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九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看第七十七面,科题是合颂后三愿第二个小段,分颂三愿,这两首偈是别颂常随佛学,‘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这是第一首。‘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这两首偈含义非常地丰富,而且也非常地精辟。前面一首是随现在的佛学,后一首偈意思非常明愿,是随未来佛学;现在的佛好懂,未来佛就难懂了,那么我们要学现在、未来,当然也就包括了过去,所以三世诸佛。

 

经文当中特别提出要修习普贤圆满行,这个字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行持、思想、行为,当作动词来说。普贤行就是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整个经里面都是普贤行,所以本经自始至终,经一开端我们看到普贤菩萨,经到最后圆满的时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圆满,本经有圆满的理论、有圆满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圆满的境界。如果能够依照这部经修行,在过去一般讲都是属于圆顿大根性的人,这是一点都不假的,确确实实圆顿大根。

 

可是这个经实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师在台中讲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从民国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讲的,整整讲了二十年了。那么在台北从民国六十年开始,我也讲这部经,也是一直讲到现在。南老法师也讲过一个时候,都没有讲圆满,这是经文太长了,所以这部经讲圆满不容易呀!要能听到圆满的当然更不容易,即使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们对于普贤行才不过有一个皮毛的概念而已,谈不上圆满。实在说如果真正讲修普贤行至少也要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听上个十遍,说实在话今天我们福太薄了,我们没有机会来常讲、来常听,这是福薄。在从前讲这个经多半都是在丛林寺院里面,它不是对外讲的,它对内讲的,一个寺院里面住众多在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从前寺院丛林就像一个学校一样。

 

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估计一下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大概需要两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如果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圆满;要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要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每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可以圆满,所以这部经就相当地难得了。今日之下我们要想听一部圆满的实实在在不容易,那么没有法子听圆满的,实在讲就是听一座、听一次都不容易,毕竟它是圆教一乘,所以在目前这个环境之下,我们只能够选读、选修,采取这个办法。在选修当中最完善的,那当是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行愿品全部的经文四十卷,实际上这也相当可观。

 

再没有时间,那就是这一章,就是我们现在念这一本,这一本详细的注解是别行疏钞,注解注得详细,而且别行疏钞是权威的注解,是全经精华之所在,那么我们有这一部也就够了。但是这一部自己去看,我觉得看的遍数是愈多愈好,一遍两遍是决定不够的,二十遍、三十遍这是勉强,能够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处,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了;熟透了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有不思议的悟入,他能入这个境界,可见得熟很要紧,所以一定要多读,要常常读诵,这是我们讲到修习普贤菩萨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所以是过去现在佛,怎么样供养法呢?我们在前面都讲过,长行文里讲过,供养里面最重要是修行供养,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那是真正的供养。

 

如果更能将这一部经发心宣扬流通,那就是更为殊胜的供养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现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积极,若有若无。我们讲堂里面讲经是供养,我们印经与大众结缘也是供养,怎么说供养得不够积极呢?我们没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这上面来学习,果然能够学习,那就是真实的供养了。这首讲过去、现在佛,下面一首,未来一切天人师,天人师就是佛,这讲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呢?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就当作佛,现在他虽然迷惑,几时觉悟了他就是佛,佛与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将他安立一个假名叫佛、叫众生,其实无佛也无众生,悟的时候叫他做佛,迷的时候叫他做众生,因此佛界与众生界不增不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随未来一切诸佛学呢?长行文说得明白,长行文里讲得很仔细,讲的随佛、随菩萨、随声闻、随缘觉、随六道众生,一切众生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善,我们就应当要随喜、要随学,何况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善学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众生有善的这一面,我们随他学,我们要随著学习;如果是恶的那一面呢?我们见到、听到,我们能够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恶,那也是随学,换句话说,顺逆都是增上缘,就看你自己会不会。

 

实在在这品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示现的固然有许多是顺境,也有许多是逆境,换句话说,有许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恶人。像我们读过的,大家还能记忆胜热婆罗门就是外道,愚痴。甘露火王,嗔恚,恶人啊!魔王,杀人不眨眼的,嗔恚心极重。筏苏蜜多女,贪欲重。遍行外道。这都是示现的逆境,示现的恶行,你看善财去参访也是善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顺境与逆境里面,学佛的人学什么东西?诸位总要记住一个原则,我们在境界里面修诚敬,我们以真诚、恭敬待人接物,这就是礼敬诸佛,前面跟诸位说过,以诚敬之心修我们自己的直心,就是平等心,修清净心、修大慈悲心,这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诚敬、平等、清净、慈悲,就学这个。

 

‘一切意乐皆圆满’,这一句是讲学所因,前面是讲所学的,我们要跟三世诸佛来修学,你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未来佛,你的诚敬心才能生得起来,诚敬是性德,而后你所修学的就是大经里头常常赞叹的称性起修。如果我们将诚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么行就不称性了,不称性的行不是圆满行,称性的行是圆满行。我们以布施做个例子,你布施一块钱,很少,可是你称性,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圆满的,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的事遍满虚空法界。如果不称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万、一忆万,它落在数量里头有限,这个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称性是无限的,所以你要会用心,一切意乐皆圆满,这是学所因。

 

末后是结成随学,‘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后这一句是果报,也就是我们随学的目标之所在。在别行疏钞里面讲,我们通常称别行疏钞称为大疏,‘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恶道迷得太重,业障太重,发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两道能发菩提心,能修十善业,能得四果,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这个地方又必须要跟诸位说明,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经最殊胜的意趣之所在。

 

‘颂第九愿’恒须众生,‘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第一首。‘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两首颂恒顺众生。那么说到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在地藏经里面许多次的经文看到所谓刚强难化,菩萨若不能恒顺众生,不但要顺,要恒顺;偶尔顺,容易呀!恒顺就不容易呀!而且恒顺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我们的修学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够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里面,我们住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诸佛如来真正慈悲到极处,从来没有舍离过我们,我们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们;我们在恶道,他在恶道诱导我们,没离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佛顺我们,我们几时要能顺佛,我们就成功了;说佛顺我们,我们不肯顺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觉悟了,我们从今天起发心顺佛。

 

顺佛怎么个顺法呢?依照这个经典修行就是顺佛,这个经典教我们怎么做呢?教我们现在要修十大愿王,要修礼敬、要修赞叹、要修供养、要修忏悔,乃至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们修学这些的目标统统归到西方净土,我们能发这样的心努力去做,这就叫随顺佛了。一随顺佛,我们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后,那个功德利益大家都晓得呀!我们一三五常常在这里讨论弥陀经,弥陀经疏钞演义说得太详细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大意明了了,我们看经文,‘所有十方一切刹’,这是先将所依的刹土、世界先标示出来,太广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所有的众生我们统统要顺他,要恒顺。‘广大清净妙庄严’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才能真正见到十方诸佛国土清净妙严,为什么呢?因为普贤心是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了,所以会修行的人,禅宗常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呢?清净心,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无一而不清净。

 

所以善财童子涉猎所有的境界全是诸佛清净妙严净土,无有一处不是净土;我们在那里看,有善有恶,善财童子看纯善无恶,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与我们的感受不相同。我们见到一切境界生烦恼、生喜怒哀乐,喜怒哀乐统统叫烦恼;善财童子接触外面境界生清净心,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生清净心,所以他眼光当中都是清净妙庄严的国土,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念佛几时念到一心不乱了,就入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下面两句是讲众会,众就是大众,大众聚会的场所就叫做众会。九法界有情众生,不单单是人天、畜生、恶鬼、地狱,有的时候我们把地狱除外,其实地狱也一样都是有它的社会组织,有它的社会生活,它不是独立生活的,彼此互为依缘,互相依靠的。

 

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我们穿的衣服有专门纺织、裁缝,我们必须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们每天吃饭,有农夫农耕种植,没有这些人我们就没饭吃了。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这叫众会,就说明九界有情众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体的,决定不能离开团体,决定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单独生存的。纵然你一个人在山林里面,不接触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兽,也有树木花鸟,还是一个社会,总而言之,你没有办法脱离,那还是一个社会,依然是众会围绕。此地所举的例子是举那些菩萨众,‘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讲顺佛,主要是顺菩萨众,那些菩萨围绕著佛,我们要随顺菩萨。

 

第二首偈随顺一切众生,‘十方所有诸众生’,这个范围就非常非常地广大,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学的意愿。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众生能够离忧患,能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为自己,这就是普贤行,我是为大众来修学的。换句话说,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难,众生就少受一分苦难,代众生苦;虽然众生各有各的业报,我们代不了,但是我们的心是圆满的,我们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啊!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那么你就是念念圆满功德,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受的一切苦难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呢?代一切众生来受苦,这是菩萨的意愿,是自己的意愿。获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修愿圆满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难太难了!现在在这个世间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严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很不容易辨别,这一点对我们修学关系非常非常之大,我们发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误以为正,那么我们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费了,恐怕还要招来许许多多的罪业,要招得许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要小心、要辨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当我们没有能力来辨别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只要你常常读诵大乘经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可以拿著经典作一个标准来比较比较,如果与这个标准接近,这是正法;如果与这个标准相违背,决定是邪法。可是邪师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样样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来,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

 

用的什么心?名闻利养,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没有正的;心正,法没有邪的,决定是正法。正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舍己为人,绝对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发愿修学过程当中,必定能够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这个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正法。‘灭除烦恼尽无余’,烦恼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这都叫成见,成见很深,这都是烦恼的根源,只要获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烦恼才能从根拔除。再看末后这一愿,这是普皆回向愿,这一愿诸位可以从注解里面得知,它的文很长。

 

‘三颂第十愿,前略后广’,前面九愿偈颂都非常地简单,可是第十愿普皆回向,文就长了,非常地详细了。‘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发愿无有功德亦可要誓。’。这就是回向跟发愿不一样的意思。‘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这两行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向下广偈来赞颂普皆回向这一愿。这一愿里面有‘别发大愿’,一共有十个小科目,这十个小科目统统是普皆回向,一个大愿里面开出来的,的确前面说的简单,后面说的详细,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圆圆满满的用偈颂体裁给我们补出来了。

 

请看经文,‘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在科判里面是第一段。受持愿也叫做护法愿,注解里面,‘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十地经里面第一段讲供养,我们这儿第一段受持,所以顺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颂第一句是讲菩提,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们为什么修行?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善财童子每一参访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换句话就是我是为修学这个,是要为无上菩提,我们修的是这个;所以这个目标纯正无邪、清净不染、觉而不迷,我们修这个。

 

一切趣中成宿命,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们不管在那一道,因为学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种身分,要紧的是要知道宿命。为什么?知宿命就不会退转;如果我们再把范围再缩小一点,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们一定明了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清净因一定得清净果报,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对于自己的修学、就是学佛才能有坚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净戒,出家,前面跟诸位说过家有四种,此地所说的出家不是指我们自己的家庭,不指这个;如果要指这个的话,我们展开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五十三个人,只有五个出家的,其余绝大多数没出家,那这话就讲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讲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换句话说,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现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实际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烦恼家了,出了无明家了,是讲这个,这才叫修净戒。净戒以本经来说,梵行品是净戒,净行品也是净戒;净行品是初学的,梵行品是菩萨戒、心地戒,这是华严经本经里面所说的。

 

下面这一句‘无垢无破无穿漏’是讲持戒清净庄严,戒律清净,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条条戒都修得圆圆满满,清清净净的,这是讲心地戒品,这是修行的根本,这两句也就是护法。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护什么?护自己的身心清净就是护法,为什么呢?清净心成佛,身心不清净就成不了佛了,无上菩提就不能证得了。为了要求无上菩提必须要护自己的身心清净,要明白这个道理。底下是讲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众生,‘悉以诸音而说法’,这是愿受法轮,受是接受,从这一首偈来看,真的,确确实实这是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我们过去在弥陀净土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这个地方也是的,情与无情没有不说法的,悉以诸音而说法,统统在说法。

 

我们自己见色闻声要能开悟啊!怎样才能开悟呢?心清净就开悟了,六尘说法你就悟入了。我们今天实在讲六尘确确实实在说法,可惜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一天到晚接触不但不开悟,反而增加烦恼,增长烦恼;心地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菩提,心不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烦恼,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境界,这是一个意思。可是从另一个意思来说就是你自己发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意思也能够讲得通,所以这一首偈子有两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须要自己真正证得理一心不乱了,就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晓得我们现前的世界与华藏、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虽然没有两样,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样,还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旧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的佛号没中断。那么第二个意思是勉励我们自己要效法菩萨们,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一点一滴要辗转流通,为人演说,这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读读金刚经,金刚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个大布施,我又没有那么多大千世界七宝,可是你听了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转告给别人,讲给别人听,这个功德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会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这一点佛法时时刻刻讲给别人听,劝别人学佛,尤其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福报之大,大概也像经上讲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说不完,福报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这一首‘修行二利愿’,‘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首偈颂里面有两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过去许许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经论里头引用,就是末后这两句,‘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两句是勤修清净波罗密,十波罗密里头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清净怎么讲呢?十波罗密都要清净,唯有清净才叫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究竟圆满,就是这个意思,究竟圆满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罗密是要用究竟圆满的清净心来修,为什么呢?这就是大菩提心的显现,‘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显露。心要不清净,我们的菩提心就迷失了,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刚才讲了就是护持三宝,护持佛法,心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动摇。

 

下面两句是讲行业,前面两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体,清净心是体。灭除障,障通常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或者所谓三障,惑障、业障、报障。二障与三障都是所有障碍的归纳,障碍我们的菩提心,障碍我们的本性。垢是烦恼的总代名词,一切障碍、一切烦恼统统要把它灭除,要把它断尽。‘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说的我们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我们现在不妙,为什么不妙呢?我们的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不清净,假如有一天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统统是清净的,那就妙了,像诸佛菩萨,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应化在我们世间,这叫妙行。示现跟我们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应酬,也有喜怒哀乐这些表情,心清净不染著;我们不行,我们染著,他不染著,这个心就妙,染著了就不妙了。

 

他为什么不染著呢?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晓得了,他常勤修清净,不舍菩提心,又断一切烦恼,所以他的心妙了。断烦恼而能够示现烦恼,示现烦恼,上一次跟诸位说过涅槃行里头五种行叫病行,装出来的,装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烦恼,他是装给我们看的。就像华严经里面刚才我举的那几位,那都是示现的病行,其实他们那有贪嗔痴呢?故意示现的贪嗔痴,换句话说,示现这种境界帮助我们自己修清净心,让我们在这个境界考验考验我们动不动心?起不起念头?如果真的不动心、不起念,这个考试及格了,通过了。假如又起心动念了,那好了,你不及格,你还得留级,不能向上提升,就是这个意思。

 

那是示现,并不是他真正如此,那有佛菩萨不断烦恼的道理呢!尤其是身为菩萨法身大士!‘世间道中得解脱’,世间这两个字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里面讲有情世间,这讲我们六道凡夫;器世间是讲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第三种叫智正觉世间,智是智慧,智正觉世间是讲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最低限度都已经证得了正觉,所以这三种世间。这三称世间里面都得到解脱了,解脱就是自在,为什么得到自在呢?因为他不染著,所有烦恼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讲执著、著相了,只要有执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执著就得自在。小乘人破我执,他得自在了,我们常讲他得半个自在,什么叫半个自在呢?三界六道里面他得自在了,我执破了;法执没破,所以他在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间得自在了,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所以叫半个解脱。假如我们对一切法也不执著了,我执破了,法执破了,那就得大自在了,所以三种世间通通得解脱、得自在了。

 

这是底下两句话的比喻,‘犹如莲花不著水’,莲花佛门里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长在池塘的里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间,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智正觉世间;而莲花开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执著,四圣也不执著,这是真正得解脱了,这个境界华严里面所谓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里的佛,他执著是个佛,不错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别教的佛,他不能成圆教的佛,为什么呢?圆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别教的佛,好像莲花的花苞在水里面还没有长出来,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觉,不能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花开在水的上面,莲花代表这个意思。

 

佛门里面常用莲花表法,一看到莲花,我们就想到经上讲的犹如莲花不著水。密宗里头有一个咒语等于净土里头的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样,我们显宗里大家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密宗里头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著水。嗡是身,是我们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是外国的文法,倒装句子,身、莲花、保持、意;我们中国的意思叫保持身意像莲花一样,岂不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著水。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这个意念,所以不管在什么境界现前,一念这个咒,心就清净了,我们不应该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凉自在了。正如同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皈依无量觉,觉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么能著泥呢!水是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不著,何况六道凡夫,所以这个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这是身心真正清净。

 

‘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也是一个好的比喻。太阳、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不住就是不著,它连空都不著了,有当然更不执著了,不但不执著有,连空也不执著,取这个意思。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不得已才说它是中道,其实中道有没有?中道有名也没有实,如果你要执著有个中道,又错了!你把空与有当作一边,这一边又建了一个中道,又执著它了,还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深深体会这两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著,这是佛菩萨;著了空,声闻、缘觉著空,六道里面四空天的天人著空;色界以下的都著有。

 

唯有佛与大菩萨知道诸法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执著,连不执著也不执著。你要说我一切都不执著了,你执著一个一切都不执著,还是个麻烦事情,病啊!不能断根,不执著这个念头也没有啊!注解里面主要是给我们说明配合十地十愿来讲,解释得很清楚,有行体、有行业、有解脱、有行相、有比喻,解释得非常之好,简单厄要。再看底下一段,‘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是成熟众生愿,离苦,因与果统统要离,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离;他不知道离因,不离苦因,那个苦果怎么能离得了!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第一句‘悉除一切恶道苦’,我们就明了著重在因上,所有招来苦报之因,我们要远离,离了因,我们就不会有苦果了,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

 

‘等与一切群生乐’,等是平等,前面是离苦,这是得乐,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的宏愿,也是菩萨的大行,这真正慈悲。我们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要常常为众生著想,不要常常为我著想,为我著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设想,我要是他,我应该怎么个做法,我应该希望别人怎么帮助我,要这样才行。所以第一个要舍我,要无我,才能够真正地为他,有我就不能为他,无我才可以为他,才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那么说到离苦要离得干净,讲得乐,帮助别人得乐要平等,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要平等我们这个心才不失清净,虽帮助别人不失自己的清净心;心不平等,虽然帮助别人得乐,自己心染污了,一定要生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可是在事上当然是不会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为什么不平等呢?因为你帮助他,他很乐意接受;有人你帮助他,他还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萨想帮他帮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帮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众生的业力、福报有差别,菩萨用心决定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下一句讲时间长,‘如是经于刹尘劫’,不是一天两天。刹尘,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刹把它磨成微尘,一尘是一劫,无量无边劫,数不尽的,永远是这样地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讲时间无有穷尽,不是短时期的。

 

‘十方利益恒无尽’,这是讲空间,时间是三世,过去、未来永无中断,空间是十方,广大无边,所以你要修普贤行,你要以这种心态去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我常随顺诸众生’,这一句非常地重要,这是总结。为什么能做到常劫地帮助众生呢?因为他修随顺众生这个大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三句是总结常时所成就的殊胜因果,这也就是十地里面十愿的第五,成就众生的大愿。凡是于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帮助他绝不为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当中修到忘我;唯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净平等。

 

诸位要晓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我比别人总要高一点,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的;我、他,不管他那一点好,我还有个长处,他没有的。这有什么法子呢!就不会平等的,无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务一切众生里头修破我执,念念只想众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念念别人的功德还常想著我,那就糟了!那就永远是凡夫,永远不能出离六道。说老实话,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为处处太爱我了,处处念头没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还成这个模样;到那一生把我忘掉了,你这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晚上讲到此地。我们明天举办放生,今天我也跟他们去买鸟,我到那里去一看,我没想到现在还有什么鸟兽公司,哎呀!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这个鸟兽公司是专门为放生人而设置的,因为我们常常放生,他就拚命抓鸟;我们要不放生,他们就不抓了,所以我们现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个意义完全丧失掉了。

 

诸位要记住,世间确实有这些人,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在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外面人拿了海龟放在我们讲堂的门口,那这么多听经的人不能不买;价钱之高,吓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点就买了,第二天放生了。到第二天晚上讲经又送来两只,李老师说不行,不行,决定不买。你今天买了,他明天又会多抓几只来,为什么呢?这个销路好,马上就能拿到钱了,所以这是类似欺诈,所以你不买,他就不抓了。所以那个鸟兽公司,假如我们台北这么多佛教徒不放生,鸟兽公司就倒闭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众生。

 

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么呢?你们家庭主妇每天早上到菜市场买菜,看到活活泼泼的鱼跟鸟,你买来就放,这是对的,这是人家抓来卖了吃的;那个鸟兽公司是专门卖给你放生的,这大错特错了!这是我向诸位提出一个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没有买,我看了很难过,没有买。那么我们这次放生钱不少,我就交给同修们负责,明天不参加郊游的同修去放生去,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义,不要搞错了,不要搞放生变成害生。好,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