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大意亲闻记

 

净空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加州德安乍(DEANZA)学院讲了凡四训大义,为期五日,承张德声居士寄赠录音带五卷,恭听之后,摘要记录,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研究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这篇文章从明末一直流传到现在将近四百年,其价值几乎等于经典。佛经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真理。真理永恒不变,超越时空。此四篇文章亦如此。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绝不是由思考中想出来的,而是由真性中发泄出来的。同时又搭配他几十年修学的心得与经验,故能有如此普遍广大的流传,给后人真实的利益。往浅里说,它能改造个人的命运,深一层讲,它给大乘佛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印光大师的序文非常好,开头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这两句话把世出世间教育的精髓一语道破。人生在世都被命运所支配,如果知道事实真相,即可主宰命运。大师前面两句话的重心即‘诚与明’。佛四十九年说法与孔老夫子教诫我们的也是这两个字。孔子教学的对象是人道,佛教化的范围是九法界,诚与明在境界上孔子说的广泛,若言其根源即佛家的三无漏学。‘诚’属于‘戒定’,‘明’属于‘慧’。迷即凡夫,明则为佛菩萨,世间法的成就亦建立在诚与明。大师说诚之一字,凡圣同具,而凡夫不去用它。诚即真心,不诚即妄心。佛说真心离念,心中无念头即是诚。但不要误会,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一念不生,但云谷仍说他是凡夫。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只有应无所住,即入了外道的无想定,其果报在无想天,出不了三界。无念是无妄念,非无正念。六根仍有广大圆满的作用,但没有邪念。对境界无分别无执著,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谓之正念。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用照字,即非思维想像。大师又说诚是本有,而今失掉,把它恢复叫修德,本有的叫性德。恢复的方法要觉要察,觉是醒觉,由内心觉悟,察是对外面之观察。修学的三大纲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觉、正、净是圣人。觉是决定不能有妄念,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很难修的。对人对事对物非常复杂,如何保持清净心乃是真正的工夫。

 

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依佛经所述,释迦佛时代,人寿百年,以后每百年减一岁,算到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应为七十岁。这几十年的生命,极为短促,而未来的时间无限。聪明人不计较现在,假如今生为名闻利养所牵挂,将来后患无穷,应时加警惕,如何起心动念,处世待人,以及言语行为是否有违于情理法之处,应即检点自己习气过失,力求改正,此谓之修行。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内心。若是坐在佛堂,敲著木鱼,念佛拜佛,而心中胡思乱想,甚至于贪嗔痴慢依旧未减分毫,非真修行。印光大师一生,生活清苦,作到了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劝人闲邪存诚,老实念佛,对人一无所求,可见其所说的都是真心话。我们对于先贤要认识其人格,先建立信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大师又说:‘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明德即诚与明。此是性德,真性之流露。在序文小注云:‘明德指在圣不加,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曜天地之真心。’大师说教是依儒家之修行次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格物之物字指物欲而言,与佛家所说断烦恼有同一意义,均为修行之根本。离开物欲乃真解脱,自由自在,不再受烦恼的束缚。

 

致知是破所知障,心中若有妄想,真智慧即不能现前。格物最后得定,亦即是诚。致知的效果是慧。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用何种推动力使学人努力修学,精进不懈,乃是一大前提。世人熙熙攘攘,奔波勤劳,其推动力是为名为利。佛教我们放弃名闻利养,闻之嗒然若失。因为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名利是假的、是虚幻的,所以学佛人多而肯认真断烦恼者,并不多见。菩萨以大愿心为推动力,众生无边誓愿度,帮助一切世人出于苦难。这个伟大动力可使他们能断一切烦恼,修学一切法门。

 

每人都希望幸福快乐,安康自在,如照佛法之教诫行之,一定可以得到,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作善必有善报。但须参考了凡在四训中所说之积善之方,他说善有真假、端曲、正偏、半满之别,为善必穷理,否则行无益。例如用私曲心打著佛教幌子,兴办佛事,暗中得到名闻利养,可能一时收获颇丰,而后面的苦报不堪设想。

 

凡夫之烦恼千差万别,有人贪心重,有人嗔恚心重,有人贪名,有人图利。断烦恼如治病,须先治重的症候,大病治好,小病就容易办了。烦恼断,心中清净,然后再广学多门。学一门,心可专,多则杂乱。

 

心正、言行自正,若心不正,言行虽然尽量掩饰,也会被人看穿。学人应把所学圣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绝不起丝毫自私之念。大师在序文中又讲:‘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是修学的纲领,克己复礼是手段,主敬存诚是法则。己是私欲,礼是性德,亦即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主与存同义。诚是内在的真心,敬是表现于外的恭敬。华严经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佛,未来佛就是我们尚未成佛的众生。诸佛礼敬九法界一切众生,而众生不知道礼敬诸佛,诸佛当原谅我们无知。至于如何才能作到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具体而言必须用颜子的四勿与曾子的三省。四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真能明白这四句的意义而且真能作到,修持三年即可成圣成贤。

 

礼,前面已经说过,就是性德,就是合法如法,其绝对的标准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对的标准是世间的风俗习惯,法律规章,以四摄法随顺世俗,如何将此绝对与相对标准相辅相成,乃是当今的重要课题。佛法不能普遍推广,其最大障碍即此两种标准不能调和。有人学佛之后要去当古人,与现代人格格不入。现代人视之亦觉其不能随群,互有矛盾。佛法的原理原则,万古常新,没有时空的限制。至于手段与方法随时适应于每一时代。换言之,绝对的标准不变,相对的标准可以随时在变以适应各地区各时代众生的需要。

 

曾子的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话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士农工商,凡是天天外出工作者,应检点是否尽心负责,把一份工作作好,对社会国家以及一切众生有无尽到应尽之责。在家庭中,无论家长或主妇,照顾一家人,是否作到尽善尽美?这全包括在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范围之内。交友本来是志同道合之结合,应肝胆相照,绝无诡曲之心。美国讲信用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佛教的信建立在性德上,自动自发,无人管制。传不习乎?对老师的教诫有无认真学习,依教奉行。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许,天下亲师都希望子弟将来成圣成贤,至少也是正人君子,事业有成,并不愿意子弟作奸犯科。

 

大师讲到修学的次第,完全引用儒家术语,年岁稍长者都读过四书五经,读大师文章倍觉亲切,且其意义与大乘佛法完全相应。他先从格物开始,革除物欲,离开五欲六尘,生活朴素节俭,妄念少,心地清净,快乐自在。反之,若追求奢华,填补欲望,生活必受压力,活的好苦。以美国而言,起码的生活并不困难。衣能御寒则可,不必求时髦。食能得到营养,无须大鱼大肉。住家更不需要豪华。有人请我参观其住宅,建筑高雅,设备讲究,确实不错,但我觉得房主人太可怜了。清洁打扫,整理花园,吸尘除草,一天到晚作房子的奴隶,诚愚不可及。学佛果能突破物欲,即能得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丝毫压力、牵挂、忧虑,作自己最喜欢作的事,读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心清净,烦恼少,自性里本有般若智慧自然透露出来,此为根本智,再接触外面境界,眼一看就清楚,耳一听就明白,此为后得智。性德透出来谓:明明德。单有诚而无明,单有定而无慧,属小乘定。单有慧而无定是狂慧,乃八难中之世智辩聪。真智慧非由研究经典思考而来,是自性里自然流露。一看佛经与我自己的意思一样,乃真智慧。下手一定由断恶修善开始。善恶的标准应先了解,凡是为己者皆恶,念念增长我执,永远在搞六道轮回。样样不为自己而为众生,不但超越三恶道与人道,而且超越天道。念念为众生是善,善必有善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把这种事实搞清,知道一生遭遇是果报,决不怨天尤人。读诵了凡四训之后,即知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之法根据的理论所在。

 

作一个佛弟子乃无上光荣,必须作到‘行为世则,言为世法。’一举一动为世人的模范。如是则佛法那有不兴旺,那有不被社会大众尊重的道理。今天佛法未能普遍推广,乃是我们讲的是一套,作的又是一套。能说不能行,使大家瞧不起。甚至于所讲的与所作的完全相违背。劝人修善,而自己作恶,不但自身堕落,也破坏了佛教的形象,这个罪过可大了。

 

在中国大陆有许多佛教徒听过我的录音带。当我去北京时都想来见我一面,信徒很多,场面很大。可惜大家不知遵守秩序,争先恐后,乱遭遭地把我包围。我于是乎大声告诉大家保持肃静,不然把佛教形象破坏了。外面人不知发生什么事情,警察都来维持秩序。甚至于还有人请我签名,拿我当作明星。过去朱熹先生到寺庙参观,正赶上过堂用斋。朱熹一看,一点声音没有,秩序井然,他说:‘三代之礼,尽在是矣。’

 

了凡四训一书,若照佛经序正流通三分法分之,立命之学为序分,改过积善为正宗分,谦德之效为流通分。第一篇立命之学,内容最主要的一点,说命运是真有,述明事实真相,有理论的根据。一开端他先说他自己的一段故事,童年时遇云南孔老先生,为其推算一生命运,最初纤细皆验,说明人的命运可以用数理推算休咎。中国一般的算命看相占卦均发源于易经,易经是高深的数学又是哲学。由数理推算吉凶祸福,荣辱休咎,多有灵验。推理是比量,有时也会推错。最正确是现量,现量由禅定产生。甚深禅定中,时间空间的界限都消失了,过现未融成一片能亲眼看到,一点不会有错。孔先生对皇极经颇有研究,得邵子皇极数正传,其推算之术相当高明。为了凡先生批算流年大运极为准确。各位同学仔细读完立命之学一章后,方知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算了凡每年收入的俸禄,丝毫不差。每岁考试,考第几名,作官作到什么阶级,在最初二十年一一悉验。他乃恍然大悟,人的一生命运已经定了,无可奈何,打妄想也没有用。后来他到北京一年多时间,终日静坐,不读书,求个心安理得。次年南归,到南京栖霞山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当时很有名气,也很有道心。他与禅师在禅堂中坐了三天三夜,不瞑目,禅师对他肃然起敬。对他说:‘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他答覆道,我的一生命运已被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笑著说,我原来认为你是一位豪杰,其实仍然是个凡夫。

 

谈到禅定工夫,佛经里说得非常透彻。了凡的定功三天三夜不起一妄念乃小工夫,倓虚大师开示,禅宗工夫好的一坐半个月不出定,再如色界天无色界天,以至于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有八万大劫之久,已非按年数计算,如此甚深禅定还是不管用,因其仍有妄念,不过是伏著,还未断根,如定功失掉,妄念又起,所以天人也是凡夫。有妄念仍落在数里,逃不出命运之支配。若修到罗汉才真无妄念,称为第九次定,又称灭尽定,灭尽了妄念,超出三界,谓之圣人,已不是凡夫。

 

了凡最初二十年的经历与孔先生推算的行运完全符合,所以他认为命有定数,数不可逃,亦未作大善大恶之事,乃是一位标准凡夫。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是自己造的,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佛教经典中如此说,岂能诳语欺人。况且净宗经典是求永远不死,无上佛道。成佛都能求,何况其他。应知一切造作都离不开心,动作言语皆以心为主宰。一念善即得善果,一念恶即遭恶报,他引用六祖大师的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最初同李老师学佛,他告诉我,讲经说法不容易,只靠经教不行。如想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不要说现代学术以及外国典籍,即以中国古老的四库全书而言,亦无法遍阅。我曾向台湾商务印书馆订购一部,该馆经理对我说,一个小孩一生下来就看这部全书,活一百岁,到死还看不完。何况还有佛法,其最大一套丛书是大藏经。大藏经以外之佛学典籍亦不少于大藏经之数量。一生中不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如何能讲经说法。光靠读诵研究不能通达,要用至诚感通之法。自古以来佛门里代代相传的就是这个法门。孔孟之学亦用此心传,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非文字通、义理通,而是以‘真诚心’感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由心性中流露出来。大师说主敬存诚。内真诚、外尊敬。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一即一切,这一个敬字即包括后面九个愿王。

 

从心性中求,无不可得。最初了凡还有疑惑,认为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由心性中求亦能求得,如由外面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仍在数中。两个人同样求发财作生意,一个发财,因其命中有财,一个赔本,因其命中无财,还是逃不出命运。如由心性中求,内外双得。你必须知心性是什么?在有情众生方面叫佛性,在无情方面叫法性。外面万事万物均是由心性变现出来,由性中求,求功名富贵,求儿女,求长寿,求罗汉果,求菩萨果,求无上佛果,均能得到。不但其道德仁义成就,其外在的荣华富贵亦得到了。华严毗卢遮那佛之依正庄严,世无伦比,是其性德自然流露。有人怀疑,生活俭朴为美德,而佛的依正二报那样豪华,黄金为地,七宝宫殿,岂不太奢侈了吗?其实佛也不要这些,而是由性德自然流露,不是自己有意如此。

 

孔先生为了凡算命,在功名方面不能中进士,一生无子,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官居七品。了凡非常诚恳,他说自己毛病很多,第一不耐烦剧,器量小,不能容人,刻薄傲慢,轻言妄谈,福薄之相。其次自己有洁僻,好发脾气,又过份爱惜羽毛,不能舍己为人,多言耗气,喜饮酒,喜长夜静坐。有此种种毛病,不能有子。了凡勇于认错是其可取处。

 

四训小注中有一段说:‘大修养人除欲净尽,心境空明,更无阴气足以覆盖,常在定中,智光湛然,永断睡相,此圣境也。’修学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勿勉强去作。如了凡之彻夜长坐,即禅宗讲的不倒单。这要很好的工夫,要私欲断尽,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没有了,心中无一物,自性里的般若智慧透出来,光明遍照,可以不倒单,否则坐著睡那有躺著舒服,真有工夫,坐几分钟即可以恢复精神。佛门中两种现象,一个不倒单,一个持午。大多数人自不量力,目的在求恭敬供养,完全错了。身体即一副机器,要靠能量,能量不足,毛病就来了。能量百分之九十都消耗在打妄想上。我们念佛人修当生成就的法门,经上并没有叫我们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所以不必标榜这些。

 

云谷又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这是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从历史上看,可以得到证明,舍己为人,累功积德者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有教无类,以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教化众生,其学生代代相传,弘扬夫子之道。二千年来孔氏子孙历代受到世人拥戴,孔子在世时并非有显赫地位,一普通百姓而已。其世代子孙托生孔氏家中定是其前生积德修善所致。

 

符按:法师说:‘中国历史上舍己为人者有三个人,但只说了孔子一人,其后二人未曾提及。在下猜测第二个人应为范文正公仲淹,作宰相,一生不置产,所得俸禄均施诸鳏寡孤独。后世子孙簪缨不绝,直到民苏州范家后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云谷禅师对了凡说:如想功名儿女,要把无功名没儿女的业因消除,改过刷新,才能有求必应。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荒就是能容人,所谓量大福大,不能容人,没有福报。自己没有福报不怕,怕的是不积德不修善。我见过很多人,年轻时高官厚爵,飞黄腾达,到五六十岁下台之后,困苦不堪。真正享福要在晚年,青年得意时,多作布施,舍掉之后,其命中福报仍在,到晚年又发了。佛说富贵、聪明、健康长寿是由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得来。

 

我初学佛时,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读过之后非常感动。我年轻时,我的福气比了凡还薄,习气比了凡还重。有人给我看相算命,都说我很聪明,福薄,寿命到四十五岁。学佛的时间表我就订到四十五岁,到四十五岁那年害了一场病,知道时间到了,也不看医生,只念佛求往生,结果不药而愈。有一年台北举办仁王护国法会,在会中遇到甘珠活佛,他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笑你,你福薄又短命,你现在变了,将来福很大,寿也很长。’我前生大概修慧不修福,所以今生聪明有,而福报一点没有。现在的境遇都是今生修的。

 

我有一位老友刘延武先生,去年过世。多年前他曾一度贫困潦倒,一家七口有五个小孩,几乎活不下去。我给他一本了凡四训,叫他学了凡先生。后来五个小孩有四个博士,晚年完全改变过来。他非常感激我,说我救他一家。其实我不过送他一本书,他肯认真改过积善,扭转了自己一家的命运。

 

佛门常讲乘愿再来,大家都认为生西以后,再倒驾慈航来世度生,谓之乘愿再来。其实当前即可作到,我们都是受命运支配,如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利益众生之愿超过自己的业力,现在就是乘愿再来,已经是愿力身而非业力身。这种转变完全操之于自己手中,与佛菩萨上帝鬼神并不相干。起心动念只想到世人的苦难,众生的迷惑,希望社会国家长治久安,自然福慧日增,不求而自至矣。我们虽然力量有限,不能没有这个心,存此大悲心,感应不可思议。

 

云谷禅师说:‘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圣贤之教是为君子,世人只有君子善人才能接受圣教。并不是圣贤有偏爱,不肯施教。他又说:‘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要由清净心中求感应,真诚恭敬心中无界限,如起了一念妄心,即有是非人我变为窄小。清净心尽虚空遍法界与佛菩萨天地鬼神感应道交,冥冥中得到加持。

 

以上是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之法,即所谓立命之学。云谷禅师第一个例,说明真诚之意义,道教有画符之说,画符要一笔下来画到底,心中不能有杂念才灵,心中真诚能与天地鬼神感应道交。念咒也是一样,念咒时不得有妄念。佛法中许多咒语为鬼神言语,虽写成梵文,印度人也不懂。代代相传,其音已变,纵然持诵的音调不正确,只要诚心亦有感应。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持诵时如不打一个妄想亦不容易,其实‘阿弥陀佛’这一句也是咒,最短最易持,果能以清净心念佛,功德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一切法,凡用妄心均不能成就。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基础即在一‘诚’字。由事上下手应先修身,把不正确的思想言行纠正过来,只蓦直行去,认真修行,用平常心对待,不必问收获。佛法叫人发愿广大无边,但不可急于求功,或预计如何如何,如此则落到意识心上,全是妄想。清净心能生福德智慧,所以求乃是向自性中求,而非向佛菩萨求。

 

道理明白了,作起来并不简单。平生妄想习气太重,不易断除,不容易接受圣教,往往半信半疑。佛度有善根的人,经中说佛不能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就是无善根福德因缘之人,他不肯照佛法去行。善根是世世累积的,福德是对圣教肯信受奉行,因缘是此人一生有无遇到正法。善根福德因缘同时成熟,这一生就有得度的机会。此三者俱足不容易。

 

真修行就是修定、修清净心、修真心、修菩提心。中国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皆由先断一切知见入门,现在由广学多闻下手,完全不同。民国以来把古老的教学方法完全舍弃,民初唐大圆先生写了一篇文章,畅述此项改革之非,颇有见地。从前是先求根本智,即清净心,亦即儒家所说的正心诚意。至于修齐治平是后得智。现在学西方人,没有根本智,那里来的后得智,所以两种智慧全失掉了。现已根深蒂固,对古老的教学方法已很难接受。古人教学,儒家教小学生,先教识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然后读四书五经,只是背诵,并不开讲,使学生心中清净安祥。佛教之教学方法类同,一出家头五年学戒,遵守老师的教诫,祖祖相传,先求心之清净,心要空要寂,空是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无一物。寂是不要动,不要胡思乱想。各宗派用的方法不同,禅宗修禅定,用观心之法,不打妄想,也不能不想,什么都不想叫死定枯定,修成功就变成外道的无想定。教下是读经,不论经文长短,念得字字清楚,句句分明,不许思维经中义理,一研究即是打妄想。何以言之?举例说,金刚经与法华经的古德注解不下一百多种,每种都是打妄想思考出来的。如果是如来真实义,应当只有一个,何以有如此之多,且不一样?因真实义是没有意思,无言说。古大德的注解只能帮助启发学人的后得智,但是没有根本智,那有后得智。佛知道后世修行人契入佛法困难,所以说出四依法,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佛经,人是古德注疏。依经就对了,依古德注疏可能有偏差。今天知道此项事实者不多,往往一开端就把路子走错了。

 

学经教只能受持一种,如楞严或法华,每天读诵一遍要五六小时。读经是修定,有三五年功夫必见功效。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华严说:‘行步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步。’行步依次第学习,圆融不涉次第。读经是圆修,不读经时,处世待人接物是次第修。五年学戒是奠定戒定慧基础。戒学总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定学纲领是‘自净其意’。慧学纲领是‘般若无知’。心经最后结论是‘无智亦无得’。得到根本智,然后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见色闻声不迷。真心里无界限,无分别,无执著。因无隔碍接触任何境界都知道它的前因后果,因为心量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此古时教学法之特色。

 

了凡先生粗念没有了而还有细念。云谷禅师又教他念准提咒。古德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六字洪名最易受持。如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在初学时可用念珠记数,起初不妨定得少一点,慢慢增加,不怀疑,不夹杂,念到纯熟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自有感应。纵有感应亦不必管它,一喜欢,心就不净。了凡接受云谷之教,认真修学。后来听到云谷说,功名可求,他又心动了。他原来的号叫学海,希望广学多闻,自从受教以后,又将学海改为了凡,取‘明了凡间事’之义。以前只知命运既经算定,无可奈何,似颇消极。用功以后神智清醒,变为积极。存心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念念中不敢得罪天地鬼神。用现代术语说,就是怕舆论的指责,若是作了亏心事,没有脸见人,颇有警惕之心。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下下品到上上品与阿弥陀佛的能力一样,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我们天天想生极乐世界而仍然存坏心作坏事,岂不叫西方人看笑话。有人嗔恨我、毁谤我,以前不能忍受想报复。现在能忍受而且欢喜忍受,因为道理明白了,有很大的转变。真心修行之后,孔先生所算的命运就不灵验。某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他该中第三名而了凡考第一名,行善初步效果已验。但他言行方面缺点仍多,行善不够,救人不彻底,口仍有过,醉酒后仍乱心,过多于功。曾发愿行三千善事,行了十几年才圆满,设无坚固信心,勇猛精进,可能半途而废。后又发愿再作三千善事求子,命本无子,全家行善,四年三千善事圆满,即连生二子。然后再求中进士,许愿作一万件善事。他在河北省宝坻县作县长,每天行功过格,有一夜晚梦见一神仙,对神仙说:我许一万件善事,不易完成,颇为发愁。神仙说: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醒来之后,想想确有减粮一案,但仍然犹疑不决。恰好有一位幻余禅师由五台山来,了凡即将梦中之事请教禅师,请为印证。师告之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全县减粮,万民受福乎!’他听后心安理得,又用自己的俸禄在五台山斋僧,打万僧斋,其中如有得道的高僧,受其供养,功德很大,对一般僧众亦因而结个善缘。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即无寿,他写此四训时在六十九岁。晚年命运完全改变过来。

 

了凡有几句话很重要,他说:‘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又说:‘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想到自己的祖先,要光大祖先之德。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如父母有过失,不可到处宣扬,属大不孝,应知有所愆盖。佛门也一样,远要发扬光大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教化之德,近对老师要尊重护持,老师尚未成佛,难免有过失,如宣扬老师的缺点,他教化此一地区必有障碍。学生对老师有几分恭敬就得几分利益,有恭敬才能依教专行。若常说老师坏话,不但使人瞧不起你的老师,也瞧不起你这个学生。更有甚者,许多学生退失道心,这个因果可负不起呀。此种愚人到处都有,我到各地讲经,也有道友讲其道场及法师的是非。我的态度对任何道场与法师只有赞叹,使大家生欢喜心。只要这位法师说的是正法,即应护持。至于其私人生活方面有点小缺陷,对大家修学并无妨碍,何必多加责难。如有不如法者,不赞叹而已,不必谈其过失,更重要的不与众生结冤仇。君子绝交,不言人过。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应常常怀念在心。‘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范之意,防非止恶。每天要反醒自己的过失,一天认为没有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只有佛没有过失,连菩萨都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改过是真正修行,不觉悟如何能改,一定发大勇猛心。一般人知道自己的过失,但是没有勇气改,因循苟且过日子。在学业上在道业上不能发掘自己的过失,如听到旁人说自己的过失,聪明人感激之不暇,一定以恭敬欢喜心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勿与人辨驳。历代帝王中唐太宗确有过人之处,有人说太宗的过失,其实是误会而非太宗之过,太宗并不以为侮,而且还嘉奖他。太宗说:如果我处分他,以后没人敢说我的过失了。

 

在第一篇里我们明白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真相搞清楚后就要谈到如何改过积善,以转变命运。了凡先生引用古代典籍春秋国语里所载,说明一个人在吉凶祸福将要来临时,事先必有预兆。古时候有,现在也一样。只要冷静观察都可看到。大体上说,心地厚道会有福报,刻薄寡恩者,纵然眼前得意,难保一生不遭灾难。福之将至,由其善心善行可以预知。灾难来时亦能预先看出,其心不善,其行不善,必有灾祸发生。明白此理,若想常享幸福,远离灾祸,必须改过积善。改过是因,远离灾祸是果,积善是因,幸福是果。如在一生中不能安身立命,这一生就白过了。佛法的基础建立在因缘果报上。了凡四训等于观经三福之第一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详细说明。观经三福佛讲的明白切要,在结论中说,此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一切修行成佛之人,非一个法门,各各法门均可证得无上佛道。法门虽多,但均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李老师说过,念佛人多,能生净土者不过万分之三五,其原因是三福的基础未能打好,心行习气毛病不能革除为其主因。

 

说到改过,了凡先生提到三点,第一点发耻心。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知道自己不如人,必须发奋努力迎头赶上。诸佛在无量劫前与我们一样,同是凡夫,他们今天成佛,我们仍搞六道轮回,此是事实。今天闻到佛法,能发一念欢喜之心,皆是过去生中种的善根,决非偶然。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者,其善根决定超过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阿阇王子。因阿阇王子曾经亲近并供养过四百亿佛,而听到佛说无量寿经尚未下定决心往生净土。可知我们学佛不只这一生,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都在修,修到今天,人家成佛,我们还搞生死轮回,觉得惭愧可耻极了。如能常常反醒,自然勇猛精进,真正回头。

 

第二要发畏心,即敬畏之意。骗人容易,骗自己也容易,骗天地鬼神可不容易。大多数鬼神都有五通,其能力大小不同。鬼神有他心通,我们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因为一想心里就有一个相,鬼神就能看见。无量寿经中说的最详细,凡往生西方者,从上上品到下下品,其神通能力几乎与阿弥陀佛相同,鬼神都不能比。有人怀疑,我们一身业障,何以有如此能力?其能力之来源有二:一为报得,鬼神的神通亦为报得。二为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我们很小声说话,怕人听到,西方人早已听到,起心动念无法瞒过西方人。

 

耻心是惭愧,知道对不起自己。畏心是惟恐对不起人。了凡先生说:‘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这话当真。观经中之阿阇世王受提婆达多之教唆,行五逆十恶之事,临终真正忏悔,念佛求生净土,结果真生到极乐世界。佛说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造五逆十恶尚能生到如此高的品位,一因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因其临终忏悔出于至诚。善导大师说:上三品是发大乘心念佛者,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中三品是世间修善之人。下三品是造恶之人。念佛法门确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忏悔心真,忏悔力大,一回头即证得很高的品位。

 

第三要发勇心。人皆有惭愧心,因无勇气不能改过,只是因循,把时光空过,道业不能成就,非常可惜。在修行中一般通病即昏沉与掉举。一用功即打瞌睡,念佛堂在止静时常有睡觉者。掉举与昏沉恰好相反,心里七上八下,一想用功,妄念特别多,其实妄念本来就多,平常不觉得而已。佛在世时,弟子阿冕楼驮(即阿那律)尊者听佛讲经时打瞌睡,佛呵斥他说:‘好睡像蚌蛤一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他听了非常惭愧,发奋修行,七昼夜不眠,用功过猛,把眼睛搞瞎。佛教他修见光明的禅定,结果他得到天眼通,在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改过一事了凡举出三项法则:第一从事上改,第二从理上改,第三从心上改。事是事项,日常生活方面,属律仪戒。初学看到戒律觉得太难,不易做到。一出家先受沙弥戒,有十条戒,二十四条威仪戒。几乎一举一动都犯错,深觉难持。其实佛家所讲律仪比儒家少得多,儒家讲威仪三千,佛法无如此之多。现代人放逸惯了,忽加以限制,处处觉得不自在。所以小乘比大乘难,小乘由事上改,大乘由理上改,最上乘者由心上改。改过积善,近可避免一切灾祸,远则培养修行证果之基。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了凡举了十个人,行业不同,出身不同,皆是积善修德,得到好报。至于善恶的标准,他又说:‘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这是人天福报的标准,依此标准而行,必可改造命运,不受命运之束缚。再以此基础念佛求生净土,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他又引述中峰和尚之言曰:‘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凡是我们言语思想造作有益于人者均谓之善,凡有益于己者皆恶。在佛法中也是一般的标准,利大众者为功德,利自己者为私欲。凡利己者只有增长我执,我执是烦恼之本,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利益社会大众者,自己也有一份,因我亦大众之一,只求自利者,反而为自己造了许多成佛的障碍。修善而暗中谋利养者乃是假善。端是正直,纯为济世之心,无丝毫所求。曲是委曲,行善而附带条件。又如爱人之心,敬人之心,要由真心中发出。阴阳之分,如政府表扬者为阳善,无人知晓,更无须乎标榜为阴善,亦称为阴德。是非与利害往往连在一起,很难辨别。有的善会产生副作用,有些事当时看不出来,而日后对社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从前僧人出家须经政府考试及格才发给戒牒,准其出家,限制极严,故出家人的水准很高。自从满清顺治皇帚把僧人考试制度废除之后,任何人均可出家,不识字的、不得意的,均可薙染。现在佛学院的学员有高中毕业者,也有小学未毕业者,均在一班上课。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均须受神学院之训练,才有资格作传教人,比较起来,佛教亦应有所改进。有人好心作了坏事,乃正中有偏。有人恶心而作了好事,乃偏中有正。其中错综复杂,宜谨慎从事,免受冤责。

 

中国古时教学有两门功课很重要,即经与史。经是学向,明理。史是见识,知历代个人成功失败之教训,国家兴亡之明鉴。目前人文学科的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经史已不被重视,所以伦理道德乃逐渐式微,此今日之实况,若欲研究经史,只可尽其在我而已。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成名不在当时,孔孟之成名均在后代,所积的是阴善。心要真诚,善即圆满,否则为半,故善有半满之说。尽心而力不逮,有障碍,缺缘份,仍属圆满。尽力不尽心,则属于半。吕祖的故事殊令人觉悟。钟离授吕祖点铁成金之术,谓可以济世。吕祖得知铁变金五百年后仍复本质,吕祖说:这样岂不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学了。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念心三千功行已满。所以说最上乘者修心。

 

作善事心若真诚就能圆满,与大乘经论中所讲慈悲心遍满法界的理论同。善又有大小之说,了凡先生举卫仲达的公案为例。卫被鬼抓去,见到阎罗王,审判时要调查他所作的善恶业多寡,叫小鬼把他一生所作善恶业案卷在天秤上秤一秤,结果恶业案卷多,重量轻,善业只有一卷,反而很重。调查后才知这件善事是他写了一个条陈,建议皇上不要兴办一件不必要的大工程,以免劳民伤财。他记得有这件事,但皇帝并未听他的话,仍把这工程作了。他对阎王说:皇上未采纳我的意见,有何功德可言?阎王说:你这一念悲心已在万民,假使听了,你的功德更大了。此件公案现代人听了,大概不会相信,常有人说:现在人类已登陆月球,仍然说些荒诞不经的话,岂不可笑。说实在的,阴间是真有。我初学佛时,常与朱镜宙老居士相往来,他是民初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女婿。朱居士对我说:他老岳丈在世时曾作过东岳大帝之判官,地位相当于秘书长。他白天工作,晚间还要到阴间上班,常与鬼道友人往来,朱居士也听了许多阴间事情,证明阴间确实真有。

 

儒佛二家都教我们断恶修善,由难行能行处下手。大乘经说,菩萨舍身为他之事甚多,如释迦佛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一般人听了,可以说这种事不近人情。如不深入经藏,不明其真理所在,就不会相信。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发大慈悲心,以一念真诚,大地都会震动,依报随著正报转,此心一发,感应不可思议。他举一个例,江苏舒翁,一位私塾老师,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又举一例,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这都是难舍能舍之例。为什么能作到,因为有大慈悲心作发动力,儒家谓之‘恻隐之心’。

 

了凡先生又提到随缘济众之事甚多,略举十项。他先说与人为善,举古代圣王大舜,帝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圣人,给后世最大的启示是孝顺父母,感动一家,作社会大众最好的模范。帝尧知道有这样一位孝子即找他来让与王位,这是最崇高的与人为善的典型。今值乱世,无论何处均有苦难,此乃共业之感,共业中亦有别业,如能断恶修善,亦可幸免灾难。自己过失应认真悔改,看他人有长处,善心善行,应帮助他成全他。

 

爱敬存心。圣贤存心,端在爱人敬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是礼敬诸佛。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敬人是恭敬爱护人,敬事是认真负责作事,敬物是对一切物件放置整齐,保持干净。

 

成人之美。成就他人之长处或善行,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俗话说:‘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又说‘好事多磨’。善人的心都是正直的,不会委曲婉转,谄媚奉承。因而在社会上虽免受人嫉妒陷害。遇此情形,应主持公道,以维护之。

 

劝人为善。古时只有两种方式,‘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现在科技发达,有录音带、录影机,弘法的范围比以前更具效果。了凡先生写四训,在当时不过教训其子,假如不写出,其利益仅及于一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书普遍流通于后世。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为社会一般大众所尊重,他一生倡印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篇等劝善书籍,使人了解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不谈玄说妙。我们能知道有这本书,也是由大师在民初倡印流传下来的版本,今日读之,亦应感谢大师之恩德。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住在倓虚老法师的道场中华佛教图书馆,长达四个月讲楞严经,有机会看到印祖弘化社所印的经书甚多。印祖是陕西人,有浓重的乡音,一般人不易听懂,所以他皆用文字弘法,所收供养均用之于弘法利生以及印送经书善书之事。弘化社所印版本最好,字大,美观大方,校对精确,很少有错。我看到的了凡四训已是第二十版,每版所印数量异常庞大,有一万册、二万册、甚至五万册,连同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篇,约略估计至少有三百万册。他曾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讲了八天开示,其讲词印有小册子流通。册内曾经提到当时北方有旱灾,他听到之后,马上叫人由印经款内拨三千元现洋赈灾。侍者对他说:这笔钱汇出以后我们银行存款只剩一百元。他听了也不管,仍叫人马上汇去。他已作到难行能行。

 

救人危急。我们有急难时希望旁人助我一臂之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家有灾难,我们也应当救人之急。任何人不能保证一生不遭灾难。要想得善果,必须修善因。尤其照顾老人最为切要,除非短命,人都有老的时候。对自己年老的父母公婆,务必要尽心尽力照料其生活,绝不可嫌弃,否则等你年老时,儿女们都会跑得远远的,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很现实的。

 

兴建大利。中国五千年来不被瓜分,亦未灭亡,实因两千五百年前接受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与佛家大乘佛法,知道孝亲尊师,维护伦常。今天提倡孝道应列为第一优先,它能利益整个国家民族。早年政府提倡恢复中国固有文化时,我提出建立百姓祠堂,有许多人响应,也有人赞叹,但是后来事情发展未如理想。不过我们已在佛堂中另外辟出一部份作为祖先堂。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孝亲尊师没有了,要想天下不乱乃不可能。我对于建祠堂始终念念不忘。我的老师李炳南先生山东济南人,我与台中同学商量,打算在济南盖一个李炳南先生纪念堂。我们这些学生可以每年轮流回济南讲几天经,以报老师之恩。

 

舍财作福。大乘菩萨修行,归纳为六度,六度中第一个是布施,其余五度皆可以纳入布施之内。布施分财、法、无畏三种,持戒、忍辱属无畏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法施。布施就是舍,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将无始劫来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先舍掉,恢复本来的清净心,智慧光明自然显出。古往今来有智慧福德之人无不认真修学,恢复自性。禅宗明心见性,念佛人讲一心不乱,从布施下手即能达到目的。

 

护持正法。首须依教奉行,如自己不修行而劝人修行是假的,自己作出成绩给人看,人家才信服。大乘法要作师,受菩萨戒之后,一举一动,作众生之表率,社会的典型。尽力弘扬正法,使众生有得度的机缘,乃真护持。弘法利生,道场非常重要。从前寺院庵堂是弘法的场所,千百年来逐渐变质,已不能代表正法,我在认识佛教小册子中已有详细说明。要想发扬光大,必须把佛教恢复其本来面目,回归到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真相,可见佛教与我们有切身之关系,不能不学。

 

敬重尊长即三福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爱惜物命即三福中之‘慈心不杀’。最后一章谦德之效是全篇之总结,说明谦德最为吉祥。易经在六十四卦中,每卦有六爻,各有吉凶,惟有谦卦,六爻皆吉。谦卦的卦象,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山应在上而在地下,表示谦虚之象。又引书经之文:‘满招损,谦受益。’了凡先生为人,精明细心,以前喜欢挖苦人,找人的缺点,学佛以后改变作风,专看人家长处。他观察人,凡谦虚者,其后来果报必然殊胜。他说:‘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从前应试就是赶考。县考秀才,省考举人,殿试考进士。读书人经过三次考试,常常看到特别谦虚之人往往高中。他举几个很明显的例子,第一个是丁敬宇宾。丁宾是名字,敬宇是号,字礼原,嘉善人,隆庆进士。丁宾参加应试,了凡看到即对旁人说:这位青年今年一定考中。问何以知之?他说:‘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及开榜,丁果中式。古时名字是父母起的,如改名为大不孝。在童子时,大家均可称其名,二十岁成年行冠礼之后,其名只有父母可叫,祖父母均不能叫。满二十岁时,其同辈送他一个字,除父母外均称其字。将来作大官,皇帝召见,亦称其字而不称名。称名除父母外,老师可以称其名,古时老师的地位与父母同。如在社会上有了声望,不称其字而送一个号。最极恭敬时连号都不称,而称其地名,如李鸿章称为李合肥。若是出家人称其寺院名称,如智者大师称天台大师,窥基大师称慈恩大师。

 

过去社会对功名非常重视,如非高官有实权者,想兴大利护持正法很难,自己作不了主,悉听命于人。如编纂四库全书是一大工程,乾隆皇帝有权,一句话,千百学者替他服务。今天社会改变,不作大官亦能作大事,我们可以作社会福利事业,特别关于文理教育大善大利之事,民间都可以办。

 

此次讲了凡四训,只是简单扼要说其大概,希望大家重视这本小册子,奠定修学的基础,如欲详细研究,我们在大专讲座有一套全文的录音带,可以借用参考。谢谢大家。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记于西雅图市时年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