—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的时代。那时修行证果的人很多,佛法经典的集结就在那个时代,所以参与集结经典的,至少都是证得三果以上,四果阿罗汉则占大多数。

 

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时代。

 

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时代。多闻就是只著重于对经教的研究、讨论、讲经说法,而忽略了修行。

 

第四个五百年—塔寺坚固时代。此时连佛学也没精神讨论了,大家只忙著盖庙。

 

第五个五百年—斗诤坚固时代。照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至今(西元一九九五年)是三千零二十一年,也就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这是个斗争、斗争、再斗争的时代。我们仔细想想,哪个地方不争?其实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外境就有九十六种外道跟佛法对立不相容的情形;而佛门里,则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扰乱僧团,破和合僧,甚至还想陷害释迦牟尼佛。另外再从历史上看,在中国,有哪一个道场没有斗争?道场里是龙蛇混杂,有好的修行人,也有处心积虑想要破坏的人,诚是任何一个团体都不能避免。这是佛门的不幸,也是众生要遭难、要受苦的现象。

 

出家人的工作       (950129早餐)

 

为什么要发心出家?学佛,在家一样可以成佛。出家就是为了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把佛法发扬光大,真实利益众生,这才是出家人的工作。如果每一个出家人,都能有这样的存心,台湾就是真正的宝岛、真实的福地。在这个时代,若不是真正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就绝对是在做斗争的事业—争名夺利、不能容忍、互相排斥,造作这些罪业。

 

如果我们出家了,而不能信解、实行佛的教训,那就是魔王的子孙,是末法时期渗透在僧团里面来毁坏佛法的。虽然眼前可以得到一点利益—名闻利养的利益,享受五欲六尘的利益,可是来生决定是堕阿鼻地狱。

 

弘法利生的事,只要自己有心要做,人人就都有能力做,人人都可以做得非常圆满,不做就没法子了。

 

正知正见       (950206早餐)

 

‘知见’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见。我们念佛法门修行的总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正知正见,所以没有正知正见,纵然做到一向专念,也很难往生,这一点很重要。克实而论,若没有正知正见,虽然一向专念,也很难成就。因为一是一心,心有杂念就不是一心,夹杂专念阿弥陀佛,把其他法门都放弃,好像是一心专念了,其实不是,你还夹杂著妄想,还夹杂著烦恼,所以还是不能成就。可知在修行里,知见非常重要。

 

‘知见’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认识’—对佛法的认识,对世间法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正知正见。佛法在世间教化众生,没有别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建立正知正见,有了正知见,修行就好办了。所以修行在个人,个人修行不能够克服烦恼,不能够克服习气,问题还是在知见上。因此《法华经》一开头,世尊就把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为我们开示,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明了,‘入’就是真正做到了。也就是将正知正见融化,能与自己的生活合成一体,就叫融化,俗话叫证果,‘入’就是证的意思。

 

我们自己修学也要有个目标,有个标准。一年要比一年有进步,这样时间就没有空过。学佛人进步与否,可藉由下列两点,作为自我的检点、反省:

 

第一是开智慧。也就是刚才讲的,这个正知正见,愈来愈清楚、明白。经典里所说的道理,今年比过去清楚得多,领悟得多了。

 

第二是断烦恼。妄想、烦恼、习气比过去轻了。如果智慧没有增长,烦恼习气还很重,这一年就空过了。

 

弘法       (950209早餐)

 

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万万不可以打著佛法的旗号,去欺骗众生、去求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如果这样做的话就错了。纵使目前能够贪得一点小便宜,但来生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个道理与事实,大家不难明了。由此可知,认真修学、勇猛精进是必要的。

 

弘扬佛法必须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要认清这个时代,要有智慧、善巧、方便,让一切众生容易信受奉行,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我们帮助别人,无论是个人,或者是团体,或者是道场,要记住善导大师的教训:‘一切从真实心中作。’不可以作假。佛法跟世法的差别,就在真假,佛法是真实的,心是真实的,所以一切都是真实的。世间人的心是虚情假意,所以一切都是虚妄的,这就是所谓‘万法唯心,万法唯识’。

 

出家人的生活       (950211早餐)

 

在末法时期,出家人的生活环境跟以往不一样,以往出家人的生活环境有保障。像过去的中国大陆,寺院、庵堂都有恒产,它有田地、有山林,可租给农夫种植,由寺院收租,他的道粮很稳定,经济有来源,所以心是清净、是定的,不对信徒攀缘,修行也容易成就。

 

现代的社会,寺院没有收入、没有恒产,完全要靠信徒供养。于是就把信徒看作衣食父母,想尽方法拢络信徒,攀缘的心就重了,于是道心涣散,心不清净、心被污染了,这是我们现代修学的环境不如古人的地方。这也是今日为什么修行的人多,而成就的人却很少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些事情就要很清楚、很明白,不能犯过错。所以道场不要大,愈小愈好,开销小,生活就容易;有多余的力量,就要尽量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

 

‘道’是清净心,这一定要记住。《无量寿经》经题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道,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凡是扰乱清净心、破坏清净心的,就是障碍、就是魔。我们若能小心防范,就会增长向道的增上缘,即使处在乱世当中,还是会有成就的;若是稍稍不留意,我们的习气、老毛病又会复发,将来一定堕落。

 

发心出家了,必须要知道,我们的堕落比世间人会更重、更惨。世间人迷惑颠倒,堕落还情有可原;我们天天在闻佛法,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事实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又明知故犯,所以罪过是加倍的,比一般人犯过还要重得多,这是我们自己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明白的。

 

往生       (950211早餐)

 

我们要念念想著家乡,家乡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把这个放在心上,其他的与我们无关,要有时时刻刻想回家、想往生的念头,这个念是正念。

 

一般世间人不了解,会认为:怎么这个人念念都想赶快死?那是世间人错误的观念。往生是生,不是死,而且是真正的‘永生’—不会再有生死,再有轮回了。所以那是真正‘生’的开始;不能往生,那就有生死。我们佛门常讲:‘法身慧命。’往生就是证得法身慧命的开始,是真常的开始,不是无常,在世间搞的是无常。我们要常常存这个心,有这个念头,这就好了。

 

‘世缘’就是利益众生。虽然我们的福报很薄,薄没有关系,即使是很少的一点施舍,但它却是真实的利益,这也是圆满功德。

 

魔障       (950509早餐)

 

《太上感应篇》讲得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间得罪了恶人,是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的,那我们修行人在修学菩萨道上的魔障就会多了。‘魔障’就是我们得罪的那些人与事所反弹过来的阻力。不得罪人,魔障就少;得罪的人多,魔障就多。

 

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嗔恚,克服自己的嫉妒、障碍。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看到别人好,自己心里就不高兴;看到别人有成就,自己就很难过,就要想方法去破坏别人、阻扰别人,殊不知那正是成就了别人的忍辱,成就了别人的定慧,只是给自己招来更不如意而已。因为你所造的是性罪,这个罪是由恶的心所产生的,本身就是罪,纵然人家不报复,自己也会得到报应的。

 

正知正见       (950509早餐)

 

天台家讲:‘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佛在经里常所说的:破戒的人还能救,破见的人就无救了。

 

‘能说不能行’,这是破戒—他会讲而做不到,但是他说的是真话,没有说错,知见上是正的,所以这个人还有救。假如持戒很严,做得很好,但知见错误,那就没救了。譬如诸佛如来、历代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要求生净土,不但念佛的人要求生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到最后都是回向往生净土,这个见解就是正知正见。

 

自己能够一心求生净土,且能将正法介绍给别人,这样的人就是国之宝。所以怎样弘法利生,才能够收到自度度他的效果呢?必须要把经里的教训,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若做不到,虽然讲的是正法,也会讲得不透彻。为什么会不透彻?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体验,而是听说的;即使是从经上看来的,也是属于听说的—是听释迦牟尼佛说的,听菩萨们所说的,不是自己亲身见到的。要怎样才能亲自见到呢?一定要身体力行,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要每天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我们都念过《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精要十念法】

 

谨提议以  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规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号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业,亦共成焉。

 

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试姑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份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 敬劝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

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胜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

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

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

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

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

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

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

六度万行,法门无量;

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

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