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愿法师讲述

 

自序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大愿语录:

 

人与人之间本无障碍,亦无任何等级差别,只有自然法则之生灭,因为认证不足故,而起障碍、烦恼。

 

自序

 

此律篇是属戒篇的后续,律是行为的轨则,既然生于世间共处群体生活,就必须履行共同的游戏规则,恪遵各己本份,尽该尽的责任、义务。而这共持的依准规范,主要是用来自律行为,继而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人间净土生活。

 

这共同的游戏规则,持续相传流布运行于社会,营造人们共同需求的和谐空间,这样的共业行为是必然的。反之,若无游戏之准则,那么社会就变成无律可依,将导致乱象横生、人心惶惶,所以必须仰赖共同规则来规范运行。甚且世间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不对,端由各人主观知见、业力造作不同而异,只要多数认同就算差强人意了,因为这并非佛法所指的解脱道。但藉由游戏规则的订定,大家共同的遵守,社会才不致脱序无章,有此约束范围亦不易造作出轨。

 

律篇所述全系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针,亦是修行解脱道的助缘资粮,于此谨供有缘人参考,祈令多少奏功生效,于各人建立和乐家庭,携手营建和谐共荣的社会,成就圆满清净、光明与慈悲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五月廿三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佛教的积极性常被误解

 

我们今天来讨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先来说律,规律的律篇。有人会问,戒律、规律两项不是应该要连在一起讲吗?其实是连在一起讲的,只是我将它们分开来解释,这样比较容易了解。戒就是戒止行为,表示不应该去做的;律就是应该去做的规律,尤其身为一个三宝弟子更应该去做的。有些人只了解佛教戒律的一小部分,那么他就断章取义的,认为佛教的持戒是消极的,认为佛教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太过拘束了,所以说佛教是消极的。会这样认为的人就是不了解佛教。若真了解佛教之后,观念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原来佛教完全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我们在律篇当中,就可以了解佛教是相当积极的。佛教所说的戒,即‘诸恶莫作’,就是说恶事不可做,坏事不可做。佛教所说的律,就是‘众善奉行’。戒是‘诸恶莫作’,律是‘众善奉行’,这两者都是相当具有积极性的。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因此他所制定的戒律都符合人生活的条件。

 

或许有人误以为觉者是高层次的神,也等于把他神格化,演变成佛教不能落实于生活的缘故,也因此怀疑是不是对自己本身有断恶的效果,同时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个‘众善奉行’是佛陀所制定,戒的本身确实可以适应我们生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加上‘自净其意’就成为完整的佛教。它们都不是消极的,是积极性的。所谓的消极,无非是对佛教了解不清楚,要不就是将佛教落入神格化,才产生误解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是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因为佛是人嘛!他是亲身体证,所以他所说的方法,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是完完全全人间佛教。佛教重视度人,而且是针对活著的人,这点一定要了解,佛教的戒律不只是一般人所讲消极的行为‘诸恶莫作’而已,这从佛教所制定的戒律中就可一窥究竟。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篇已经讲过了,若是不清楚,希望各位自己能再做研究,因为我所了解的还是有限,所以希望各位能够互相研究。

 

道德是规律规范的准绳

 

现在我们来讲律——我有表明过:要将戒律两项分开讲。以下我要讲的就是律的方面。律是规律,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规律。不但每一位佛教弟子必须要遵循处事的规范,就算不是佛教的弟子,也应该要如此去做。怎么说呢?这种规律和规范,来自道德,我们每个人对道德的修养,间接对人间其他人也都有影响。譬如我本身做一件违反规律的事情,起因只是自己的无明,起贪嗔痴所造成,然而结果不是我自己受害而已,还包括我周围的人也会波及,重点就是在这里了。也就是说我本身犯了戒律,除了我自己以外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比如说:我破口骂人,别人有心听进去,他就起了烦恼。其他如偷盗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呼吁不必加上任何的宗教色彩,也不管有没有学佛,同时也撇开佛教的招牌,我们只是以法来说,希望各位应该要行持规范、规律,唯有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可以得到和乐,将这个世界改变成人间净土,使得人人过得快乐与轻安,有如是天上天人的生活。假使我们不建立现有的天人生活,却妄想死后才到天人的地方,这样未免太过遥远了,也太危险了。当下的东西我们不会取用是很不利的,有如口渴时,发现前面有一杯水,却不拿来喝,不把握这无常的现象,只是舍不得喝,弄倒了就没有了。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能即时行持这种规律,是每一位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必须要去做的规范。

 

戒杀与护生的行持

 

譬如说:五戒之一的戒杀就是禁止我们不杀众生的生命,这就是规范。但是在佛陀的戒律方面,只持戒不故杀之外,必须还要去做利他的规律,也就是说除了不去杀众生的生命之外,还必须去行持放生、护生和救生。对一切众生应该秉持慈悲平等关爱的心,更要积极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譬如说放生,我们不明究理看到放生物就买回来,卖主就会想:‘这种东西,有人买去放生,我就再去捕捉。’我们在后头买放生物,生意人在前头捉来卖给你,这样到底是放生还是杀生呢?你可以仔细想想看:首先,他捉很多来,在捉的过程中难免会死去损失一些,然后从你买来放生前的这一段过程中,又将死去损失一些,这到底是放生还是杀生呢。肯定的说:这是间接的杀生,根本谈不上放生。其理由很简单,它们没被捕捉之前原本都没死,何必等你捉来再放生呢?真正的放生一定要做好护生,就是保护众生的生命,像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保护的要尽力保护,这才是真正的放生。所以说戒不是指不去做的规范而已,还必须将消极的一面扩展到积极的一面,这是一定要做到的,所以才区分戒就是不要去做,律就是应该要去持的,否则就永远被人家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片面而已。

 

盗戒与布施齐头并进

 

那么对不偷盗的盗戒之外,还须积极做到什么呢?还要负奉行规律的责任,就是说不偷盗之外,还要去行布施。不只禁止偷盗而已,还要去行两种布施,一种布施是假若你智慧比较好,就用你的智慧去教导别人,让别人也跟你一样有智慧。不过,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求生的能力;另一种是出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假如对方傻,而你比较聪明,你就将聪明的世间法去教傻的人,假如别人不懂得佛法,你就将你懂的佛法教导别人,施予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两种,都是不只持守自己不偷盗而已,还持守布施。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经济很好,生活过得去,看别人没得吃,看别人可怜,我们可以施舍财物帮忙别人。不管是施予智慧,或是施予财物,只要心中不求偿还,这种行为就叫做布施。所以我们持守自己不偷盗之外,还要奉行布施,这是佛陀的戒律并行。

 

不邪淫与有礼貌的行持

 

如何受持不邪淫:不要说我们在家居士只受持性行为不邪淫就好了,当我们对别人说话时,每开口都讲一些会使人想到邪念的话,这样我们就不对了。我们对别人,行为必须要清净,对男女之间说话要有相当的礼貌。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义是广泛的,在律方面,要做到自己身心清净,还要使人身心清净,对别人彬彬有礼,恪守男女有别的礼貌。

 

不妄语与正语的行持

 

持守不妄语:除了不说谎之外,还须讲些真实的正语。什么才算真实的正语?就是说你对佛法深入闻、思、修之后,所了解的真相,用它来教导别人,这才算正语。我们不能再用一些邪知邪见来教导别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这地方重点在介绍律,所以在戒方面我就不再重覆了,唯一要提醒的是持戒之外,不要忘了还有律要去行持。

 

不饮酒与智慧的解脱

 

我们受持不饮酒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产生饮酒乱性,头脑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这是戒。在律方面,我们应该还要为社会服务,并精进修道。佛教所重视的,跟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重视智慧的解脱。有智慧才能究竟离苦,若是用祈求别人赐予的迷信信仰,一味的跟著别人拜和贿赂,祈求赐东西给你,如果别人真能赐给我们东西,这也只是暂时性的,无法久远,何况求别人是难,处处求人,想依靠别人也是不自由,更痛苦,所以最好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我们不要奢求别人能给我们什么,别人唯一能给的,只能教导我们方法而已。佛陀说:‘我只能教你方法而已。’为什么别人只能教你方法,却无法给你实际的东西呢?我打个比方:现在有人肚子饿,他说:‘师父!我肚子饿死了!’我可没法子替你止饿,但我会教你方法:‘现在你去大寮。那里有东西可以吃。’方法给了,实际的饥饿却并未消除,他必须走到大寮,取到食物,还得把食物吃进肚子里面,才可以止饿,原理就是如此。所以,你真的要相信:没有什么人可以赐给你什么,他只能教你方法,告诉你要如何去止饿,告诉你要如何止掉你的烦恼、痛苦等方法而已。我也不能送什么给各位,你饿了,我也没办法立刻帮你止饿;你病了,我也没办法立刻让你痊愈,我只能将我了解的布施给各位,各位听完以后,认为值得学,认为对自己有帮助,那么你就使用,使用后得到个中滋味,‘嘿!真的!’到那时候你再教给别人,教给别人我们叫做回向,也叫做如实的回向。这不同于诵经的回向,诵经回向是很好,可以引导我们起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还没达到如实的慈悲。真正如实慈悲的回向布施是要将你亲身听来的佛法了解体证之后,将方法再教导别人,这才叫真真正正的回向,真正的慈悲,这样对自己有帮助,对别人也才有帮助。

 

佛教是重视智慧的,要启发智慧是不可以喝酒和吸毒的,因为你喝酒、吸毒,你会乱性,精神不能集中,精神无法集中要如何悟道呢?我在回归自然有说过,所以一定要了解,除了自己不喝酒之外,还应该集中你的精神,以清楚的头脑,来服务社会人群,来精进修行佛道,这才是真真正正持不饮酒戒。不只是佛教弟子,应该包括非佛教弟子,只要你有这种慈悲心念,只要你想对这个社会有所帮助,就应该去力行,去实践这种的规律。你可知道社会越文明,大家的烦恼就越多。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不欠缺什么物质享受,但最欠缺的却是内心的安宁。物质在我们已经太过于享受,是不欠缺的,最欠缺的是内心的安宁,因为内心缺少一份寄托,所以才有很多人乱找信仰,怪力乱神等很多骗人的社会问题因而演变出来。有的人身不由己,自己不想骗人,环境逼他去骗人,这种实在对社会、对本身、对整个团体都没有帮助,反而危害了社会。所以才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但社会生病应该归咎于我们不肯开发自己的智慧所致。真正要帮助社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使这个社会重新得到安乐,这是社会上每一份子都要做到的。

 

戒与律圆融不可偏失

 

所以修持五戒,并不只是佛教徒的事情,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持五戒以外共同行五戒的礼仪,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假使人人都实践这种规律,那么我们社会就会安和乐利,人间就是净土了,我们不用再向外去追求什么,个个家中和乐,从左右邻居扩展到整个社会,大家一团和气。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有如活在天上一样,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在真实的天人生活当中。那么我们不只是不犯五戒而已,一定要去力行这种律仪,我一再提醒大众,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我们一同做这种利益自己、利益社会的事情,因为这叫做人天乘,也是根本的教义。既然是人,又是慈悲、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都应该奉行五戒戒律,奉行五戒戒律的同时也必须要守规律。

 

佛教里有两种法,一种叫做共法,另一种叫做不共法。共法是指大家必须应该来做的,不共法就是说有的人智慧还无法开显,所以还没悟到缘起性空的真理。有一点应该要注意的,它就是‘不管智慧开否?和能不能看到玄玄妙妙的事,是两回事,不相干的。’后者跟了脱生死没有关系,佛教重视破除迷信,不谈玄玄妙妙的事情。所以只管开显你的智慧,悟缘起性空真正的道理,也就了解法了。法就是自然。既然我们了解法是自然,那么我们对每一件事、每一样东西的来龙去脉都已经清楚了,当然就不会产生顾虑和烦恼,没有顾虑和烦恼我们就活得快乐自在了!因为重点在这里,所以佛陀教导在家弟子不只对外有个戒律,对内在家弟子也得遵循生活的规范。我们必须要重视道德的戒和大慈大悲精神的律。戒就是道德,律就是大慈大悲的精神。

 

佛陀的法律与涅槃的真相

 

我时常在说:我们学佛,要学会两件事,一种是佛陀的法,另一种则是佛陀的戒律,也就是学佛陀的法和律。若只学法,不学戒律,就不算一个具足佛陀法律的行者。法就是了解佛陀不共法,‘缘起甚深法’,这样的正知见,加上行持,可以舍去我执,一旦舍弃‘我’的执著,那么你行一切事,就不再沾粘执著,可从减少痛苦,到达究竟没有烦恼痛苦。把一切痛苦我执舍掉,当下就是出世间,这也是佛教所指的涅槃境界。涅槃就是活在世间对世间任何事物都清楚了解,内心明白世间一切事物本身并没有对和错、是与非、善与恶,因此不受整个世间的外境物质引诱而产生烦恼痛苦。这情形就是佛教里最高的境界,叫做‘涅槃’。涅槃是活著的事,不是死后的事。或许,有人以为人死后才可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学道德的戒,也要学大慈大悲精神的律。但大慈大悲必须从关爱自己家庭做起,然后扩展到不相识的人……。

 

内外如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他嘴里说慈悲,但不关爱家庭,弃家庭不顾,出了家门,对待别人实在好的不得了,人家称赞他:‘哦!这个大菩萨’。可是,一回到家中,却变成一个很没有理性的人,像这种对家中的关爱和外面的关爱有厚此薄彼的不同待遇,显然不是佛陀所说的法,因为佛陀向来并不这样说。只要我们听了佛陀的教义之后,我们即知道佛陀他大慈大悲,做事是圆满的。这个大慈大悲心,必须要由内心建立,也须从对自己的家庭付出关爱开始,然后推展至其他人。也像我时常所呼吁的,我们佛教徒要修行,应以身作则,循序渐进引导我们家族一起修行。假若你要修行,而你旁边的人却不会跟你修行,反而阻止你修行,毁谤你修行,这时候,我们就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义?我敢说一句话,我们以佛陀说的教义修行,我们周围子女眷属都会跟著修行。我不敢说自己修行得很好,但是在我刚走进佛教之前,曾受到我的亲族及朋友们很大的阻拦,我开始检讨自己,修改自己的行为,慢慢的影响就近的人。现在我的眷属,不知道有多少人主动要来学佛了。我们不可以用贪嗔痴勉强别人一定要跟我们学佛,因为牵强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何况俗语说得好:‘有心度众非度众,无心度众才是真度众’。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贪嗔痴下功夫除掉它,其次再对我们应该做的职务及义务尽本分做好,那就行了。佛教重视因缘但决不是硬拉人家来参与,是以我们本身所做的行为,来感召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而自愿参与。所以我们必须从关爱自己,关爱自己家庭开始。不可以口说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而对自己不慈悲。如果说慈悲,对我们家庭、亲族子女眷属却不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这是不圆满的慈悲。简单小家庭无法下手做到,我们要向外怎么有可能呢?所以我们从家庭下手,就是要对父母、对子女、对夫妻、对兄弟等之间建立互相关爱。假使我们无法从家庭建立关爱,那我们如何培养大慈大悲呢?单向外面慈悲会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应付而已,它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真正的慈悲。如果出自内心的慈悲,那么连我们周围的眷属都应该是我们慈悲的物件。

 

健全经济道德处处乐融融

 

一个家庭甚至社会,若是要和乐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和道德。若家庭经济不健全,这个家庭绝对无法和乐,每天都会为了吃,疲于奔命,争相抢食。我用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来说明:在我们地藏殿边有一个水池,水池里养了一些锦鲤,我有空时,就去看锦鲤的生活,锦鲤生活在水中,大伙儿游来游去,每只锦鲤当然都有它的欲望,都在那里找吃的。我就抓了一把饲料,把饲料丢入水池中,结果这些鱼冲出水面争相抢食,它们为了吃,争斗得很厉害。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在饥荒之时,也会抢食。健全的经济就是要让我们现实的生活安定,现实生活不安定,家庭必定会起纠纷,是不是这样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看现在经济不好,所惹出的纠纷就很多,若经济好,百姓就安和,大家都不用为了吃而互相争斗。最近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很穷的国家,为了吃的问题惹出很大的问题。所以佛陀跟我们说,一个家庭要和乐,第一要件是经济和道德要健全。若是经济和道德两项不健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也是一样,想要安和乐利是绝对办不到的。现在很多政治人物,都要使这个社会安和乐利,他们的出发心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要使这社会安和乐利,必须要具足两项条件,第一条件经济平稳,第二条件道德健全。这样不管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就能安和乐利,世界也就和平了。

 

佛陀对在家弟子,有很清楚的开示,经济及社会道德。如何来持守?如何来建立?和如何来负责?所以依这原理。我感恩很多在家居士,努力维持家庭,还可以护持佛教,使我们出家人能专心研究佛法,我更应该布施佛法给所有的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恩,为了感恩,我想到了佛陀所说的戒律和在家居士修行的方法,于是将我了解的和佛法结合起来。我又发个心:我应该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我发现现在很多在家居士要修行却找不到门路。像我说的回归自然比较深,初入门的人很多向我建议:希望我能说初入门的人能听得懂的修行方法。几经斟酌,我才开始针对‘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来下手写稿。我把它分成一系列、一系列,依次第来说,让初入门的都看得懂。其实,佛陀他当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将佛陀所说的,及我所了解的,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方便布施给各位而已。各位有办法按照这样做,我们这家庭、社会必将和乐,再进一步修行追求解脱才有希望。如果自己本身吃饭就有困难,那你要怎样去修行呢?没有照顾肚子,怎么顾佛祖呢?我二十几年前就这样想过了:‘没有照顾肚子,怎样去顾佛祖呢?’这是现实的一件事,佛教没有否认现实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佛教只是在说道理而已,佛教重视道理和实践并行。这种道理若不能实践的就不说,说那些也没有用。不能用的,说了也等于白说。所以佛陀开示我们对经济和道德,都要相当的圆融。

 

现在我来说在家居士对家庭经济方面的态度,任何一个家庭若经济很差又没有道德,这个家庭就不能圆满,我曾经说过,一个家庭要维持它的健全,一定不可以没有打好自己的经济基础,你没有经济基础,你的家庭要如何维系健全?再说小孩肚子饿了,一直硬吵,吵得哇哇叫!爸爸妈妈听得也会没精神。是不是这样呢?不要说小孩,成人肚子饿了,让它饿,饿昏了,还是没有得吃,我们心慌、心乱气狂也有。经济不好,为了经济问题家庭时常起纠纷,所以家中经济基础一定要打好,若没有打好,家庭一定不会健全的。佛陀还有说哦!说家庭由个人负责,尤其是身为家庭之主者,就要对家庭经济负起特别的责任。佛陀说家庭经济不是一个人负责而已,它必须分层负责,简单说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将家庭经济建立好,不单是现在社会需要经济,过去印度及世界各国同样需要经济,经济若不好我们什么都不用说,所以过去经济很重要,现在经济仍然很重要。每一个在家居士的经济很重要,包括出家人的经济也是非常重要。今天假使说我没有东西吃、没有得穿,肚子饿得没有体力,我怎样能在各位面前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的戒律?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假使我现在经济有问题啦!徒弟叫了:‘师父!我们肚子饿了!’那么我没有好的经济让徒弟安心吃饭,请问我怎么有心能在谛观园这地方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呢?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经济问题的,也无法否认经济问题的重要,不管在家、出家皆如此。

 

放下、看开 不否认事实

 

有些人对佛法不了解,自认为学佛的人就必须要看开。‘唉呀!学佛要看开!’‘赚那么多钱是带不去的,辛辛苦苦有什么用呢?’这种见解是不合乎佛陀意思的。佛陀没有跟我们这样说,这叫做消极,不符合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教法,也不符合佛陀的意思。这是对佛法的‘空’不了解,对‘放下’不了解,对‘看开’不了解的缘故。佛教所谓的看开,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对世间一切物质及一切亲情不可以把它否认掉,但是叫你不可以‘执著’,因为这是因缘生,因缘总归也会消灭。

 

法是自然的。什么叫做法?法就是自然。‘缘起’就是‘自然的’,东西有生就有灭,这生灭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去左右,也无法去控制,假使我有个很好的徒弟,你叫他不要死,或是我徒弟希望师父不要死,都是不可能的。妻儿,夫妻等等都是一样,有因缘生起就有因缘消灭,但是不能消极,认为这是假的,不需要亲情,不需要现在物质的生活。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不了解佛陀‘中道’义的人犯这种错误是难免的。因缘和合相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是事实的真相。但是现有的情形,我们就必须要惜缘、惜福,感恩,积极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也不管是经济或感情,都要尽职,并尽力去争取培养互相关爱,它不是消极的一面。这样的做法是真正的看开,真正的放下,绝不是旁人所说的消极。

 

下面所说的这一类就不同了,那就是自认为学佛的人,有能力去赚的钱,却不去赚,自己家中子女眷属无法建立和乐关爱,而认为自己就是在修行,这种就是对于看开已经没有尽责了,也已经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对佛陀中道义不了解,也等于产生一种消极。看开是认清缘起缘灭的真相,终有一天必会分开,必会分离,不能永远不变的存在,对这真理,对这自然,自己要清楚,一定要了解。到了那一天,心爱的人分开了,而我的心还是很自在,我的命失去,我还是很自在,确实了解这是无常。现实的东西目前在一起,说不定下一秒钟就分离了。现实的人、事、物就是这样,有聚合的一天,就有分散的一天,这叫做真正看开了。身心自在,了解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因缘的生灭,所以不会再去沾粘,对现实自然生灭,你已经彻底了解‘放下’,简单说就是放下贪、放下嗔。能放下贪、放下嗔(嗔恨的嗔),那么你就没有愚痴了,对一切愚痴,对一切执‘我’的执著舍掉。那么这叫做放下。不要应该做的事情放下不做,那么这种并不是放下,它叫做愚痴。家中经济我们要负责,子女眷属的情爱我们要建立,夫妻感情要建立,对社会关爱要建立,你都放弃叫做断灭,这种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我们的贪嗔痴,放下我的执著。并不是放下当下的因缘,这一点要明察,并请记详细!不是放下我们当下因缘及亲情和事业,弃家庭不顾,这种是消极的态度,是误解佛教所说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他对一切诸恶以及消极行为都放下,反过来积极去尽自己本份利己、利人的事。所以真正看开的人他的生活是有规律的,他的生活是有责任的。责任和执著我们要认清楚,在‘慈莲月刊’中,我曾说过一个法语:责任和执著两项,看起来虽然是一样,但是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要误解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放下’当作消极,将‘积极有责任’当作是执著,这不一样,各位要分清楚的。

 

对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透视它认识的相当清楚,做事不违背道德,以及违反大自然的法则,处处积极把握当下,但对一切,内心没有生起沾粘执著,积极面对一切,负起责任,而没有将宝贵时间以及空间,浪费在消极的行为上。也可以说做事不对,我们可以重来,事情做错了我们可以重来一次,但是呼吸、生命是不能重来的。因为我做不对的事,可以改过重新做;但你的生命死后,时间过去之后,你就不能重来了。要不我死去,明日再重来,这怎么可能呢?了解无常必须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放下。看开一切都是假的,这是一种没有责任的断灭说。我们要了解缘起甚深法,要不你就误解什么都是假的,你就变成消极了,你会抹杀掉现有的事实,佛教没有否认现有的事实,假若它否认现有的事实。那么这佛教对自己没有帮助,对别人没有帮助,对社会也没有帮助,等于变成是一种消极。真有如此的消极做法,如何成就缘起甚深的佛道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每一位在家的佛教徒,都必须要去承担接受的;包括非佛教徒,也应该去承担接受。何况经济发展,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但是发展经济必须要取财有道。也就是说你要发展经济,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去取得,不能为了要建立经济,而违背你的道德,不择手段去取得你所要的物质经济,这样是不可以的。佛陀曾教示我们在家居士:我们要谋职业,稳定我们经济基础,但很容易生出想获得财物的欲望,取到不正当之财,反过来等于你去犯罪。也就是说佛陀认为你为了稳定经济基础,你有这欲望,可是你却没有用正当的手段去取得金钱或财物,反而却做出犯罪的事。所以佛陀就在善生经说:‘先有的生“善”之技术,后求财物。’重点就是说一定要以正当的手段换取别人的金钱。不骗人、不拐人,这都是可以的。如果用骗的、用拐的,这就不可以了。佛陀开示在家弟子谋求经济的职业很多,包括有士、农、工、商,包括书写、算画,一切的技术等都算正当的职业。综合起来,除非你所做的是违背道德行为的职业,否则,你都可以去做。不可做的,包括为了自己享受,为了自已经济稳定,反而让别人承受痛苦,这种行业我们都不可以去做。

 

财物的运用与收支平衡

 

我们以正当职业取得财物之后,还得注意运用,并不是用正当力量及智慧取得财物之后就算了,佛陀教我们不是这样而已。我们更加必须要注意它的运用,不能毫无节制的浪费呀!因为钱可害人,也可以帮助人,是不是这样呢?佛陀向我们交代、叮咛的很清楚,不要没有节制而浪费。佛陀对经济财物的运用,他的说法,我们必须要注意,佛陀说:对我们的经济、对我们财物使用,必须注意收支一定要平衡。预算我一个月收多少钱?计算支出什么款项?以我们一个月收入多少,就支出多少为标准,不要没有节制乱开支。没有节制乱开支你就会‘寅吃卯粮’(透支),就像社会上所看到的骗人啦!偷啦!拐啦!绑架啦!一大堆,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这种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呢?归纳起来,就是他的开支没有节制。比如说:嗜赌的人,他开支很大,又不努力去赚钱,使得支出和收入不相符,所以才冒险走歪路。佛陀知道会这样,因此解释得很清楚,说支出、收入两项都必须要有计划,不要收入三块钱,却花五块钱,这样,会使得我们永远负债累累。

 

佛陀的经济四分法

 

佛陀将开支说得很清楚,以正当职业所赚来的经济,将它分做四份。所谓的‘四分法’:一分为饮食;一分为田业;一分为贮藏,以应用所需要;一分给予耕作旁而生,其他放著,作我们的利息。若是以现在生活来说,一分做家庭费用,也就是说必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开销。一分为经营事业费用,也就是生意事业的费用。一分储蓄起来,贮藏就是储蓄起来,放在家里或在银行。佛陀这样说,过去印度不晓得有没有银行?那时代有没有?我们不晓得。现在存在家里和银行,那一种比较安全?如放在家里可能被人偷去!我们这里的小偷很多,就是没有守五戒的原因啊!守五戒,小偷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急需要时可以用得到。最后一分以现在社会生活来说,就是投资。选择在正当的事业中,做一个投资。例如:买公债,或是银行存款生利息,或是正当事业可以照顾得到的,那么可以来投资。佛陀教我们经济四分法的用法,如此的清楚明白,也跟我们说综合的开支。我们必须要有相当的预算,如果没有相当预算,我们时常会为经济烦恼。以上所说的是经济四分法,我以汉文解释,它出自善生经所说的。另外在杂阿含经第四十八有说,说什么?以一分为生计(和生活费用一样嘛!);二分为营业费(事业的需要);一分为储蓄(储蓄就是存起来)。杂阿含经是这样说嘛!意思也相差不多啦!这就是佛陀他时常开示在家弟子,对家庭经济的根本原则,我们对根本原则无法建立,对收入和支出无法掌握好,小孩子要注册就开始烦恼啦!是不是这样呢?缴互助会钱日期一到就烦恼了,福报比较不好的跟别人租房子,交房租费日期一到就烦恼了,一下子感冒或是意外的开支,你就开始烦恼了……,是不是这样呢?一产生烦恼,就想打坐。坐禅可以坐得住?思惟佛法,一边思惟钱就‘跑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呢?想佛法哦!怎么想,脑子里还是跑出钱来!一天到晚烦恼钱,那有精神思惟佛法?所以佛陀为建立在家居士修行根本基础,对关于家庭经济量入而出的适当运用,就是以上所说的四分法,佛陀已经说得很清楚啦!

 

滥用、浪费造成经济萧条

 

家庭经济最需注意的就是慎防滥用和浪费,佛陀也有说家庭经济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滥用和浪费。不该花费却去花费,不该浪费却去浪费,佛陀说都不可。没有计划的开支,就算国库也会倒。因此,规划预算是必须的。像我们慈莲寺都要预算呀!师父的道场是新的道场嘛!要开发一个道场,要建设一个地方,那么我去问会计,问我们副寺(会计),我们里面剩多少钱?她说剩多少钱,我就去做多少工程的花费。要不,会引起常住的人心不安,他们会说:师父呀!你把钱都花到建设,那我们吃饭从哪里来呢?他们就不会安心,所以必须要做计划。我们慈莲护法功德会里也是一样,一年有一年经济编列,今年编列明年,都有预算啦!如果没有预算开支,时常都在负债;这就是佛陀时常开示,我们财产消失的原因啦!也就是对经济没有计划的不良效应。所以我们人人必须要注意,尤其是因为懈怠、放逸、浪费,没有计划,而将金钱浪费掉了。不该花的你把它浪费了,这是佛陀深深戒止过的。他叫所有的人一定不可以滥用和浪费金钱,不需要花的必须要存起来,不可以把它浪费了。

 

穷的六因

 

浪费、滥用经费,那么你以后会穷。滥用经费有六种原因,佛陀说得很清楚。

 

第一、就是说沉迷于饮酒,工作不好好做,拿到钱就去喝酒,喝得每天都烂醉,认为喝酒可以解忧愁,他越喝越忧愁呀!因为你喝酒,只暂时将你的神经意志迷惑而已,可是你的经济越来越不好,喝酒乱了性,往往还发生事情,事情越多,叫做雪上加霜,愁上加愁。所以喝酒只让你暂时麻醉,不可能解决事情。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事情,如实面对去把它解决,不是逃避也不是消极的,逃避不能解决,一定要用智慧,如实面对现实去解决。所以每天都在喝酒的人,既浪费时间,精神又无法集中,对事业更无法专心,有时也因为喝酒而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来。这样不是烦恼更多吗?而且又浪费你的金钱呀!

 

第二、有人像无业游民每天都没有事情做,不利用时间去努力赚钱,不管什么时候,都可看到他徘徊在街上,闲逛百货公司,无缘无故的把时间浪费掉。

 

第三、又有人沉迷伎乐、娼伎,伎乐就是说花一些钱换取快乐,像打电动玩具、看表演、看职棒、磨脚底、看赛马,以及时下最流行的KTV、MTV等等!你要调剂你的身心一下,还无可厚非,但千万要选择有防火安全,有政府立案正当的地方才可以去。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压力,或工作疲劳的压力,那么为了纾缓你内心的压力,去正当的KTV唱歌,这没有关系啦!这没有什么的,但是有的人,工作放弃啦!拿了钱,就去KTV唱歌,时间浪费,耽误自己,往往之间引起喝酒还造业,因而浪费了很多的岁月,甚至在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实在很可惜。

 

第四、沉醉赌博,这赌博可以迷人,也最容易增长人的贪心,还包括会放弃他正当的职业,因为赌博我有感触,我今天若赢了,就会贪心,我若输了,就认为还要赢回来,因为我还没有学佛之前会赌博,也会打麻将,所以我才有体会到赌博的滋味。若今天赢了!喔!比做生意还好赚,若输了就不甘愿,若做生意的钱输了,还会再去赌,很想把输掉的讨回来,于是就越陷越深了,这佛陀说得很对。所以赌博会迷人,还会耽误人的时间呀!在赌博方面往往最会引起什么?你知道吗?就是惹出事端,引起是非呀!这些恐怖的事情,我深深体会过。

 

第五、结交恶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友会引导你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不归路。起先你做坏事情,你不知道,等到你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第六、怠惰,怠惰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每天都迷迷糊糊啦,每天都不晓得做什么,都没有计划,就是说一天过一天,事业没有计划,经济没有计划,不专心也不尽责去做事情。世间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若不付出相当代价,你就无法成就。不要说社会事业,就依我修行的经验好了,你若没有真心下功夫,内观用功的话,不会有佛陀自动赐给你智慧,更不会有什么人赐努力给你的,智慧是由自己努力内观开显的,并不是别人从外表给你的。我如果认为别人会赐给我什么,我就会懈怠,我就会想依靠别人。依靠之后会失望,我敢说绝对会失望。如果不想失望,一定得靠自己努力,脚踏实地,精进用功。

 

时间到了,我们下集再见,感恩各位,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修行人能作世间事,但心莫存世间意,修行虽曰放下,是要放下一切妄想执著。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大家吉祥如意!

 

财损八因

 

我们前集说到‘滥用经费而损失经济’的六种原因,是要提醒大家不可失足踏入灾祸中,因为我们本身不知道时间和经济浪费掉的原因,假使你已落入前集所说的六种主因,你就无法保住你的财产和让你的家庭和乐。你的经济和你的家庭和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世间人说过一句俗话:爱情面包哪个重要?就是说感情和经济不能缺少,二项都要具足,这个家庭才容易和乐。除此之外,在杂阿含经也有例举消失财物之因缘,共有八种,第一、王家之难:怎样王家之难呢?政府下个命令或一个政策,就能将你所有财产没收,也就是遇到政策改变,致使你现有的一切房屋、田舍等,化为乌有,或国家灭亡改朝换代,换了国家统治当然会换条例,现有的法律全都被否认了。像我们世界,现在到处都有听说纷争的地方,纷争产生,这一国去侵犯那一国,到头来,被侵占的那一国人,就无法拥有他们本来的法律,不被所侵占者的法律承认,所以叫做王家之难。第二盗贼:就是遭贼偷走财物。像我们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听到遭小偷或强盗抢财物。第三水灾:水灾叫做天灾地变。除非是大水灾,我们无法抗拒,如果是小水灾就是我们的水沟没有通,所以才淹没我们所有的财产。第四、火灾:现在火灾很多。纵火的人很多,他们纵火是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他的心态不平衡,他在社会上自己站不住脚,站不住脚的原因,若不是自己不积极,就是投机事业失败,导致站不住脚无法立足,就消极想到要报复,就有嗔恨报复的心。第五、自然消耗。第六、放利不还:就是钱借人生利息,结果借钱的人不还你。第七、怨家破坏:遭人破坏、仇人来破坏、现在怨家破坏,像战争就是属于怨家破坏,战争一来我们的财产就没有了,不管你有多少财产,多少土地,都没用了,都破坏了。第八、不肖子弟:生个浪子,父亲留下很多财产,到他手中都浪费掉了。

 

浪子不回头 血本无归

 

我曾听到一个个案:某某人,生个儿子很不孝,原本家境贫穷,经由他辛辛苦苦努力经营,终于积蓄一笔钱买了一些财产,这些财产慢慢因为政府政策影响带动,一下子变得很值钱,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而已,从小时候就宠惯了,儿子开始染上喝酒、赌博等等的坏习惯,他心想父亲剩很多财产,不用去赚,一辈子都吃不完。儿子的妈不久前死了,她劳碌一生,死了之后,他的小舅子邀请我去跟他开示,他的小舅子就在说啦!某某人实在太没有福报啦!在世的时候,只顾打拼事业赚钱,也不会修行啦!现在一命呜呼哀哉了,还生一个儿子一天到晚放荡、浪费,虽然留这么多财产,不到三年就被这不孝子花完了。舅舅在说话没注意到他外甥昨天晚上回来,在床上睡觉,被他听到了,外甥就走出来说:‘舅舅,我哪有那么差劲,我不用三年,我二年花完给你看啦!’后来听说他父亲死了之后,经过二年财产真的都花完了。不但如此,花光财产之后还去跟他舅舅说,‘啊!舅舅,不用三年,我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我二年就花完让你看了!’

 

教育可防不孝子

 

现在生了不孝子,就是很可怜的。不孝子什么原理呢?并不是生出就是不孝子,佛教是说多因多果的,也就是我们将他生出,生、养和教育很重要,不是生下来把他养育成人而已,最重要的是教育他。那么教育好坏跟父母亲有直接的关系,千万不要误解我这个儿子生出来就是仇人啦!这是欠他的,不能有这种说法,佛教是说多因多果,佛教说缘,是适当的因缘,你有把这小孩适当的教育,适当的对他指导,他绝对会惜缘、惜福、感恩,但是你没有适当指导他,那么小孩子会产生问题。像现在社会有个问题,就是我们从以前农业社会慢慢转变成工业社会,大家都太过追求物质的享受,但心灵欠缺。为了物质的需要,父母亲都必须去工作赚钱,留下的小孩让别人替我们教育。自己的小孩让别人教育。这是个相当大的问题,当然父子母子间的感情慢慢会疏远,变成一生出来,有钱请别人帮我们抚养,问题于是产生了,子女跟父母亲的距离会越离越远。过去我们家庭温暖,社会和谐,像我小时候,白天父母去做工,我们去学校读书,放学回来,到了晚上,功课写完了,就在我们家附近的树下。听人弹琴、说故事、唱歌,所讲的故事都是劝我们做到忠孝节义,都不离开劝善,都是些对实际生活上有帮助的道德及因果事迹,大家在耳濡目染之下,和隔壁邻居的感情,和父母的感情,和兄弟姊妹的感情,都相当的融洽。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住的地方越来越窄,不是关在一个像鸟笼的小房间,要不然开口就是说一些社会是非,不应该的事,没有帮助人,也没有帮助社会,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一大堆,演变社会越来越不平稳,社会越来越紧张。这个原理也出自家长教育子女的良莠关系,家长与子女间缺乏建立沟通桥梁,有一条桥梁,有事情他会沟通,如果没有桥梁就断了。另一方面小孩子受传播媒体影响,叛逆性越来越重,青少年的问题很多,包括吸毒的问题更恐怖,他不知道吸毒像判死刑。乍听之下,很好奇呀!一吸毒,掉进去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子女的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子女的教育若是不好,不论你有多少财产都将化为乌有。就像我以上所说的故事一样。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要用心下一点功夫,除了义务的九年国民教育之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千万不要以为早上我送小孩去上学直到小孩下课我去接他回来就没事啦!反正学校就帮我们教得好好的,这是不够的。环境很重要,有的人想要培养他的小孩把书读好,得到好成绩,但是父母亲却在那里看电视,那么小孩没有那个环境也无法读书。最好培养我们家中的人下班回来,吃饱后,充分利用时间大家都在那里写字,父母也在那里写字读书,培养我们的小孩让我们小孩有读书的风气,这样我们的小孩素质就会变。素质要变,环境很重要,没有一个好环境要说他会自爱而自动读书的毕竟是少数。年纪轻轻大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阔,这时期最需要教育和辅导,否则生一个坏小孩,枉费你拼了一辈子,三代的累积,一代就把它花完了。

 

稳定经济没有过患

 

佛陀开示,财产对我们并非可依赖之物,一方面又教在家弟子必须注意我们的经济,经济若没有安排好,说要修行打坐,肚子却饿得咕噜咕噜叫;或一边念经,一边烦恼月底的会钱或小孩子上学的注册费,这样怎么有办法修行呢?所以在家居士在经济方面一定要相当注意。实际上一个家庭经济若没有圆满,那么连带整个家庭也就不会和乐。像现在社会的乱像是有原因的:过去经济景气,大家要赚钱都很容易,一下子经济景气差了,心就乱起来了,心一乱,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好多人失业。平时工作好好的,一旦失了业,你说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出来呢?这是一个过程,我希望这个过程马上就过去了。所以佛陀对在家居士的经济,一直的叮咛,一定要把它做好,不稳定经济我们就无法修行。出家修行的人不一样,他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因为有信众布施,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可以专心修行。在家与出家的经济来源,差别在这里。佛陀说为了经济我们应当学习正当的职业,我们要用正当的职业来取得经济,不要用不正当的职业取得经济。以正当的职业所得到的财物,供给家庭生活费用,若有剩余,我们必须把它储蓄起来,并不是赚多少,花剩就统统花光它。佛陀没有这样说法,他叫我们要储蓄起来。储蓄起来做什么呢?以备日后有需要时就能用到。不能说都没有储蓄,一旦要用时,才来烦恼,才来追钱。佛陀开示的用意主要就是为了健全家庭生活的基础,若经济好,家庭生活的基础就稳定,这样我们才没有生活的顾虑。佛陀他虽然鼓励我们储蓄,但若是有意的过于节俭,就是说省钱不要省得太过份了,譬如随便吃啦!却变成身体搞坏了;或应该花的你不去花,佛陀也反对这样,反对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刻薄,过份节约变成了刻薄,佛陀叫别人不可以这样。

 

具足四法得安乐

 

佛陀时代有一名婆罗门教的青年叫做跋□迦,这婆罗门教的青年有一天问佛陀说:‘佛陀呀!如何而得现法安乐呢?’佛陀就跟他开示说:‘要得到现法安乐,必须要具足四项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二、守护具足。第三、善知识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说的第一、‘方便具足’,意思就是学习职业,学习功夫,学习职业修养完备,也就是说我们学习一个职业,有一个功夫,这功夫学会了。第二、就是‘守护具足’,意思就是说财产的保存,因为你有功夫,你有办法在社会上赚钱,赚了钱你要懂得如何保存财物,不要刚赚来马上就花完了,或赚五块钱花十块钱,他叫你会赚,但是要会理财,懂得经济支出计划,懂得保存。第三、‘善知识具足’,善知识就是说结交一些好朋友。好朋友不会拉你去吃安非他命,不会拉你去赌博、游玩、浪费、做坏事等等,所以你要结交一些善友,来增长道德的修养。我们道德修养越好,福报就越好,道德修养越差,福报就越差。那么我们福报从哪里来呢?和道德修养有相当大的关系。第四、‘正命具足’,是说不浪费,不滥用财物,同时亦不可过于节省吝啬。要知道正命具足是避免滥用、浪费或吝啬(就是说过于节俭)。佛陀的家庭生活教法是提倡中道的生活,是叫你过中道生活,不是滥用、浪费,也不可乙太过于节省自薄,太过于节省自薄,也是不可以的。

 

家庭生活规划面面俱到

 

佛陀对于家庭是注重经济计划的,如佛所说,此等的家庭经济计划,绝非只有图利安养自己及妻儿而已。也就是佛陀鼓励在家居士,对于家庭经济计划目标,不是只图利自己的妻儿而已,只因巩固家庭为最大的目标,毕竟是在家庭经济充足中,方能做到自利及利他的一切善行。我们的经济来源稳定之后,生活就没有顾虑之忧,除了自己的生活没有顾虑之忧之外,还要做利益别人的一些善事,就是说除了用自己的经济养护自己的妻儿之外,还必须要供养我们的父母,扶助亲戚。我们自己的经济充裕,而亲戚有困难,我们必须要帮忙亲戚。现在这种风气比较少,在我们小时候感觉这种风气很盛,假使我们要去亲戚朋友家,觉得他家比较穷,我们会顺便带一些米啦,或是带一些菜,带一些能生活的东西去,过去都是这样。或是自己生产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去。过去亲戚之间的感情很好,现在即使是住在隔壁的邻居也都互不过问,我不知道你,你不知道我。现有的人感情距离越来越远,虽然土地越来越窄,人越住越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却越来越远,过去土地广阔,人口少,所以房子大,人住的空间大,但是人与人之间,像隔壁邻居亲戚朋友等,虽然空间宽广,但是他们的感情却是很亲近,时代变得不一样了。人与人是营建共同的生活,而不是独居生活,在共同生活当中,各人岗位的事,各人做好,各人的责任各人承担起来,叫做共同的生活,共同生活才能带来社会和乐、世界和平。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现代人住的距离越来越近,感情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想想过去的生活,比较有人情味,我曾经体会过,它有它特殊不同的地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差很多,有时回想起来,感觉过去的农业社会反而比较好,怎样比较好呢?农业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中,每个人心是充足的,是平和的。现在不一样!虽然物质很丰富,可是内心充满空虚、紧张、嫉妒、烦恼、压力等等,人人心中不安。因为就是有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有的人才想藉由这些事发生之后,彻底检讨,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但他不了解我们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假使我们的经济失败,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经济为何失败?是不是我们的经营不对,或是已被时代淘汰,或是我们的努力不够,若是计划不好或品质不好,就要从这方面加强。经济跌倒,我们找经济专家来辅导我们,教导我们如何将经济振兴起来,再把它复苏起来,这样才对。现在不是,有人在经济跌倒之后,变得不如实,希望去求人啦!去拜拜啦!或是拿钱布施给别人,期待经济就会好起来。像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所期待的也只是天方夜谭而已,不能实现的。记得你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千万不要从经济跌倒,却一天到晚念经、拜佛,一天到晚借钱布施,这样的做法哪能让你的经济好起来呢?最后你会后悔的,非但你的经济不能好转,又加上欠人家一屁股债呢!所以经济要从经济下手。若夫妻感情失败,不和乐,你不要一天到晚吃饱了去拜拜、求神求佛的呀!祈求什么人加持赐给你,让你们夫妻感情和好,这种是不圆满的事。夫妻感情不好,你要检讨,为什么夫妻沟通不好?理念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产生夫妻吵架?是不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还是沟通角度不对?从这地方去下功夫,若自己找不出理路,我们要去找专家,他能教你辅导你,你回来按照教你的方法去力行,夫妻之间的感情就会好起来,不要夫妻感情不好,却一直向外追求,认为念经夫妻感情就会好;认为我来拜佛,夫妻之间感情就会好,不是这样子的。你要念经让夫妻感情好,在念经时要知道经的意义,经典告诉你要修养自己,包括能慈、悲、喜、舍、包容等,等修养到家了,这样夫妻之间的感情才会好起来,你若空念经,不知道经义,希望用念经的力量回向先生或太太对我好,这一种有一天你会感到失望的,失望之余还抱怨佛祖,抱怨别人骗你,教你只是能教你方法而已,所以若是夫妻感情不好,你也可以从研究佛理这地方下手,夫妻感情会好的,重点就在一定要知道佛教的教义,它教你慈悲喜舍,包容忍辱。你能慈悲喜舍,包容忍辱,家庭当然和乐。另外,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用,运用先了解对方的个性,对方的需要,用在中道,恰到好处,那么家庭夫妻才能和乐。小孩子不会读书,不善教导子女,爸爸妈妈迷信,一天到晚吃饱向外祈求,向外拜,借钱来布施,贷款来布施,希望这布施有福报,希望你的小孩马上由丑小鸦变成天鹅,立刻变聪明,变得很会读书,我说:‘你的小孩,保证越考越坏。’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做法本末倒置了。你应该抽出时间来教导小孩,抽出时间来跟小孩辅导才对。

 

‘自然苦’谁也躲不掉

 

佛教说人在世间有苦,苦分自然苦及缘起苦。自然苦是捏会痛,因为有精神和物质自然会痛苦,这是实际的,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你再怎么修也是有这种自然苦。佛陀他修到成佛了,他自己也有酸痛症。在阿含经有说个个案,有一天佛陀在向人开示,开示到一半,‘唉呀!我现在腰很酸,酸痛的受不了,让我休息一下,叫阿难代替我说。’你想想看,佛陀他已经是个觉者了,但他照常还有自然苦,照常有自然病苦。这自然病苦是人人具足,不论你修得比较好,还是修得比较差,统统都有的。但是差别就是说,修得比较好的人,只有身体精神物质自然苦,不会引至心苦来,也就是你精神物质苦,不会影响你内心的痛苦。也就是修行境界越高,他的痛苦就越少,差别就是在这里。那么我们修学的目标,就是要对治缘起苦,缘起苦就是说在我们自己本身感召外面的因缘,像意见不合,别人说的话,你听不入耳,你听了不喜欢,那么你会难过,毁谤你,你也会难过,骂你,你听到也难过。像这种,我们要修行,让这种缘起苦不要生起来。比如说:一个人对你毁谤,我们还没有修学之前动不动就心浮气躁,想要报复都有哦!希望让他得到不好的报应,没有开始修行之前大多会这么想的。开始修行时,当感觉有别人毁谤之后,你会检讨自己,有错,立刻改善;若没有错,当作耳边风过去,我们的心,苦的机会就会越来越短。其实身体苦,不算什么苦,缘起苦(内心的苦)才是最痛苦的。想必很多人都尝试过了,像夫妻感情的苦啦!心苦的苦是真的很苦,经济跌落的苦啦!我们求不得苦啦!时常跟仇人在一起的这种苦啦,等等的苦,这种心的苦比身体的苦还痛苦,有时候遭遇到睡不著,吃不下,这我都有经验过。睡不著,吃不下,精神每一天都不稳定,头脑钝钝,容易发脾气,你想看看,是不是非常恐怖?学佛就是要改善这一项,调适这一项,让我们的心时常都在平和当中,时常都在清净的生活当中,让你的精神集中,我们才能活在明白、清净当下的生活当中。所以千万不要误解,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不如实面对,不当下用实际方法,却向外去求,想不劳而获。这样非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这种是非常严重的。

 

救急甚于救贫

 

假使我们经济好,能帮忙亲戚就尽量帮,若自己的经济能力差,做不到勉强帮忙,会让我们起烦恼的就不可勉强。比如有个朋友要向你借钱,在答应之前,你要考虑清楚,纵使朋友不还你钱也没有关系,也不会影响你的经济,影响你的生活,你就答应借他,否则就不能勉强,这样才对,这种才是真正在帮忙别人。包括扶助亲戚之外,我们还要做赈灾、济助贫困,像社会引起天灾地变,需要救济,或是说一个人他有临时的急难需要救济,我们做得到,都要帮忙他,让他生活能安住,虽然我们不能救他穷,至少我们能救他急。有钱没钱,各人的看法不一样,有的人剩了好几亿元还说很贫穷,有的人有得吃他就觉得很有钱了,甚至还布施给沙门,行种种的善业呢!(沙门就是出家人,修行者),当时佛陀是这样跟我们开示的,他说:‘布施一定要有布施的节量。’佛陀用的是四分法。布施包括回馈社会,利益社会等等。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用你的嘴巴也能布施,还有你的行为也能做为布施。

 

人要活在正业和正命

 

佛陀说经济充足,不是只求自己的享乐。佛陀开示在家弟子经济取得的方向主要就是要走正当的正业行为,不要为了取得经济而用不正业的行为。佛陀就是说人要活在正命。用正业的行为活在正命。什么叫做正业呢?像受雇或受聘做一份工作,拿别人的钱,拿得很心安,没有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也不为了我们取得经济而害到别人。如果所担当的职务贻害到别人,那么这种职业就是非正业了。所以你用正业赚来的钱活命,叫做活在正业和正命。对家庭经济要尽责。包括对父母的孝养,对妻儿,甚至对自己的亲戚妥善照顾外,还要布施

出家修行者,以及赈灾救急等等……份内应做的善事,这种善业使我们的财物能运用于合理方面,在相当合理之下是以正义为中心,以免得到财物之后,产生多行恶事,因为钱能帮忙人也能害人,有人认为钱能使鬼推磨,在得到很多钱之后,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勾当,像嫖啊!赌啊!当黑社会老大啊!这就是做恶呀!这是佛陀教化在家弟子处事的道理,他对在家弟子强调,要以经济及道德做为家庭和乐的基础。佛陀成佛之后,并没有放弃这个社会,他说任何人都和社会息息相关,人与社会的因缘从在家开始说到出家,他都有相当明细的剖析。可是现在的人,都好高骛远希望求一些比较玄、比较妙而又高深莫测的道理。但是不管你有多大的理想,到头来一定要回归自然,从脚踏实地做起,若没有的话,都是空口说白话,也只是口头禅而已,对我们实际生活没有帮助。所以佛陀才对在家居士的经济问题等等如实地说得那么清楚,希望各位在家居士能够做为参考。佛陀又说生财之道与用财之法,都得建立在道德之上,不论你赚钱、花钱都要合乎道德标准,就是只能利益人不能损害人。我们能按照佛陀开示的,我们的经济要稳定就不难了。经济上了轨道,我们还要做修行的事。做利益社会,回报社会的事,比较不难。虽然你有心要来帮忙社会,回馈社会,可是你没有经济能力,想要出力,却为了要赚钱养妻儿,养家庭。你的时间会抽不出来,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将经济做好,一个在家弟子的经济一定要做好,千万不要把经济疏忽掉了,经济疏忽掉我们就很难修行了。这是佛陀一直对我们的叮咛,我们怎能忘记呢?

 

家庭经济人人有责道德人人有分

 

现在我们来说,家庭中个人之义务:佛陀说每个人都要建立经济稳定的观念,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佛陀也很重视家庭道德,家庭道德要建立在家庭中的每个人身上,换句话说,在家庭中,这个道德一定要建立,家庭中每一份子都得互相理解,夫妻、子女、父子,都是一样,都要互相理解,甚至社会、隔壁邻居等等都要相互理解,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从家庭中和乐至善,渐渐进入信仰,从信仰中培养宗教的情操,培养宗教情操建立社会道德观念。佛陀说对家庭的首要义务,就是经济健全,除了经济之外,不管如何你一定要孝养父母,意思说你把家庭经济做好,一定要孝养父母。若是这样说,家庭经济不好,父母也要孝养呀!不能说经济好才孝养父母,不是这样,佛陀说我们一定要孝养父母。百善以孝养父母为首。过去说‘孝顺’,为何现在讲‘孝养呢’?孝顺两字就是说,不但要孝,也要顺他的意思。现在的社会,道德和过去不一样了,我曾经听过别人这样说:‘父母做坏,下令他的小孩去做坏,那么他的小孩不和他去做坏就是不顺。’其实这样变成违背道德了,佛陀所说的孝养里就包含道德在内。就是说父亲叫我去卖安非他命,我绝对不可以唯命是从,因为这种不可顺他,这种违背道德的事做不得的,所以叫做孝养父母。也就是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养育要有感恩之念,要有实践孝养的义务。我们想想看,虽然我是男众没有生过小孩,那么你看到一个女众要生小孩,肚子先要怀胎十个月,你看这种压力,和种种的不自由,然后还拼老命才生下小孩。生出之后不是就算了,为了小孩子,世俗人所说的抓屎抓尿,甚至上刀山,下油锅,父母都肯做,任何苦都肯受,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养育成人。哇!说实在的,若不会孝养父母的人,他如何能修行拜佛呢?自己家中有一对现成的活佛,他都不会去力行供养他。所以孝养父母一定要如实做到,不能马虎。

 

出家不是离家出走

 

有的人会误解出家人和父母断绝关系,这种误解我必须来更正一下:我出了家,就是离了家了,断了亲戚,断了父子母子的感情,这是误解了。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沾粘’,不是叫你断掉一切,断一切就是断灭法了,还修这个做什么?修这个是无情,修这个就像枯木,修这个做什么呢?佛陀叫你要有智慧,对父母的感恩不能忘记。佛陀他成佛之后,他又回去孝养他的父亲,孝养他的姨母,他父王生病了,又对他开示佛法,他父王死去后又亲身去为他扶棺。你看看佛陀这种做法,你能说不孝吗?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其实佛教最重视孝道了,怎么重视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了,怎能修天道?怎能修佛道呢?所以别人说出家,离了家,是离了烦恼的家,离了贪嗔痴的家,并不是你出家之后,就不照顾父母了。父母养你养这么大,还送你出家,结果你却连一点感情都没有,这是不对的!你照常要尽心照顾父母,孝养父母,怎样照顾?就是用佛法来照顾,所以佛教要出家及受戒时,戒师会问你,父母有没有人照顾?假使只有你一个儿子而已,父母没有人照顾,你不能去出家,父母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呢?就是说父母有人照顾,家庭又没有负债,这样你才合乎出家的条件,才准许出家。这在出家戒律里都有很清楚的记载。

 

为父母说法是大孝

 

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出家之后就不管父母了。事实上,出家之后还是照常要孝顺父母的。但在生活起居上已无法照顾到父母了,那么要怎样孝顺他们呢?父母的生活既然不用我们负责,我们一定用我们所研究的佛法,让父母心里没有顾虑之忧。以我的分析,分成二种,一种让父母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养他这身命使得没有顾虑之忧,那么这种叫做世间普通的孝;真正的大孝,一定要用佛陀的真理,来教导父母,让父母了解真理,心会安,心没有烦恼,心每天都过得很轻安自在,那才是真正身体有得吃、穿、住,而心也没有烦恼,心健康,身也健康,这样才是孝顺。我们出家之后的人,或是修行佛学的人,是要来辅导自己父母心的健康,世间的物质,就是让他身体健康用的,真理是让他心健康用的,二项都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真真正正要孝顺父母,包括在家、出家,任何人都要孝养父母,你若没有孝养父母,这样你就无法走在中道,也是不懂佛法的人,不要说我学佛之后,父子、母子这都是无情的,这都是无常,要离得开,这都不对,你修不对了。

 

修行兼顾家庭力行中道义

 

我们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修行之后对父母妻儿的关爱,应该比未修行之前更加强,更加深。唯一有所差别的就是说你已经觉悟父子、母子感情再好,夫妻感情再好都是应该的,但是总有一天会离开的,等到离开之后,你的心没有顾虑之忧,这样就是你已经开悟了。并不是修行之后放弃了父母,放弃了妻儿,放弃了一切社会,这样你修行要做什么呢?所以在家居士修行,一定要兼顾家庭,包括对父母的孝顺,包括对子女的教育,这都一定要亲身做到,尤其孝顺父母是绝对的义务。除了孝顺父母之外,必须能使夫妻关系合和,佛陀对夫妻之关系,特别鼓励当太太的妇女,必须持守贞节,及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教育孩子)。这是家庭和平的基础,做太太的若无法相夫教子,那么这个家庭就无法和乐圆融。凡是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要适当应用现有的身份、地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自己该尽的职务,我是家庭主妇,我就应该尽家庭主妇之义务;我做人家的先生,我赚钱尽义务;小孩也要读书尽义务;我做工人;我工作要尽义务……,所以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必须尽量做到个人义务,那么这个家庭就井然有序,和乐无涯。

 

善生礼六方

 

在善生经中,有一段佛陀开示婆罗门之尸迦罗越的说法。这尸迦罗越是梵语,译为汉语叫做善生,这善生是婆罗门的小孩,他父亲听说是一个酋长。在死之前嘱付过他,在他死后每天都要礼六方,所以他盲从祖先遗留下来的习惯,每天早晚必须礼拜天地,拜上、拜下,及东、南、西、北,一共六方,所以叫做善生礼六方经,里面有写拜六方。有一天佛陀从那里经过,看到善生非常虔诚在那里拜东、南、西、北、上、下。(跟现在的人很虔诚在拜,但不知道在拜什么意思一样。)佛陀就问他,为何你要礼拜天、地、东、南、西、北呢?这位善生就回答说:‘这是我们代代祖先留下来的礼拜六方之法,传到我父亲,我父亲临死之前,也交代我每一天早晚都要礼拜六方,不礼六方是不可以的。’‘我父亲只这样教导我而已,而我父亲,祖先也是这样教他而已。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礼拜六方,是拜什么意思?真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拜什么?’佛陀听了之后,就藉这个因缘开示婆罗门之子善生说(以下是部分经文的意思。详细见一三五中阿含大品善生经。):‘居士子呀!(居士子是说在家修行的儿子。)如何为圣弟子者当礼拜六方师呢?’‘六方师,居士之子不可不知: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奴婢、工人为北方,亲友为下方,梵志沙门为上方,他们对我有恩,故因礼拜此六方师。’他这样说礼拜六方师,意思是说,你只会礼拜六方而已,不知道拜什么意思?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拜六方一定要知道拜‘六师’,六方师居士之子不可不知,就是说不可不知此六方,不可不知道拜六方的意思是什么?佛陀说:我告诉你,六方即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太太为西方,工农、奴婢等为北方,亲友为下方。沙门梵志为上方。佛陀这样告诉他。你拜这六方一定要拜可以,但是要拜之时,你要知道拜东方就是要做什么的,你知道吗?就是要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则以五事善念其子,为人子女应感恩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我们拜西方时就是感恩太太,夫要以五事爱敬供给太太,妻则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为人夫者,须知有太太,家中才能调理得很好,她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专心赚钱。南方是拜我们师长,弟子要以五事恭敬供养师长,师长则以五事善念弟子。若是拜北方方法是:大家以五事悯念奴婢,奴婢以九事奉大家。印度当时有蓄养长工、奴婢,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工人的帮忙,我们也无法成就,所以当老板的一定要以五事照顾他们。礼拜下方就是说,亲友之间要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们。拜上方又是拜什么?你知道吗?就是拜修行人,拜沙门、梵志。印度修行人叫做梵志。施主要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则以五事善念施主。佛陀用如实的做法跟他开示,这善生听了佛陀的开示之后,才了解礼拜六方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么这意思是佛陀看他盲目的拜,不知道拜什么。所以藉机会引导这个很虔诚的年轻人能转念,这是方便接引,方便的开示,让他知道自己在拜什么,不应该是盲目的。

 

亲子之间五事供养

 

佛陀对亲子之情的关系开示,说做人儿子的,我们需要以五事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佛陀就藉这个机会开示,开示我们做儿子的,要怎样拜东方呢?东方要拜父母要具足什么条件呢?第一、必须维持父母的财产,父母亲遗留下来的财产,我们要维护好,不要家产遗留到我们手中时,就把它浪费掉,父母亲把财产留给我们,累积三代,但是一代就把它花完了,哇!这是不行的。佛陀又说,第二、供奉使他没有缺乏,供奉父母使父母没有缺乏,什么叫做没有缺乏呢?就是说,身体的吃、穿、住都不成问题,这是身的健康,内心的健康就是要让他们了解人要如何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了解佛陀所说的一些教义——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让父母对世间一切能慢慢了解看清楚,他就不会烦恼和执著,这是心的健康。第三、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做什么事情先跟父母说一下,不能不告诉父母,让父母起烦恼,第四、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就是说父母所做的事,我们要恭顺,不可忤逆,除非父母所做的事不对,有违背道德,若是这样我们当儿子的要勇于建言,对他婉言相劝,千万不要忤逆父母。第五、父母正命不敢违背,父母亲教我们的事,若不违背道德范围,我们要去奉行,我们要去听,我们要去做,不要违背父母,让父母烦恼,除了子女应该履行以上所说的行五事之外,父母也必须以五事来慈爱子女。就是说儿女用五事来对待父母,我再重覆一遍:第一、必须把父母亲遗留下的财产维持下来。第二、供奉父母,使他们没有身心的烦恼和顾虑之忧。第三、有所为,必须跟父母报备。第四、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第五、父母正命不敢违背。子女对父母行这五事。但是父母也要慈爱子女,佛陀开示,父母亲慈爱子女必须要具足五项:第一、禁止子女恶行为,做父母亲的一定要来辅导、教化子女,让子女没有恶的行为,不要让子女走到恶行为去。其实在我本人的看法,我们自己的小孩会不会读书并不是最要紧的,只要我们为人父母的尽量去做,尽到责任就好了,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他走上邪道最重要,假使小孩走到邪路,那读再多书也没有用。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把子女教育好,我们尽力教育,子女尽量去读,读多少算多少,但是要灌输他有道德,灌输他有慈爱观念,灌输他不做坏事,子女若走到邪路,我们就是再富有也都枉然了。第二、输入于善,不只断恶而已,包括他一定要去行善,对善事情,对帮忙利益别人的事,很乐意去做,保持一种慈爱的心。第三、使他修学业,帮忙他修学业。为人父母亲一定让子女修学业,教育子女学业进步,让子女有进修学业的机会,他要读多高,我们做父母的尽量让他读,现在的社会,大多数的父母都做得到。过去在农业社会里,家家户户,子女都生太多,生八个、十个比比皆是,要每个人都栽培读书,是不大可能的。书读不起,哥哥、姊姊都得背弟弟妹妹,放学回来还要煮饭,怎么还有时间去读书?现在小孩生得比较少,要读书,父母希望子女都能读上去,这一项现在比较容易做到,小孩子很会读书,父母亲不让他读的比较少,若真有困难,我们慈莲功德会也有奖学金,若有这个问题,小孩子很会读书,但是没有钱读,可以来申请,可以来申请奖学金,没有关系。第四、娶美妇,做父母亲责任上要代替儿子选个比较美的媳妇,美是身心都漂亮,不要外面美,内心都不美,帮他娶个太太,以后能理这个家庭。第五、适时能让儿子主管家务等事,训练儿子有家庭观念,有责任,父母亲慢慢教他要有责任,教他之外还要引导他实际持理家庭,以后才能建立一个家庭,先让他有个家庭观念。佛陀也开示我们要如何尊重老人。佛陀教我们,经济一定要建立好,儿子对父母孝顺,父母亲对子女慈爱,又继续说如何尊重老人。希望各位继续听下去,了解佛陀对我们在家居士修行的次第。在律的方面,说得很清楚,我们已有一条清楚的门路可走,对我们修行也比较方便。时间到了,我们下集再来说佛陀他开示如何尊重老人?感恩,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若不知苦的根源,将永远当苦的奴隶!苦的解脱——不沾粘爱与不爱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今天又见面了。

 

佛陀重视老人问题的缘起

 

我们前集讲到父母必须要对子女行五事,现在来说佛陀开示如何对待老人?如何对待老人,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先看看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开示用什么方法去对待老人?在佛陀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们大家想必都知道。有一次,舍利弗带著僧团先行到另外一个道场,过去不像现在开汽车,或骑摩托车,很快就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过去没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过去都须靠走路,在过去的印度,最多是坐马车,其他都要靠走路,用两只脚走路。但是佛陀讲经不是固定在一处,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比如说从这个道场要到另外一个道场,必须要走路,靠走路的时间会很长,因为佛陀要去,所以他的弟子会提早一天,或两天,先去做什么?去那地方准备整理道场,让佛陀开示用,也就像我们在做法会之前,都有信众来整理道场,意思一样。舍利弗带了一些人要来整理这个道场,以方便让佛陀开示,当他们到达那个道场时,已是夜间了,年轻比丘都抢先占好位子,铺上卧具,准备休息。以前不像现在的道场都有寮房,过去佛陀时代,很多地方没有寮房,除非特殊有精舍的地方才有,否则大多数都睡在树下,要不然就是在砖瓦硼下。刚到一个新地方,又是晚上,大家都疲倦了,年轻人手脚较快,找到自己要睡的卧具,抢先占好位子,铺好卧具准备睡觉。位子少,人多,一下子所有能睡的地方都被占得满满的,可以说已经没有睡的地方了,年纪较大的舍利弗,没有跟年轻人争占位子,所以没地方睡,只好在精舍外找一棵树,就在这棵树下打坐过夜。

 

化暴戾为祥和的故事

 

这件事传了出去,佛陀知道之后,就将所有僧伽集合起来,向大众开示: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只鹧鸪鸟,及一只猿,一只象,三个本来是朋友,一起住在森林里,虽然在树林里,但彼此都不相让,遇到大小事都争来斗去,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什么。后来发现互相争斗中,感觉这很无聊,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大家都受害。(也就是说我们人互相残杀有时候讲起来实在很可怜。然后才互相研究说,若是这样,我们要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反正大家都受苦嘛!争来斗去都受苦。后来方觉悟到‘佛法应在恭敬中求’。)最后决定在他们三个当中推选出一位年龄较大,智慧最高的长者,大家都应该尊重他的判断。不要再为了什么大小事意见不合,时常的吵吵闹闹。如此一来,纷争的局面就从此改观,变为和谐。用和谐而不用斗争的,这样才能够解决乱局。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著的东西,大象可以用,三个朋友彼此互相帮助相让,从此反而得到更富足生活,他们的内心更加安住,因为他们有互相礼让,你需要的,我不需要,我让给你;我需要的,你不需要,你就让给我,在他们三个互相配合之下,这地方于是很快和乐起来。

 

出家长幼尊卑以戒腊为准

 

佛陀说了这故事后,他又说:‘你们大家要知道,在我佛法的教化中,并没有高低阶级的分别。(在佛陀的教化中,没有分什么阶级的高低,什么人阶级较高?什么人阶级较低?)虽没有阶级的分别,但是也不能没有长幼的礼节。(虽然不分阶级,但是长幼的礼节一定要有,不能连长幼的礼节都没有。)你们对法腊,戒腊较高的长老,一定要恭敬奉事。(在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这样。)(※法腊、戒腊是指出家学法、受戒多少年。)(怎样你知道吗?就是说,不管你年纪大小,依受戒的戒龄为准的,谁较早受戒,谁较慢受戒,依戒腊,并不是以你的年纪。)看到戒腊高的,你们对他要有礼貌,合掌、恭敬奉事……等等。因为他们在学佛的路上,已经跋涉过千万的里程,经验已经很老到了。(简单说。佛陀他走到哪儿,徒弟们就跟他走到哪儿。)(过去在我孩童时代,时时听到年纪大的长辈说一句话。说:哎呀!年长的在讲,你不妨听听看,我们过桥多过你们走路。这意思就是这样,因为年纪大,经验丰富,所以他们已经看多了,经验也多了。)因此可以你们让年轻人、初出家的人拿来做参考,他们也可以依经验教你们;这是教法的象征,他能够将他的教法教你们,所以要给长老最好的床座睡觉休息,甚至供养最好的水(因为以前印度水少)及最好的饮食给长老。’你看佛陀对于长老,年纪大的老人,是何等的照顾。

 

老人是宝 经验最‘老’

 

佛陀他的开示真理,才是真真正正的恭敬老人,因为老人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人生的经验丰富,有时候他们走过,我们未走过,人家试过,我们未试过。我时常说一句话,说社会世间,什么最贵?经验代价最贵!你若无经验,往往之间,人说的你不会相信,所以经验的代价,有时候是从赔了夫人又折兵中换取来的,有时候是人家一辈子的经济都赔下去,或连身命都赔下去才得到的,这种经验,往往都是用最大的代价来体会出来的,所以,年轻人做事吸取别人的经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验也常常是人生处事的智慧。

 

惨无人道的命令——老人的悲哀

 

我们再来听听有关老人的故事。佛经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尊敬老人意义的代表。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波罗奈国的国王,为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费尽心思,经过别人的建议之后,就下了一道非常惨无人道的命令:‘家中不准养老人,若不从者,满门抄斩。’波罗奈王认为:老人不能做事,只会吃而已,老人是多余的,这多出来的东西,浪费了粮食,如果能省下一个老人的粮食就能养活一个幼儿,不是更有意义吗?这位波罗奈王想著这种天真的事情,因为过去他们印度的国与国之间时常都有战争,互相争斗,为了争取各国的界限而战,当然他们重视的就是养年轻的人好去打仗,然而年轻的人当然要从幼儿开始培养,他认为老人无法上战场,而且老人对经济没有帮助,所以才下这一道命令。于是将老人放逐到山上自生自灭。在这种无理性、无道德的经济政策下,波罗奈国里,看起来统统都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老人,老人都捉去山上,让他们自生自灭,从此就再也看不到一个老人,国内全都是身体非常强壮的年轻人!

 

瞒天过海救国齐喝采

 

这时候,有一位孝子,他这样想:父亲从小就养我们,等到他没办法时,我们应该要去养他,这样才对,怎么可以亲眼看他老了之后,就要将他放弃到山上,让他自生自灭!这实在很残忍。这孝子又想:我若不将老人背至山上,会被抄家灭族,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办法来,又不忍心将老人(他父亲)丢弃山林里让他自生自灭,于是就冒著满门抄斩的危险,瞒著亲友及隔壁邻居,暗中在屋旁挖了一个地洞(就是地下室的意思),将他父亲藏在地下室中,每天除了照顾他的生活之外,又拿一些能安慰他的书,让他去看,让他开智慧。这老人虽住在地窖里,仍然比让人背至山上,还加倍好呢!何况有时候到夜晚时,还可以从地下室偷偷爬起来哩!那孝子为了孝顺他父亲,用了这种策略。

 

灾祸临时显现姜还是老的辣

 

经过不久,这种不人道的事传至邻国,因为这种政策太过于不人道,不惜缘、不惜福、亦无感恩的作风,让邻国实在看不惯。看不惯,邻国国王就下了一封挑战书,挑战书的内容就是要让波罗奈国的国王回答他两个问题,如果在三天内答不出来,就要举兵征伐。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呢?第一、世间谁的生命最长?第二、世间什么东西最宝贵?波罗奈王接到这封挑战书后,竟然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又因为挑战国的兵力比他强得太多了,所以非常烦恼,就召集文武百官来商议。满朝文武百官还是没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只好贴出告示,告示中说,只要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可获赏黄金万两,希望大家能够赶快提供答案。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都没有人来提供解答,国王心里头碰碰跳。眼看三天要到了,若无法答覆就将引发战争,会损害不知多少的生灵百姓,说不定还亡国。在国内有几十万人竟然无一个人能够回答,有的人想回答,但怕回答错误,惹来杀身之祸,过去君主时代不像现在民主时代,过去伴君如伴虎,非常危险,你若讲错了,说不定你就被杀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有一位年轻人来撕下告示(过去告示贴上了之后。旁边有两个公差在那里看顾,假如有人撕下告示,就将这人带上去。)。这位年轻人自信满满的将告示撕了下来表示能够答覆这两个问题。国王就立刻召见这位年轻人,国王很著急的问年轻人第一个问题:‘世间什么生命最长?’‘智慧命最长。’只见那个年轻人不慌不忙的回答。国王接著问第二个问题:’世间什么最宝贵?’‘信最宝贵,信为第一财。’年轻人还是很从容的回答著,回答完之后,在场的文武百官就立刻鼓掌称赞妙!妙!说得对,道理非常的好,国王非常高兴,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给这位年轻人,这时这位年轻人立刻拒绝,为何拒绝呢?年轻人向这位国王顶礼说:‘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两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奇怪!这是你答覆的,为何又不是你呢?’国王当场感到非常纳闷,‘不是你,到底是什么人想出来的?’这国王就问这年轻人,这年轻人就回答说:‘是我父亲!’国王说:‘你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来见我?亲自来回答呢?’这年轻人说:‘他现在人在地下室。’这年轻人请求国王恕罪,就说:‘因为国王下今,老人都要抓至山上让他自生自灭,家里不能养老人,养老人要抄家灭族。我感念父亲养育我,不忍心年迈的父亲被活活的放逐到山上自生自灭,所以我违背国王你的禁令,将我父亲藏在地下室中,我每天送饭给他吃,因而他能逃过生命,但是没有自由,他不能来晋见国王你,当面向国王答覆他想的对策!’当这位孝顺的年轻人激动的说完这番话之后,国王立刻恍然大悟,后来他就开始忏悔地说:‘我错了!过去我只知道老人没有经济利用的价值,人年纪大,身体多病、衰弱了,但是我没有想到一项,老人的经验、智慧是最具足的’。原本国王只想到一方面,想老人多病,对于国家经济没有用处,却没想到老人有相当的经验及智慧,结果差点弄到亡国的下场。就是差点为了无法答覆这两个问题,让隔壁很强的国家出兵侵占而亡国。许多祸国殃民的悲剧,大多由战争而发生。战争,各位都知道,在战争中,人的生命可以说像毫无价值,这真的很愚痴。所以国王在忏悔之后,马上下令解除禁令。

 

玄玄妙妙的派不上用场

 

佛陀开示在家弟子,要充实经济,建立家中个人义务。以孝养父母为首务。一个人若无法孝养父母,风水是轮流转的,将来你的孩子有样学样也说不定啊!现在我们是人家的孩子,以后我们会当别人的父亲,当别人的母亲。既然是这样,我们现在一定要孝顺,孝顺父母。社会中很多人误解佛教,误解修行学佛的人,认为对亲情、家中和乐等等,都不重视,其实误解了。从我所讲的律篇之中,不难明白佛教徒是否重视它们了。佛陀一直开示修行人一定要如实,不要放弃现有,去求玄玄妙妙不实在的事,这玄玄妙妙的法门是不能得到什么的。那么,现实、如实就一定要孝养父母,这是能使家中和乐的事实。所以我讲这律篇,就是要让各位了解,佛教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对社会没有帮助,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并不是这样的,戒就是停止去造恶,律就是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去做的,不论出家、在家,我们都一定要去做的。只要人人奉行戒和律,那么这个佛教对社会、对我们本身都有帮助。要不然,怎么会有帮助呢?不奉行戒和律的宗教,这宗教在社会上就没有用处,这宗教人家会尊重吗?是不会受尊重的。所以佛陀对于经济的建立,孝养父母的建立,父母如何对孩子?孩子如何对父母?包括如何对老人?以及夫妻之间、主仆之间如何相对待等等都讲得非常的清楚,我们若听到之后,才知道原来佛教是如此的圆满。

 

夫妻并非相欠债

 

佛陀对在家弟子的开示,从充实经济起步,建立家中个人的义务,包括孝养父母为首务,然后夫妻之间和乐为次。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说夫妻的关系。现在社会离婚的人太多,过去的人若稍微做的不对,内心就很不安,可是现在不同,现在离婚听说有最速件,一星期前结婚,一星期后就离婚了,怎么会有这种像小孩办家家酒的事呢?其原理就是夫妻当中,互相不了解。我们先来听听看佛陀对夫妻间相处应如何的说法。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家庭一定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合乐,一对夫妻的结合一定有它的因缘,有的是由恋爱而结婚的,有的是经过媒人的介绍,有的是由父母作主而结婚的,这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多数都是恋爱结婚的,若过去应该是父母主婚的较多。我曾经听过一个老人说了一个故事,故事说:过去结婚,都由父母作主,她嫁给对方七天了,她还不知道丈夫的脸是长什么样子。你看过去的人多保守,那时候社会经济比较差,还没有电灯,晚上都要靠点蜡烛,所以她在一星期之内真还不知道他丈夫的脸到底是长成什么样子?也不敢正面看她丈夫长成什么模样。过去人的保守,和现在人的开放,听起来像天地之别,差太多了。既然结婚,不管是自己亲人作媒人的,还是别人作媒人的,或是自己恋爱的,都没有关系,那都是有相当具足的因缘,若无因缘,怎能结婚呢?但是在这结婚的当中,不管是如何,现在很多人都说一句话,‘夫妻是相欠债!’这句‘夫妻相欠债’不能这样说,因为这听起来好像两人在一起是牵强的,有成见的。一下子就说是夫妻相欠债,那么你就无法使家庭和乐了。你为何不会想说夫妻是百世因缘,这辈子才作夫妻呢?夫妻互相建立一个家庭,教育子女,这因缘是很深,甚至讲起来比父母还深啊!想想看,怎能说是相欠债呢?相欠债如何结合当夫妻呢?还未到,就想说夫妻是相欠债,我敢说,这对夫妻一定不会和乐的。

 

互助互爱互谅 夫妻相处欢

 

夫妻本是百世的因缘和合的,夫妻一定要惜缘、惜这个福、感这个恩,若无惜缘、惜福、感恩,我们要如何?所以常住若办佛化婚礼,我都送新郎新娘三句话,送他三句六字:‘互助、互爱、互谅!’夫妻若无互助、互爱、互谅,那么这对夫妻每天都要争执,说不定一星期天天战,五天小战、二天就大战,这成何体统。子女看到也会学起来,包括子女也不能得到安乐。所以不管你是用什么角度,一定要了解既然你们已经给为夫妻,就应该共同合力来组织一个和乐的家庭,不要为一些小事就要离婚,或离家出走等等……,遇事一定要如实面对,用智慧解决,不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逃避,既然这样,当初何必结婚呢?在人与人的生活当中,偶尔有意见不合的地方,这是难免的,各人的思想观念,当然都不尽相同,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你的观念和我的观念当然都不会完全相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事实,没人的地方才没有是非。但在是非当中,不一定是不好的,怎么说呢?因为从是非中可以检讨自己,是非可以拿来做为改善自己行为的方针。意思就是不论在什么环境当中,你若是转识成智,那么你就能够开发智慧,你若无法转识成智,就让环境牵著鼻子走。当然,是非会害人,是非也能够使一个人失去理智起嗔恨,做出极端的手段;是非也会使人失去他的人格,造成意志的懈怠和消极。有人的地方难免都有是非,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非常难以止息。除非我们有办法持守五戒中的妄语戒,包含有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有口戒就能守住不说是非,若无,要我们的口不说是非,真难!身体的病都是从嘴巴吃进去的,但是我们的祸端,都是从嘴巴讲出来的,这是我的经验。饮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嘴巴惹的是非,却引起了大家的不和乐,大家意见不合就争斗,所以在这夫妻的生活当中的龃龉,大多数是由于口的是非和互相了解不够,意志不投机、互相体谅关心不够所引起。

 

不守口戒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

 

有的人在结婚以前,还在彼此交往时,都不用真心诚意、坦白的态度互相来交往,因为那时候未结婚,结果只将自己好的拿出来表现,坏的都藏在口袋里,叫做扬己之善处。将自己的善处拿出来表扬,将自己的善处提出让对方高兴,让对方觉得欢心,认为这个人很好。等到结婚之后,就将他过去不好的习气,都暴露出来,反正已经结婚了,彼此生活在一起久了,自己的毛病隐藏不了多久的,很快就会跑出来了。人若在一起久了,就容易产生问题,像我们的手若太亲近,没有留下一些空间,手就会打结,我们若留下一个空间,手就不会打架,一定的。过去彼此能够控制自己本身的坏习气,将自己的好处,拿出来让对方欢喜,但是若结婚后,观念就改变了。过去是男女朋友不能太随便,现在反正都结婚了,已经是夫妻了,所以处处就随便,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客气,以为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认为客气要做什么?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夫妻还在客气什么?大家坦白一点,一句话来一句话去,所以都不再客气了。因为不能互相客气,相敬如宾,于是一点小事情就无法冷静,产生互相不合,引起了冷战,要不然就是睹气。夫妻生活之间,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客气、互相礼让,若无法互相客气,无法互相礼让,那么就难以维持,意见不合,彼此就将对方的坏处毫不考虑的都挖出来,第一次不能够忍受时,就把对方的疮疤挖出来,第二次不能够忍受时,又把对方的疮疤挖出来,第三次不能够忍受时,把对方的疮疤统统挖出来,听久了之后就厌烦,只觉得对方太可恨,你什么事都说我的坏处,都没有在讲我的好处,彼此怨恨如仇人。起了个贪嗔痴就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彼此不合,反目成仇,彼此的感情就破裂了,感情一破裂,就会造成不幸的家庭悲剧。因为感情破裂之后,内心起了嗔恨,就想要藉机会报复,于是很多不幸的家庭悲剧出现。

 

夫妻之间怎样保障终身恩爱幸福这很重要,如果能依照佛陀开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力行于生活上,就能够让夫妻保持终身的恩爱。佛陀所开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二种是夫妻家庭和乐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夫妻当中,一定要脸色和婉,讲话要柔和,互相要忍辱。这两种,夫妻都必须要具足,家中才会和乐,佛陀所说的‘言色相和、无相违戾’就是在讲话时要有笑容,讲话的口气要柔和,让听的人感染柔和的气氛,就不会心情不好,不会精神不好,也不会产生冲突。我们若‘笑头笑脸’有礼貌,讲话轻声细语,对方再大的脾气也发不出来。你若‘臭头臭脸’,讲话大小声,让人看了当然就发一肚子火,这是难免的。两人见面的时候,礼貌和笑容是很重要的,夫妻之间的生活,互相体谅也是很重要的,若不能互相体谅、互相肯定,互让,反而互相批评责骂,言色处处像阿修罗,更惹人厌。不管太太批评先生或先生批评太太都是感情破裂的主因,批评易造成修养忍辱不够者产生更大的恶感。有一些信徒会问我说:师父啊!现在你看我到底修到什么境界了呢?或者说:我有哪个地方做不到的?师父你要告诉我,好让我有改善的机会,你尽量说没关系。像这种信徒有这种理念,很好!因为他想要了解自己哪里修不好,哪里还要改善,什么毛病要改进。但是我若是直接了当的说出他的弱点,有时候他也无法接受。这就是说,他有心想要修行,如果我讲的太直接,甚至口气讲得较重,他就无法接受了。等我开口讲几句话之后。他就心情不好,显得不高兴,以为我看不起他,这都有的。何况是夫妻呢?父母生我们这个色身,有了这个色身,当然就有耳朵,有了耳朵,那么我们就会听到语言,听到声音。这是自然的现象。除非你将耳朵塞住,要不然耳朵都会听到,这是自然的,因为里面有耳膜,有精神和物质,所以大家听得到。别人的建议,我们听到之后,有好的就学,坏的我们就放弃,所以耳朵会听到是自然的。夫妻之间互相批评,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耳朵一听到你在批评我,立刻会有所行动,因为还没修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者,大都如此。明明知道这只是精神和物质而已,但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讲理论很容易,实在要达到那境界很难。所以一句话讲出去,要让人觉得很好听,那也是要功夫。也不是为了讨好人,专讲奉承好听的话,随随便便讲出去就算了,没那么简单的。若夫妻互相批评,互相挖苦对方的短处,那么恶感就立刻产生,他会以为你在轻视他、饥笑他、看不起他,他就会反唇相讥,于是两人你一句来,我一句去,原本是动口而已,日后就动手打架了。夫妻会相骂、吵架、打架,都有它的原因,绝对没有无因自生的。而且这些行为都是自讨苦吃,自己自找麻烦而已,没有一点意义,这又何必呢?尤其夫妻之间,每天要同住在一间房子里,如果不和乐,就像怨憎会苦,见了面大家不高兴,很痛苦。

 

和婉规劝免摩擦

 

夫妻之间并非不能纠正对方的缺点,假如说对方做法偏差,而我却什么都不说,容易造成姑息养奸,这样也不可以。若对方有稍微的错误我们要纠正时,切记!不要太过直率,先找个适当的地方,用柔和、婉转的语气向对方建议、好好地商量,在他精神好、情绪好时才商量,当他情绪不好时,我们最好不要开口,我们也要选对时节和因缘,绝不可以一看到人做错了就一句话骂过去,哦!这样他会耐不住,会一句、两句马上回应出来,事端就产生了,一场战争就无法避免了。所以要观看因缘有成熟否?时间适当否?讲话角度要婉转柔软才可以提供意见,不能直话直说,说出他的错误和弱点,专找他的疮疤,而且一下子全搬出来,这样他会发脾气,他会恼羞成怒,不高兴,一句两句回应个没完。若我忍辱不够,换我一句两句又回应出去,这样相骂就产生了。有的更粗鲁,当你直接向他问话时,他不会回答你,直接和你相骂,他内心早有个记恨心,说你就是看他不好,或是当时要娶亲时,嫌他家太穷,不是嫁妆太少,不然就是聘金太少,或是过去如何如何的不是等等,从坏的一直想,说你就是只会欺负他,讲他的坏处,对他讲话都不客气,由此他的内心就开始记恨,记著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当有一天,机会、因缘成熟时,就暴露出来了。暴露出来,产生问题,常记恨在心中,永远无法抹灭,这都是有可能的。其实夫妻之间,任何一方都有相当可取之处,你要诚心欣赏他及赞叹他,先生有先生的好处,妻子要欣赏和赞叹他;妻子有的好处,先生要欣赏和赞叹她,如此才可以。不可以说他有好处不去欣赏,也不赞叹,而只看他坏处,这未免太可惜了,就如欣赏一朵花似的,你要赞叹它开得好美,纵使有一点瑕疵,你也知道那是一种缺陷美。还有,不要忘了,一有机会,要将对方的好处提出来称赞一番。语言是是非的来源,也是传布的工具,嘴巴能够来赞叹别人,我们也靠嘴巴传布我们的意思,只是语言很容易造业,也很容易引起纠纷。所以一位修行人,若要改善行为,必先懂得语言相和的道理,若是语言沟通能够达到‘语言相和’,夫妻间的共同生活,就不会产生恶劣的结果,而常常都能保持恩爱幸福。有人认为佛教家庭不该有幸福快乐的夫妻生活,我却不这样想,你也不否认吧?或许有人怀疑夫妻修行真的能够幸福快乐吗?持否定答案的人,其实他是不了解佛教,他认为说学了佛,夫妻不能在一起,不能合好,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是个在家居士,夫妻之间一定要求幸福、求快乐,要不然你就不是在家居士的修行人了。像佛陀制定五戒的目的,就是要让家庭道德方面做到圆满。而佛陀所讲的‘四大皆空’,被不明究理的人误用得惨兮兮!很多人说,哎哟!你们学佛的人,都四大皆空了,还要什么夫妻和乐?修行人都在四大皆空还要钱干什么?唉呀!这是放弃,不是四大皆空的意义。

 

四大皆空无关夫妻和乐

 

‘四大皆空’就是说地、水、风、火,四大本来都是空的,不能控制的,不属于谁的,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合存在,纵使和合存在而成为人或动物,仍然还是四大,不属于谁的。人的肉体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结合的,地就是人的骨肉,水就是人的血、尿、汗、唾液……,火就是人的温度,风就是人呼吸的气,人就由这四大因素来结合。才会变成有肉体的躯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藉由身外的四大(食物、空气、水……),不停的补充,作出新陈代谢作用以维持身命,四大欠一项,我们的生命就一命呜呼哀哉了!但是很多人误解四大皆空,以为修行人什么都不可以做,才能四大皆空。其实不管你有没有修行,四大本来都是空无自性的,终归有一天人会死亡(四大分散),那时候,四大还是四大,并没有因死亡消失,它们又是由和合的状态分散开来而已!所以四大皆空与夫妻幸福圆满是毫无关系的。本来不管人有修行,或没修行,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坏人,四大皆是空。人的躯壳坏了(死了),有人用火烧了它,水大化成蒸气,风大回归空气中,火大融入气温中,地大化成灰烬,结果四大还是四大,并没有消失,只是状态改变而已!有人将死尸埋在地下,尸体就被虫蛀烂了,四大有的养肥了这些虫,有的变了血水,等于都一样,四大还是四大,只是暂时分散,但都不会消失的,任何人奈何不了它,也无法让它灭尽,所以叫做四大皆空。夫妻百世恩,一定要求幸福、求快乐,但是也要体会四大皆空,总有一天会分离,分开之后,任何一方不可以烦恼、痛苦,不能说分开之后,我们就吃不下、睡不著。虽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是我们要这样想:世事无常,人总是会分开的。一个在家居士佛教徒,夫妻之间建立圆满,你才有办法继续修上去。否则,你要检讨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确?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愈修行,家中愈不和!愈修行,夫妻距离愈远。应该愈修行,家中愈和乐,夫妻距离愈近,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佛陀只叫你不要执著,不是叫你放弃夫妻、父子、亲族等等的感情,是要了解四大皆空,因缘聚合分散,谁也做不了主。因此没有必要忧悲苦恼。佛陀要我们有这个正见而已。佛教所说的教义是如此的圆满,可惜的是,无缘认识佛教的人,无法自己理解,大多产生误解。

 

社会的乱源乃因缺乏因果道德观念

 

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一味的否认,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否认现有的清净安乐生活,更不否认夫妻幸福生活,也没有否认家中夫妻、子女、父子等亲情的快乐生活。佛陀说这些都是如实的,不能否认的。若不这样修行要做什么?每天修行却生出忧悲苦恼,这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不能否认的,如果认为空就是无(什么都没有),那就成为断灭,这种断灭法,就是无了。有断灭思想的人将造成没有因果观念,不重视道德,也不管做人好坏与否。大家要知道,自己内心当中若无因果道德观念的话,那做起事来就太可怕、太可怕了。社会所以会乱,大家没有因果道德观念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认为出家人,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应该要放弃一切亲情,有这种观念的人多得是。然而他们对佛教的认识可说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了解。果真如此,那岂不是变成没有人性的修行,对自己、对社会,又有何利益呢?因为所修已成枯木(没有情感),对自己、对社会无一用处。佛教重视智慧解脱,虽然没有叫你修苦行,也没叫你偏向在享受里沾粘舒服、快意,只叫你走在中道,佛教是中道的代名词,加油添醋违背中道的,已经不是佛教的本意,你看到它,可不能还把它当成佛教看待才好。走在中道才不会修成怪人。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既然是人间佛教,应该要对人间有所利益,若对人间无所利益时,我们还修这个做什么。怎么说是人间佛教呢?佛教不是修死后到哪儿?佛教是修活著的时候就能得到涅槃,所谓涅槃就是得到幸福快乐。

 

四大皆空五蕴亦空

 

什么叫做空呢?不是叫你连幸福快乐都空掉,真正的空,前面已经讲过,不是每项都空掉、都没有,不是这样,若是什么都无,就无法发展人间净土了,若想达到涅槃,也是不可能够。四大皆空,是指我们身心的五蕴体,这种身心的五蕴体是不论人有修没修或修行到何种境界?无论在家或出家?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无论你有何较好的地位或在较次级的地位?都同样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学佛的人才是四大皆空,其他人的四大永远都不空,都能永远存在。四大皆空是地水风火的结合,地水风火一结合可以形成人的身体,牛、羊、猪、鱼…的身体,甚至蔬菜果树的植物体。佛教称之为因缘和合体,既然是由因缘和合的东西,有一天就会分散,这是免不了的,肉体分散我们称它为死亡。四大假合体中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不受任何人或神管辖。所以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因此称为空。也就是水就是水,不是我。火就是火,不是我。四大皆如此,称四大皆空。不论任何人,有生必有死,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财富多寡,也不论他处在任何的角度,终归有一天都会死的,这是自然的法则,这也是如实的。生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的结合,称为身体,死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分散,称为尸体。若是使四大元素缺一项者,如风不来(停止呼吸),或水分流失了(失血过多)……,那么生命也就分散死亡了。所以说四大皆空是人人具足,有生就有死,这生死的因缘都属自然法则,不分贵贱,不分等级,人人如是。今天时间又到了,我讲到此处,等后集再继续来解释,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再见。

 

大愿语录:

 

树叶枯黄自然掉落,生老病死自然法则,即是如此无常,当积极自利利他。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四大皆空人人有分

 

上集说到四大皆空,很多人误解这个四大皆空是出家人的专利,不是出家人就不必四大皆空。在前一集中我已经稍作解释了,不管是有修行或者没有修行者毕竟都是四大皆空的。有的人错认了佛教,他把佛教当成是一种悲观,学佛一定要每天装出一副很悲观的样子,正襟危坐,愁眉苦脸,正经八百……什么的。好像对世界任何一切轻安快乐的事情,统统不能拥有,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学佛若不是为了得到轻安,得到快乐,得到和平,得到自在,那我们学佛要干什么呢?不学佛便罢,如果愈学烦恼愈多,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学佛修行了。

 

修行人假如常听到下面这句话是很正常的:‘唉哟!你是看不开的,已经四大皆空了,怎么还在说感情和快乐的事情呢?’当你听到这句话,你要同情他的无知,因为他不了解佛所说的觉有情的意思,或压根儿没听过。佛说的觉有情,不是愚痴的无情,他所说的快乐,也不是从物质上去追求快乐,而是使内心轻安快乐。佛陀所说的:经济的稳定,这就是物质的快乐。物质的快乐之外,必须要充实内心的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读过这本书的人相信不会再误解修行人了,也不会一开口就说:‘一个修行者还要什么情与无情?还要什么快乐与不快乐?’应该不会再这样误解了,先前有这种见解是不了解佛法的,要不然就是对佛法了解不彻底。基本上佛教是重视亲情,重视友情的。

 

觉者不纵容渴爱的生起

 

觉者:觉有情。所以并不是无情,并不是像枯木,而是重视在他彻底觉悟后的有情,心中有情而不被情所束缚,也可以说心中有情,而不被情粘到,心中有爱但是不会被爱粘到。纵然无明未觉,只要不落入渴爱沾粘之中,仍不偏离中道。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当中,最重要的是说,你有触、有受(感受到)由此止住,你不能再落入爱、取、有。假使你经感受到又落入爱、取、有,你就产生一个或好或坏的烦恼,好、坏都将成为个人的业力,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千万别去沾粘渴爱,才不会有烦恼生起。有好多人说他们的烦恼好多好多,不知怎么办?如果他们继续纵容渴爱生起,烦恼的灭除仍是遥遥无期。

 

世间无主宰者亦无我

 

佛陀在亲情、友情的生活当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还有佛陀也亲自力行,更常常教导他的弟子,去实践亲情和友情,因此佛教并不是无情的,更不是断情,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沾粘情,不沾粘爱,不沾粘一个‘我’。说起来‘我见’最可怕。虽说实相中无我,一旦执有一个我,就牢不可破,连别人都说是我的,如:他是我的儿子;这‘东西’是‘我的’;这一千块是我的……。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没有一样是我的,说真的不管是财产、房屋、汽车、衣服、身体、夫妻、儿女、兄弟姊妹……,都只是有使用权而没有永久拥有权,没有一样东西真正属于谁的。所有的东西大家互相使用,宇宙的空间大家互相使用,一个家庭建立之后家人互相使用,人与人当中互相沟通,就是互相使用,一切的一切都是互相使用的,没有一样东西属于私人的。连生命都只属于因缘而不是属于我的,那还能从哪里找到一样是我的呢?如果真有‘我的’人、事、物,那么‘我’就能控制它、操纵它,事实不然,你看:明天要感冒会不会跟自己通知说‘明天要感冒了,你自己要注意了’或‘感冒了,自己能叫自己不要感冒吗?’‘在痛苦时,自己能叫自己不要难过?’‘人要死了,自己有能力叫自己不死吗?’会感冒的、会痛苦的、会死的都没有。‘一个我’存在其中,只是一些因缘显现著无常的现象而已,所以说东西以及包含四大的身体都只是暂时有使用权而已,并不是永远是我们的。你如果了解这样,你就不会沾粘了,因为连身体都无法如愿地操纵它,你还在为谁辛苦为谁忙?所以佛陀不论对亲情或是对友情都教导他的弟子如何明确去实践呢!

 

佛陀的法与精神受肯定

 

有一些人错认为出家人都必须要断情,不再认亲情,才叫看得开,才能修成正果,这种的说法也是不了解佛陀教义的人,怎么说呢?一个人学佛要有目标,目标又包含两项:一项就是了解真理(法),另一项就是了解佛陀的‘精神’。不学佛就没话讲,如果想去除烦恼就必须要学佛,而学佛一定要了解佛陀他所体证的真理。它的精神又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希望众生个个离苦得乐,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断除忧、悲、苦、恼,证得涅槃,这是佛陀的大悲愿心,这大悲愿心假如失去的话,那就变成独善其身了。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必须了解戒、律、法及佛陀的精神,如此才样样具足。我们不要认为出家以后什么都不要了,既然什么都没有了,你就不用修了。如果什么都没有了,就没有因果没有道德观念和业力的轮回了。这种的无和涅槃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涅槃是看彻底了,了解清楚了,知道任何事情的起点与终点,真理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无得失心。并不是盲目无明的那种,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是很恐怖的,恐怖什么呢?没有因果观念,没有道德观念,包括不会生智慧,当然就无法用智慧转生烦恼的念,因此也无法体会真正的没烦恼(涅槃)。

 

‘放下’的真谛

 

很多人嘴里说放下,但却不知要放下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放下?假若没有真正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之前,要说放下谈何容易!除了彻底体证真理的人够格说放下以外,其他的大多误以为‘放弃’就是放下。例如:出了家即断绝亲情,不跟亲人往来,这种即是放弃而非放下。因此出家以后,是不能断亲情的,同时,还更加要认识亲情才是正确的。或许有人不是这种说法,他说:‘唉呀!你已经学佛了,怎么又落在社会的世俗事上去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忘恩负义的,也不合乎慈悲的原则。现在有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在现有的生活空间里发展而来,离开这个现有的生活空间另外去找一个不属于此空间的东西,这样我觉得比较不如实。聪明的人会活在现有的当中,这样比较如实。在如实的生活当中建立了身心的安和,那么这是我们修行的方式与目标,若不是的话,就变成跟社会跟人群脱离,那就错了,所以别认为出家以后就必须要断情,包括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不论什么情都断离了,才算是出了家,这是无情无义的作为,而且完全错了。你不妨想想看:要不是有父母生你,怎么会有你呢?何况父母又养育你!若你不感念父母的亲情,那么你就像朽木、顽石了。

 

我曾经讲过,佛陀当时虽然离开王宫去修行,但是当他证悟了佛法之后,他还是回国度化所有的百姓,度化他的父王,他不只度化他父王而已,包括他父王生病时,他还亲自照顾,死后还亲自抬棺……等等的孝行,以及说法度众当中,均以孝道为基础,逐渐导入涅槃。由此可知佛教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出家以后,每项事物都不能管。真正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叫你每项事物别沾粘罢了。出家是叫你离开烦恼、执著的家,并不是离开所有世间一切的事情,如果这样,那么一些智慧上有障碍的或是植物人,岂不是变成大修行人了?其实他们只是‘无记’罢了!修学要学智慧学解脱,并不是学无记,无记不能解脱。所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人必须修持的德目。

 

老师授求生技能 师父授涅槃功夫

 

如果没有老师教我们社会的知识及求生的技能,那我们如何在社会求生存?除了老师教我们求生存的知识及技能之外,另外修行人教我们心地的安静也不可或缺。一般的老师是教我们一些求生的条件,而出家修行的师父会教我们心灵的环保。老师及师父教给我们身心安住平稳的条件,自己的身心安和二项,就建立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二项,依照他们所教导的方式,先做好慈心不杀,就是生慈悲心不杀害生灵,然后继续修好十善业。十善业是人人必须要修的。不管你是修行人也好,不是修行人也好,是出家人也好或不是出家人也好,都应该修十善业,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由于我们过去的行为,现在要自己去承担业力牵引而来的结果;而你现在所做的行为,又将成为你自己未来的果报。因此你最后所受的果报并非操纵在别人,而是取决于你自己一切的行为。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会感召以后的结果,你的结果是由你的行为感召而来的。因此,果报现前时,求佛、菩萨、鬼神是无济于事的。正所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这个道理。在此你可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因为这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哩!至于他们的能力只能随机告诉你断恶修善、自净内心罢了!就看你自己听不听了。佛陀发现了业力的轮回,观众生在轮回当中,无法超脱,于是慈悲说三十七道品度化众生出生死苦海。至于出不出烦恼苦海,就看你听不听话了?你有业力的轮回就产生一切行为和业,那么这个业的当中,还有分很多,属于无记业者(非善非恶),没办法感引他去轮回,如果是有意的(有心念的),那么就有轮回,被你的业力拖著轮回,这种各位应该都知道,我们也说过很多遍了。

 

世间知苦到出世间灭苦

 

佛法没有离开过世间法,离世间法也没办法找到佛法。在世间法中你才可以体会到‘出世间’的法。如果没世间法来冲击你,你怎么知道‘苦’(世间),你怎么知道怎样去‘离苦’(出世间)?有世间的法来冲击‘知苦’,你才知道‘离苦’,佛法是重视这项离苦。如果所学是跟‘离苦’没关系的,不能算是佛法,修学就不会进步,充其量,只是增加一些累赘或谈话资料而已!所以佛法绝对不离开世间法。佛法藉世间法导入涅槃(出世间),首先从‘如何把人做好’做起,因为,人道假如没做好,怎么生天道呢?人道做好,是第一个层次,像我们求学问,小学假如没毕业,……都不懂,文字不会念,你怎么读中学?又怎么读高中?怎么读大学?怎么上研究所取得硕土、博士学位呢?求学问有次第,钻研佛法也是有次第的。

 

缘起甚深

 

佛法是甚深缘起的真理,甚深就是很深很深的意思。并不是一般人简单说说,我听了之后,也像鹦鹉学说话,会说缘起,缘起就了事了。要彻底了解缘起是很不容易的,身心精神片刻都不能涣散,都能集中,假如身心精神没有集中的话,那你就没办法悟出甚深的真理。了解缘起正法的人,他就是初果的圣人了。从凡夫进入初果,就像瞎子画世界地图。你想想看,从凡夫进阶到初果的圣人是何等的不容易啊!由此可知甚深缘起法有多深呢?你还记得吗?在阿含经内阿难有讲一句话:‘唉呀!佛陀啊!这个缘起法很好,但是也很简单。’佛陀说:‘不是这样的,阿难啊!缘起甚深、甚深,难悟啊!’若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没有办法彻底证得。因为理论和实际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的第一步就是悟缘起。确实了解缘起,了解五蕴就是缘起的,你才会慢慢减少自己的执著,减少自己的执著之后,你会发现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包含自己的身心都是无常。你了解了无常之后要更加积极为社会服务,无当时间过了,就不会回来了嘛!所以你要更加积极为社会服务,不是说你悟到无常后,却消极下去,遇到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反正世间无常嘛!这种做法是反常,不是真的认识无常。‘无常’是说:时间过去,不能回来,我们就把握当下宝贵的时间,做好份内的工作。不要让时间溜掉了,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体会无常的人,他对世间一切事情,包含对自己的修行及服务人群会更加积极,对自己本分该负的责任,他会积极去完成,因为他了解无常,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我们若了解无常后,对任何事情会乐意参与,修道也会很精进的,但是要悟证佛法,必须要以人天道做基础,即是以做人的五戒及十善来作为我们悟道的本钱,以人天道作为悟证佛法的资粮就对了,资粮就是说本钱,譬如说你要爬上二楼,需楼梯一阶一阶爬上去,不能说你一下就由地面跳到二楼,这是不实际的,否则也只是空谈说妙,说一些理论,对断除烦恼、灭一切苦集完全没有一点帮助,甚至会惹出更多的烦恼,何况家庭夫妻的生活如果不和乐,那你要怎样修行呢?家庭夫妻不和乐,夫妻互不能沟通时,心情像一颗石头压著,内心的无明火随时都会爆发,你怎么有办法身心集中、有办法安住于四念处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夫妻的和乐,这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夫妻是每一天都要见面的,甚至从早到晚,整天都在一起。夫妻在一起,建立这个圆满的家庭,你们不和乐的时候,你内心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还要难受,各位应该都有尝试过。

 

自然苦不用怕 缘起苦可避免

 

肉体的痛苦,虽然是苦,但它是自然苦,谁也不能避免,但内心那种煎逼的苦才是最为苦的。假如在那当中,你要了解:自然苦不可怕,缘起苦最可怕。缘起苦也就等于是心的苦,由你的眼耳鼻舌身看到外面不合你的意,而在这当中,产生了你内心的不安,内心的恐怖,内心的烦恼,而引起的这种心苦,是比你身体的苦更加倍的苦,坐立不安。吃不下,睡不著,每一天都没有精神,事事兴趣缺乏,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人走上自杀这条傻路。我说要自杀倒不如为社会服务,服务到自然死亡,这才有意思。父母生给我们身体,用来自杀实在很可惜的,他的那种行动是愚痴的、是盲目的、是无明的、是颠倒的,那些年纪轻轻,正当要为社会服务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刺激或打击,那么就以自杀来做消极的逃避,实在太不值得啦!因为人身难得啊!

 

人身难得有如盲龟进洞

 

佛陀说要得到人身就要像是什么呢?像海面上有一根浮木正在漂流著,浮木的中段有个洞,那时海底有一只瞎了眼的乌龟,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浮上来的时候正好能钻进那根浮木的洞里。啊!这真的太难了,海那么大,浮木漂来漂去,位置不固定,浮木只有一个洞,乌龟又瞎了眼。一百年才浮上来一次;这跟大海捞针一样的难呀!人身没那么容易得,如同以上的比喻可想而知。既然得到人身,就要爱惜这个生命,安住这个生命,所以遇到事情,你一定要去面对它,事情一件一件该来的就来,你就一件一件的如实处理它,对你来说会增加许多做事的经验。我们以前有说过,人最大的本钱就是经验,老人的经验丰富,而年纪轻的人,经验就比较不足,就像我也有经验过,年纪愈大,经验愈丰富,如果经历不丰富,只是略有所闻,听听而已,就不切实际。只有自已经验过的事情才能印证过去人家所讲的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真正要修行的在家居士们,你们夫妻关系一定要和乐,否则,你如何面对群众呢?不论你在工厂上班,或者在那里服务,同事之间或因工作性质,每天都得面对许多所服务的群众,你要怎么去应付他们?唯一应付得体的,只有实行佛陀所说的中道法,即现有的生活,必须要如实。佛教重视中道,但中道并非疏忽现有的生活。夫妻生活一定要如如实实,不作假、不虚浮、不瞻前顾后才可以。

 

忍辱是夫妻和乐的秘方

 

好了,闲话不要说太多了。我们再说夫妻之间的忍辱。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习气,譬如说,我自己也有习气,习气真的没那么好改。与人共事时,每一个人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习气,我们要互相忍受对方的习气,若无法忍受,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结果得到什么呢?如果演变成双方痛苦难过或懊悔不已,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忍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前因地修行的专案之一,在成佛因地修行当中,忍辱波罗蜜很重要。依我的体会,修忍辱就是在积福,有忍辱的人,他就有福,没有忍辱的人,他就没有福。例如他在做善事,虽然他在利益别人,不经意中他不够忍辱,发了脾气,一把无明火就烧尽功德林,所以忍辱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修忍辱一定要靠内观的培养才能扎根,如果不靠内观的培养,那忍辱随时会被无明火打垮。内观就是要行住坐卧时时刻刻悉明觉,明觉自己行住坐卧的身子当中,每一个举动在做什么?走路时,明觉身子在走路,只有身子在走路,没有一个我掺杂在里面;停下来或站著时,明觉停下来或站小的身体(还是没有我停下来或站著);坐著时,明觉坐的身子(只是坐的身体,没有我);躺著时,明觉身子躺著(只是身体躺的姿势,没有我躺著的观念),如此慢慢的训练,一天有明觉三分钟,然后扩展到五分钟,再扩展到一小时、二小时、半天…(除了睡熟了)。修行不须速成,也没有速成的方法,修行是如实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离开明觉的,一离开明觉就是无明了,一定要如实的经验,如实的体证,才算是老实的修行,你如果想走速成,有时候会跌得更严重!我们不要重蹈‘欲速则不达’的覆辙,就像我当初还是在家居士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人同时在一起修,有的人说修行就是要如同坐飞机比较快速,我就说我的修行要像坐火车就好,他就问:为什么?我说:我一步一步走,因为修行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成就的,是要有长远心的,就像我坐的火车,火车若没油,还是停在铁轨上;要是坐飞机没有油,掉下去就可能摔死了。所以说修行重在有长远心。知道方法,脚踏实地,老实一步一步走,内观,行住坐卧明觉,看你在做什么事情清清楚楚,有耐性,有毅力,起内观,点点滴滴,从短时间进展到长时间,这样才有办法。要忍辱你如果没有内观也没有办法,遇到事情发了无明之后才想到了,有的人是做事情发现不对以后却不会检讨,但有的人就能马上检讨,这种人,他内观的觉察力就强多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过去的圣贤曾经说过这句话,大家不要怕念头起来,但是最怕你发现得太晚了,你如果发现晚了,你就被你的念头拖著转,这该归咎于自己不修内观的功夫。可见修习内观是何等的重要啊!夫妻之间,可以忍一时就风平浪静,退一步就海阔天空。

 

为争一口气 见不到佛法

 

我们人大多数未见法,以为有一口气可争。所有的是是非非都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引起。那口气又值多少钱?所以夫妻之间一定要互相了解,遇到事情互相容忍,互相让步,要是对方的火气很大时,不管自己是否有充分的理由都应该暂时让他(她),不要与他(她)辩论,一辩论,就会火上加油,干戈会愈来愈严重,造成双方理论不成变嗔恨,这是常有的事。如果真的非理论不可,一定要等到对方无明火熄灭的时候,找环境、找因缘以和平的口吻告诉他(她)说:我刚才是让你,你那样没道理,我只是让你,并不是我理由不充足,要让他(她)明白道理,可能到那时候,他可以慢慢接受也说不定。接受之后,他(她)还会想:这个太太(先生)真好,有忍辱,实在是因为要避免夫妻失和,所以才会忍辱自己的无理取闹。这时对方就会被你感动了,这就是以柔克刚的方法。以柔克刚是夫妻之间解除生活纠纷的一种法宝,除了夫妻和乐靠忍辱之外,可以说任何地方,忍辱都可以派上用场。例如:一个人受别人毁谤是常有的事,何况被骂只不过是给自己做检讨的一个机会罢了,人家骂我们,我们检讨看有道理没有?如果是有理的,他就是在教我,假如是无理的,那就随顺因缘吧!因为被骂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有所过犯,另一种自己没过犯,纯属误会。

 

若是有过犯就应该生起惭愧的心,惭愧就是忏悔,不对就应该趁此机会检讨改善,若是没错就把它当作一阵风,这样吹过去而已!因为对方所说的不实在,是没道理的,既然我不是如他所说的,所以他就不是在骂我了,何况人家要骂你,你要接收起来,才骂得到你,就像我打电话给你,你要拿起话筒来听,我才能把话传给你,假使电话铃响,你却不接,要怎么跟你说话呢?这道理又像耳朵的听神经,耳朵会听见声音的动静,这是自然的,纵便是聋子,仍能听到静的声音(无声),但听见归听见,声尘的生灭并不损于闻性。何况它们只是精神跟物质而已,根本不损于自己,与自己又有何干呢?天亲菩萨说过一句话,我感觉不错所以拿出来做比譬:他说骂有二种:一者是实,二者是虚,若是对方所说的是实在的,我们应该起忏悔、惭愧的心,若是对方所说的是虚伪的,那就跟我没关系,与我无关,有如声音,也如风,都不损于我,是故应该要忍。天亲菩萨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很好用,包括夫妻之间,或与任何人相处,对我们都很受用。一个家庭的夫妻生活,若能互相忍辱,家中就能和气,家庭若和气,自己就减少烦恼,对方也能够反省觉悟,不再为了小事就产生纠纷。

 

求人夫妻散 求己夫妻聚

 

家庭夫妻生活和合快乐,这要从忍辱与柔和的讲话态度中培养出来,要能这样笑容满面,是从互相了解个性而建立的,并不是说你们夫妻不用忍辱,也不需互相了解个性,只知道每天吃饱向外求菩萨,求神仙,求符水,求人帮忙,求人加持,那么你夫妻感情就会好,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切实际的。目前的社会中,就有很多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等著别人上勾去求他,然后藉机骗财骗色呢!你能不小心吗?记得我在前面说过:我们从哪里跌倒,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哪里失败,我们要脚踏实地从哪里重新建立,找走过的人,经验丰富的人,来教导我们,让我们有知识,知道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而已。当夫妻意见不合时,不从内观不互相去沟通,也不互相去了解,更不从自己的修养去改善,反而去相信别人可以赐给我们,给予我们什么?这岂不是‘憨也憨输人家’!一个家庭要和合快乐,首先彼此应该知道该有的修养、该尽的责任,如果知道又能做到,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和乐了。

 

看轻太太的丈夫非英雄

 

做丈夫的如何对待自己的太太呢?佛陀开示说:做丈夫的不许看不起自己的太太,以为太太是没有能力自营生活的人,以为太太都需靠丈夫赚钱来养她,否则,太太就无能为力了。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现在讲求男女平等,有的时候,太太赚的钱比先生赚的钱还多呢!这是因为各人的能力,各人的福报及各人经营方针不同有关系,所以要是太太在家里照料家务的,做先生的从外面赚钱回来,就不要唠叨。认为太太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只会依靠丈夫吃饭而已,把太太当做一个寄生虫看待,这样是不对的,丈夫在外面遇到不如意的事却能忍辱,但一回到家中,却把那些怒气全部出在太太身上,找太太出气,这样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太太料理,那么我敢说是很难圆满的,何况科理家务是一件很复杂又是长时间的工作,你看,光是买菜、煮饭,还要照顾小孩,整理环境,这些都是每天的例行工作。很烦、很烦的,而且;这种事情是长期的工作,如果没有太太来治理家务的话;这个家庭是无法达到圆满的,这是真实的事情。当太太的,为了处理家务,照顾好家庭,使出门赚钱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也才能专心在事业上求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太太科理家庭,那么你就无法在事业上得到发展。俗语有一句话:‘丈夫事业有成就,后面一定有一个好的太太做助缘。’我们仔细观察,真的有这么回事,因为有一个大大做你的好助缘,你才能专注于事业而没有后顾之忧,这句话是真正的道理,假使一个男人他还要兼顾家务,另一方面又要在事业求发展,这就很难得到圆满的成就。家务是一件很繁重长期的工作,这不是普通人承当得起的,除非有相当的耐性,否则,脚底抹油(溜了),所以有时我说。女众的耐性比较够,你看她长期要来承担一个家中的事情,有时候看她生小孩,养育小孩,孩子小的时候,那样烦她,那样吵她,假如她没有相当耐性的话,就自己先气死了。所以要有相当耐性的太太,才能承担这种长期的家务工作,做丈夫的人应该要体谅太太长期的辛苦,绝对不可以看不起太太。

 

太太替你省下了一牛车的银子

 

有时我们用现在的经济学来算一算,太太有的时候,赚的比先生还多!你看:托人照顾一个孩子一个月也要八千块,请人煮饭至少也要万把元,洗个衣服也要几千元,打扫个家里也要几千元……,算一算,你看!做一个太太应该比先生赚更多吧!所以不能看太太没有出去赚钱,先生就认为太太是寄生虫而看不起她。如果丈夫能够体会太太的辛苦,那么内心就会生起感恩的心,遇到一些意见不合,马上想到太太的好处,就能忍受下来,减少纠纷的发生了。假如时时刻刻看不起太太,只为一点小事情,因为不平衡,你就会激动,问题就会出来了。佛教的修行是重视熄灭自己的贪嗔痴,做为下手的目标,自己若是产生了贪、嗔、痴,就会影响别人也连带受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太太尚未信佛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劝导太太学佛,因为学佛可以使我们减少贪、嗔、痴,贪、嗔、痴,嗔恨如果没有了,脾气就如灯油干枯,脾气也就没了,修得好不好看你的柔软心,心愈柔软的人,当然是修得比较好,他遇到事情以后不会发脾气,还会转变他的心,产生一种慈悲、宽宏、柔和,那么这样就能使家庭幸福。

 

贫贱女子出身低 吃苦耐劳人间少

 

但是另外还有一类做丈夫的,他见太太出身贫贱而鄙视唾弃。做丈夫的人不想想看,很多富贵家庭出身的妇女,平时骄傲的性情积成的恶习,有时反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夫妻结婚,有了这个好因缘,就不可以嫌弃这个太太过去出身是贫贱的,既然已经有因缘结婚了,过去不好的事就把它放弃,只要从此以后,改掉十习恶因,等于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重新做人,这样就是一个好人了。所以各人有各人的习性脾气,但是有的时候因无明故或受环境的影响会做错事,是在所难免,但是能从此改过,那就是一个好人。平常个人有个人的习气,所以个性不同,但却不可轻视贫贱人家的女子,她肯吃苦不怕辛劳,就是她的优点,何况她对家庭、丈夫都很有帮助,所以才被称为贤内助,因此对自己的太太不能存有丝毫鄙弃的意思。

 

丑媳妇心肠好 照顾家庭是个宝

 

有一类的丈夫,是嫌太太的容貌丑,但是奇怪,当初娶她时怎么不嫌她丑呢?娶老婆是两厢情愿的事,好坏要如何去比较?好坏又没有一个标准,容貌的好与坏,是在于个人的看法,没有一种标准的界限,各人的业力不同,善恶看法就不同,内心的心念不同,他的行为就不同,所以就显现各人不同的五官。所以实在不该嫌弃她,也别说我这个太太很丑,何况美分为体态的美,跟品德的美两种,也就是外在的美跟内在的美两项。当然内在跟外在都美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的话,最好是存有内在美,内在美比外在美还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往往只有外在美,反而容易出问题。外在很美、很清秀,可是没有内在美,内在的修养不好,所以她的操节不好,那么很容易出现家庭问题及社会问题。佛陀称女人的端正美丽是著重在心性的,也就是说她的内在。只有一个内在真正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美,如果只是外表很漂亮,而内心不美,那是不足取的。

 

贤愚无界限 品德为优先

 

还有一种丈夫,嫌太太的性情不好,脑筋智慧太愚笨,比不上人家,跟不上别人的太太。其实愚笨也有愚笨的好处,况且愚笨与聪明又没有一定的界限,有的人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种聪明,有时候你没办法去适应。有人做智力测验,但他所做出的量表只是可以做为参考,根本不够标准,也不够客观的评定什么叫最聪明,什么叫做最愚笨。究竟什么样的太太才算是最聪明的呢?只要能守贞节,不染恶习,就是说没有坏习惯,譬如说:平时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喝酒,只做正事不做一些不应该的事,常常顾著家庭,不乱交一些恶友,行为不会不检点。有了这么多的优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不能说还要求什么聪明、愚笨的了。有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很聪明,可是所做的事都是违背道德良心,那么这种人是不聪明的。假使一个女人会守节,会顾家庭,会照顾孩子,会教育子女,会照顾丈夫,那么这就是真正聪明的女人。所以说一位太太能料理家务,教育子女,生活又勤俭,守贞节,又会照顾丈夫,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太太了。何况双方既然做了夫妻,就应该互相体让、互相体贴、互相怜悯、互相照顾。要怜悯太太照顾家庭长期的辛苦,丈夫看到能力稍为不足的太太时,要耐心的教导她、包容她。

 

丈夫善待妻子五大秘方

 

佛陀在善生经里,有订下做丈夫怎么对待太太的五种条件:第一就是敬,相待以礼。不要认为,娶来了,是我的太太了,不必以礼相待,这是不行的。对太太要有恭敬的心。只对外人很恭敬,却对自己的太太不恭敬,这是不对的;第二不轻视。不要轻视自己的太太,也不要轻视太太的亲族,怎么说呢?轻视自己的太太,轻视太太的亲族穷,没学问,都是不可以的;第三是守贞节。就是夫妻感情不可向外发展,夫妻互相要信任,做丈夫的要有做丈夫的标准,不可出去外面胡作非为,这样才可以。丈夫一定要自己以身作则,才不会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如果把感情向外发展的话,让太太对先生的感情起怀疑,认为先生没有安份守己,先生有了外遇,那么请问这个家庭怎么和乐?这个家庭又怎么健全呢?它不但影响自己的家庭,又影响别人的家庭,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第四就是委以家内之全权。先生的事业经济,必须让太太清楚,就是说家中的事全权都要委托太太,让太太知道清楚,还会处理,包括我们的经济收入,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和太太沟通,不要太太走她自己的路,丈夫走丈夫自己的路,这样这个家庭就像双头马车了,两个人就没办法融合起来了,如果夫妻没办法融和起来,这个家庭又怎么能圆满呢?第五,与以衣服庄严。就是当先生应该有责任买一些比较庄严的衣服给太太穿,这佛陀说的很清楚,意思是你出去感觉这件衣服不错,太太穿这件衣服会很喜欢,就买一件回去送给你太太。你太太欢喜的东西,尽量买回去送她,别说钱她在管,她自己去买,那不同,那滋味不同,若是先生自动买给她的,那她心里感觉就不同。送太太东西,表示做丈夫对太太的体贴与关怀。

 

妻子送给丈夫的五件大礼物

 

佛陀说当太太的也要有对待丈夫的五事:第一治事有秩序。做事要做得清清楚楚,别经常有头无尾,做太太的必须把家庭整理好,照顾得很好,对孩子认真教育

好,但是教育子女实在没有一个规范,如何才是照顾好,最主要要尽责任,最重要要费心,要用心把责任做到,如果没用心,就代表没尽到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用心,太太的责任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太太应该做的责任就必须要去做,不要推卸,不要给先生烦恼和挂碍;第二要侍奉丈夫。意思是说要会体贴丈夫,丈夫整天为了家庭经济,为了事业忙碌,为了服务社会忙碌,当然很辛苦,当他回来之后,做太太的应该要笑脸相迎,接待先生,太太不要以为在家里照顾孩子照顾得很辛苦,满肚子是火,一等先生回来,就大声的吼叫,这个家庭又怎么能和乐呢?先生一觉得家庭不温暖,他就会跑出去外面拈花惹草了,家庭若是温暖,他就懒得出去了,就算你叫他出去,他也不要,他会觉得这个家庭很温暖,太太很体贴,所以他就不会向外发展。做太太的应该笑脸相迎丈夫回来,不可看先生回来就愁眉苦脸,这样不行,这样就不好,不管自己丈夫今天有赚到钱或没赚到钱?他今天赚钱赚多少?有没有升官?都不要给先生脸色看,或者是对他泼冷水,或是给他漏气……等等,应该要安慰跟体贴丈夫,先生已经尽到责任了,做太太的就必须敬爱自己的丈夫,尊重自己的丈夫;第三,必须要守贞操。太太对丈夫要尽忠,不可违背丈夫,红杏出墙及行为不检等等的事情。夫妻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才可以团结融和一体,夫妻如果有隔阂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就不能融合一体了,若无法融合一体,又要怎么建立一个圆满的家庭呢?第四,就是说守护家财。做太太的要将家中的财务好好的运用,守护好,也就是说先生赚回来的钱,会节俭,又会计划用途,不可以自己偷偷拿去做不正当的事,否则,就违背了丈夫,因为纸包不住火,若让丈夫发现,家庭革命就起来了,所以用钱应该要清楚,要用得明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别乱用钱,钱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别用。我们以上有讲过了,千万不要太浪费,也不要吝啬,用在中道最好,如果没办法用在中道的话,那么你就没办法将家中的财务做得很圆满;第五就是遇事要精神不懈怠。做太太的在这个家里,除了好好照顾这个家庭之外,还要好好的侍奉自己的先生,最好遇到事情还能认真去处理,不要遇到事情以后,不认真去处理。太太还要常常赞美自己的丈夫,既然夫妻结婚就是有因缘,赞叹自己的先生,让自己的先生感受到这个社会虽然很大,但是要像自己的太太这么体贴,这么懂事真是少有,要给先生感觉这么和乐。太太有了这些认识,那么这个家庭会更加和乐,会更加幸福,丈夫会更加爱你这个太太。

 

以上所讲的就是佛陀开示夫妻的关系,先生要怎么对待太太,太太要怎么对待先生,由此可见,佛陀对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建立、社会的和乐是多么的重视。希望各位能将佛陀所开示的道理尽力力行体证。祝福各位,家庭和乐,真正能活在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当中,我们下集再见。感恩!

 

大愿语录:

 

心地本含如来种,普雨滋润自然生,无漏真智若显现,清净菩提自然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们再来继续律篇。

 

一个家庭,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因为夫妻必须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时时启示说一对夫妻譬如‘同命鸟’。就是说一只鸟同一个身体,但是两个头,叫做同命之鸟。那么要是这样想,就可以了解佛陀说家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

 

妇女要有五种美德

 

在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有提出一个女人要怎样才能产生五种美德?第一就是做一个‘母妇’,为人的太太者用像母亲疼爱儿女的心去爱自己的丈夫,也就像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心去照顾自己的丈夫,事事必须要体贴,像是为人的母亲非常忍辱。你们想看看,孩子这样吵妈妈,这样烦妈妈,可是妈妈她都不会发脾气,很有耐性的爱惜这个孩子。所以为人妻子,若是以疼惜子女的心来对待丈夫,那么这个家庭绝对非常的和乐,所以佛陀说做人的妻子,一定要具足像一个母妇,像是母亲照顾子女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先生。

 

第二做一位‘妹妇’,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样的态度来恭敬自己的丈夫,相礼相让。现在很多人还未结婚之前,彼此都互相恭敬,保持一个距离,等到结婚之后,就随兴了,一随兴之后,产生了时时刻刻的磨擦。我们人都要保持一个空间距离,才不会磨擦,太近的话,手都会打架,保持一个距离才比较不会打架,这是实际的事情。所以做人的太太若是可以对先生像妹妹敬重哥哥这样的态度,那么这个家庭一定相当的和乐。因为妹妹会尊重哥哥,做哥哥的也会疼惜妹妹,互相礼让。

 

第三做一位‘臣妇’,‘臣’也就是说像我们过去帝国时代,身为人臣者必须要陪伴君主。君就是皇帝,以臣子对待国王那种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丈夫,不要跟自己的丈夫为了一点小事来争高争下,争长争短,这种都没好处。人最好是争真理,千万不要为了不应该的事情互相来争斗磨擦,夫妻之间千万不要开玩笑过份,有的人开玩笑过份,稍动一下就要离婚,我看你讨厌,我最讨厌你啦!实际上心里不是这样想,但是这个嘴巴就是爱讲话,虽然表面没事情,但是一个人耳朵听进去之后,他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不晓得耳朵听进去只是精神跟物质而已,他有一个我,产生了一种嗔恨的心,这嗔恨心里面有一种报复的心态很强。一个人见面的动机很重要,见面的动机如果内心上坏印象,一点小事,他就会想到坏的地方,要是好印象,坏事情他也会想到好的事情去,这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夫妻当中千万不要为了一点小事情,就随兴,争高争低,争长争短,惹出不应该的后遗症,因为他有报复的嗔恨心,如果遇到事情之后,他就会藉机会报复,那么这个家庭就产生纠纷,夫妻就磨擦,磨擦之后就影响整个家庭了。

 

第四做一位‘婢妇’。婢妇就是说像侍女,侍女就是婢女。以婢女恭敬主人那样的服务,那样的尊重,那样的接待自己的丈夫,维护丈夫的尊严。一个人平常他的面子都很大,所以有时候先生和太太一起出门的时候,在朋友当中,或者是大众场合,做太太的人要觉察,语言方面对先生的尊重、爱敬等等,我们都一定要做到、注意到,不要太大意,太过大意的话就产生后遗症,往往在前面觉得没什么,说不定事情发生之后,先生记恨在心,记在心里。那么先生记在心里以后,慢慢遇到事情之后他就会有报复的心态,所以一定要像为人婢女一样的尊敬主人,侍奉主人,一心对待自己的丈夫,维护丈夫的尊严。

 

第五做一位夫妇,也就是说像一对夫妻,彼此相敬相爱,患难与共。遇到困难的时候,夫妻彼此都不要放弃,遇到了艰难,我们一定要冷静,要更加和合,共同讨论来突破这个困难。不要遇到困难之后,譬如说:先生事业失败(人在这个世间有成功跟失败,失败其实可以让我们得到经验,所以失败是难免的事情,不要认为在失败之后,我们心情就不好),然后做太太的就离家出走,放弃这个家庭,置家庭于不顾,这样我们就不能遇到困难共同来解决。既然一个家庭是互相结合起来的,夫妻共同结合的,不要因一点小事就怕艰苫、怕波折,就远离先生,那么这样就不行。先生有困难,太太一定要患难与共,太太有困难,先生要患难与共,家庭有困难,事业有困难,一定要冷静同心合力去突破。

 

夫妻譬如‘同命鸟’

 

社会很多都为了一点小事,先生本来事业做得很好,等到有一天事业失败了,或者是一时走错路,事业走下坡,太太就离家出走了。常听到人家这样说,这样不好,夫妻有因缘才会来结合,既然有因缘来结合,遇到事情一定要相护相依,福祸相依,遇到困难合力来突破。生意成功的话有福同享,有难就来同当,这才是真正佛陀教我们的。这样夫妻才能真正永久。夫妻是共命鸟,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千万不可为了小事情家中不和乐,家中不和乐不只是夫妻的事情而已,简单说人与人之间就都需要互相,何况说来做一对夫妻呢?

 

夫妻每天要一起生活,一起建立家庭,一起教育家庭,这是一个相当密切的关系,密切到什么样子呢?就像人有身体就有眼睛,不可以有身体没有眼睛,否则就没办法看前面目标,走路就危险了,所以夫妻的关系很重要,因此佛陀才开示,夫妻就像是一对共命之鸟,一个身体两个头的共命之鸟。夫妻如果可以和乐,生活过得就轻安,我们如果过得快乐的时候,家中不染,我们心中才能安住,才能往向上、向善、向解脱的路去走。在佛经里面时常看到佛陀将夫妻譬喻成共命鸟,实在比喻得很圆满,很贴切。夫妻如果不和,如同一个身体两个头,方向不同,那么家庭就痛苦,这个家庭就产生祸端,产生痛苦,产生磨擦。简单说人来世间就已经有很多苦了,何苦还互相争斗呢?

 

内心的痛苦是超越身体痛苦的,如果是工作上的疲劳痛苦,躺著睡一下,休息一下,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休息,那么我们身体的疲劳就会好起来。要是心里的痛苦呢?那真正坐不住,吃不下,对世间的任何一切都不会产生兴趣,甚至没有坚定意志的人,他就走上自杀这条路。自杀实在很不应该,父母生育我们,社会教育我们,社会的人付出很多,才可以培养我们社会的经验、学问跟佛法出世断除烦恼的智慧,那么我们还没用这个色身来为社会服务,哇!你就将它怎样?将它糟塌掉了(自杀)。要自杀不如我们来尽心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样不是比自杀还好吗?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很多人看不开就想要自杀。再艰苦也都会过去,不会说今天艰苦,时间就留下不会过了,在我的感觉,无论再怎么难过,时间都在过,不论较快活、较快乐,时间也都在过,所以我们不要遇到波折,不要认为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心,也不要认为社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看到社会的现状内心不平衡。我们就消极,走逃避的路,这种都不行,这种都是没办法承担的人。

 

过去在印度的时候,有一种鸟,它有一个身体,但是有两个头。我们现在社会,生出来的小孩,也有两个连在一起的,我们报上都曾经看过,再经过我们发达的医学来进行分割。在过去几年前,有一个‘忠仁跟忠义’那件事情,出生后身体连在一起而来分割,现在都已经在读书,而且读得很棒了,以后他们也能回馈社会,来为社会服务。你想想看。他们有坚定的意志,且将波折一一突破,所以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消极,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做人才会成功,做人才有价值。因为它两个头连在身上,所以这两个头一定要相应互相体贴、互相协调、互相了解、意志相同,相亲相爱,否则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这样你想想看,这只鸟从早到晚吵架就好了,醒来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意见不合,那么两个磨擦的痛苦,影响到这个身体。

 

夫妻要福祸相依

 

夫妻之间也一样,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理念不合就影响这个家庭的发展。假如先生跟太太的理念不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来研究,冷静来思考,了解是先生的理念较对,还是太太的理念较对,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念一致,按照这个理念来走。若是两个人的理念不同,又同一个身体,天天就你争我夺,这实在很可怜,那么麻烦就大了。一个家庭,先生走一路,太太走一路,理想不同,这个家庭不能说很幸福,他的事业也不能说很成功。夫妻就像这种一个身体两个头的共命鸟,除了要相爱相亲之外,还须彼此了解,彼此原谅,互相协调、互相体让、有事共同来处理,福祸相依,如事业的成就,家中的快乐同享,遇到了波折,事业波折,一定要共同来突破。以上曾经说过,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来离开,更加伤害这个家庭,伤害彼此。

 

来世间未成佛道,我们要广结善缘,我们要有理性、有智慧,千万不要再结恶因。因为人来世间未到究竟涅槃解脱之时,这期的生命会感招来世,这期生命所做的会感招来世,这是因果的问题,千万一定要建立。若是没有建立因果,这个社会就会乱了,家庭就不会和乐了,所以若是大家可以共患难,互相和乐,家庭才会安乐,才可以维持一生。譬如说家庭夫妻不和合,就像两个头一个身体的共命鸟,一个向善、一个向恶,两个的理念不同,一个想要飞东,一个想要飞西,就时常产生斗争,也如同一辆马车,无论是两匹马也好,四匹马也好,如果马一致向前拖,这辆马车就可以载重。假如马两匹分两个方向或四匹分做四个方向,马匹的方向不同,那么这些马非但不能拖运载重,彼此的体力更互相耗尽,而这辆马车也仍然不能前进,一个要拉东,一个要拉西,结果受苦也是马本身,那辆马车本身没有影响。

 

但是一个家庭夫妻如果不能意志相同,反而影响这个家庭,家庭当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都受到夫妻的意见不合而影响,情绪不好又影响社会,所以社会跟家庭有相当关系,一个家庭如果建立圆满,走入社会就会圆满,这是很重要的。

 

像现在社会离婚的机率很高,也曾经听过离婚最速件的,结婚一个礼拜之后就离婚的也有,每天都有太多人在离婚,那夫妻不合,离婚后困难痛苦的就是什么呢?就是那些无辜的子女,和无辜的父母,跟无辜的兄弟亲戚,虽然你们赌一时之气来离婚,但赌一时之气离婚之后遗症呢?留下来的呢?不是离婚就算了,我们拥有自己生下来子女的关系,父母亲为了我们的离婚心情痛苦烦恼,那么我们要怎么孝顺父母呢?双方的家庭父母烦恼,我们的亲戚朋友,左右邻居……等等,为了这件事情产生困扰,他们的烦恼是我们引起的。我们的慈悲在哪里呢?所以夫妻一定要像共命之鸟,互相意志相同,千万不要像马车一个拖东,一个拖西,这样影响了家庭的大小成员,影响他们的情绪就会影响社会环境情绪。所以我们结婚之前一定要慎思、慎思,了解彼此理念是否相同?以后共同建立家庭会圆满吗?以后结婚了我们就不要嫌不好了。

 

结婚后一定要互相包涵,互相忍辱,俗话说:懦弱的马也有一步踢。无论再怎么差,也能互相照顾,互有优点。我们要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世间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让我们使用,看你用什么角度来做。譬如说有一种毒,这种毒我们吃下去会死,譬如说DDT,现在听说DDT不能喷,很毒,DDT我们人吃会死,但是可以帮忙我们人杀一些害虫。东西好坏是由我们如何转用的,如何将它转化、如何调配的。所以既然结婚之后,我们一定要和乐,共命之鸟如果可以和乐,那共命之鸟也可以活得很快乐啊!自在啊!假使说有一只鸟两个头,甲乙不和,那产生出来的后遗症也就很多、很多了。

 

同舟一命助人助己

 

我们再来讲一只鸟甲乙不合的故事。有一只鸟它有一个身体两个头,这头我们将它分为甲乙,但是甲乙本身就不合,有一天,这个甲在睡觉的时候,这个乙就看见旁边有好吃的东西;这时它没有等甲醒来时才吃,它就自私,就想说趁甲在睡觉的时候,才不会跟我抢东西吃,趁这个机会它就自己享受,自己吃了,那么吃了以后,因为它虽然头不同,但是身体相同,东西吃了,肚子会饱饱,这个甲睡醒的时候,就说,唉!我在睡觉,没有吃东西我的肚子怎么会饱饱呢?咦?喔!它就马上知道既然在睡觉没吃东西,为什么肚子会饱饱呢?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甲在睡觉时乙偷吃,那么内心就不高兴,不高兴就抗争、抱怨。于是,甲就跟乙说:‘你啊!趁著我在睡觉的时候,你偷吃什么东西?我们是同一个身体两个头而已,为什么有好吃的东西,你不等我醒了再吃呢?你就是自私嘛!’意见不合就冲突起来了,两个头意见不合,甲说一句,乙说一句,结果就吵了起来,彼此都互相折损,互相刺激,都没有得到好处。

 

事情过去了,虽然表面上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怎么没有过去呢?当然这个甲就会记恨,记恨这个乙自私,吃东西没等我醒了再吃,甲就记恨,这个嗔恨记存起来之后,事情过了好几天,这个甲就逮到一个好机会,什么好机会呢?因为它们栖息在一个地方,那时刚好乙在睡觉。乙在睡觉的时候,甲就想说:‘今天报复的时间到了,这个地方旁边刚好有一种毒草,我就来吃这个毒草,吃一吃等你爬起来让你肚子痛,让你痛苦。’于是这甲就开始吃毒草,甲吃完毒草后,乙醒来觉得肚子怎么怪怪的很难耐,没多久的时间就开始呻吟了,怎么呻吟呢?痛苦啊!这个甲看见乙在呻吟,就说:‘你今天吃到苦头了吧!我报复到了。’才刚说完,那剧毒也发作起来,因为是两个头同一个身体,甲也觉得剧毒攻心,非常的痛苦,因为甲的身体跟乙是共同的。忍不住!甲和乙都在那里挣扎,痛苦呻吟没多久,一个身体中毒两个头都死亡了。由于这个甲的嗔恨心念头一起,做了如此的报复,却没想到虽然两个头,但却是同一个身体,这毒草吃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连自己也要损伤啊!有时夫妻在吵架也没有考虑到那么多,只恨不得说你快点去死而已,恨不得说你快点有恶运让我看,这样嗔恨报复的心实在很恐怖。所以佛陀跟我们讲,修行就是要对治嗔恨心,我们如果能将嗔恨熄灭,社会就安和利乐,否则,这嗔恨就如无明火会烧功德林,这嗔恨心很恐怖,夫妻之间先生没考虑到太太,太太没有考虑到先生,互相残杀,结果就像这只共命鸟。

 

如果不按照佛陀所说的夫妻相处之道,互相来结合,来经营这个家庭,来建立这个家庭,那么家庭要怎么安和乐利呢?有一些家庭,也像是这只意见不合的共命鸟,当时还没结婚的时候,你爱我、我爱你的,爱得要死,结婚没多久,大家吵得要死。何必呢?这样何必?双方都痛苦。为了一点小事就互相报复,希望看见对方痛苦才会高兴,结果下场呢?害别人也害自己,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毁人自毁啊!

 

佛陀遭遇种种波折

 

既然夫妻是共命鸟应该相爱相敬,互相扶助,千万不可互相勾心斗角,否则这个家庭就不能圆满,就不能和乐了。彼此心中的痛苦,就是因为不能互相了解,勾心斗角,起了一个怨恨嫉妒报复的心,不让别人占便宜,其实我们让别人占便宜,实际上是没有让别人占到便宜。而我们去占人家便宜,实际上却是我们吃亏。怎么讲呢?有因果关系,总是有还他人的时候。被人占便宜,若不是我们欠人家的,总有一天他会还给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这种心态去对待,不然在这世上生活,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心在变,不能挂无事牌的。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么波折呢?我们以最简单的来说,当时佛陀离家出走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门路,甚至断食,还险些被水冲走,身旁五个比丘误会离开,然后弘法的时候,受到外道婆罗门及其他宗教的种种的排斥、毁谤等等。毁谤之外还想尽办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达多用酒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甚至在山顶上推石头想将佛压死,结果压到佛陀的脚,脚流血,波折很多喔!别以为成佛之后都没有事情,都一样的,最后年纪大了以后,佛陀唯一的孩子罗侯罗,也比佛陀早死,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个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没有波折?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了解这个波折的原理,就是我们已经有自我产生了,所以他的心没有被波折痛苦影响,虽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安稳的、自在的。

 

我们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这样,不是遇到事情就害怕!不用怕,事情总是会过去的,痛苦也会过去。所以夫妻当中一定要有爱,有慈悲的包容心,才可以得到爱,如果不用慈悲包容心,我们就不能得到别人相对的慈悲包容。就像我们的手往桌子上打,越用力打,你就越痛,你用小力就不会痛,何况说我们爱人家是应该,善待别人是应该的,不要勉强别人回报我们。若是活在世间,时时存有想让人回报的心,活得会很痛苦,我有经验过。该我们做的我们就去做,对人能付出多少就尽量付出多少,何况夫妻当中一定要有慈爱包容慈悲的心,这种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你如果用恨来对待,只有增长恨,简单说就是以爱对待别人,以慈悲喜舍对待别人,那么别人对我们就会增长慈悲、增长喜舍、增长爱我们,你用恨对待人家,最后只有增长恨,到头来自毁毁人。

 

琉璃王兴兵屠城

 

我来说一个故事,就是琉璃王的事情,琉璃王的父亲当初想要娶一个释迦族的女子,由于琉璃王他父亲这个国家兵多将广,甚为强大。而净饭王就是释迦族,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领土比较小,虽然他的文化比较高,但是兵力却比较弱,如果以强势来讲,释迦族这边比较弱,琉璃王的父亲比较强。那么琉璃王的父亲希望娶一名释迦女子为妻,可是释迦族当时并不同意将释迦族女子嫁过去,一方面又怕对方攻打过来,于是里面一个大臣就出了一个主意说:没关系我来处理。他家刚好有一个奴婢,生得很可爱很清秀,看起来很像释迦族,那么他就为她沐浴装扮,坐上了一辆高贵的马车,就出发了,就说这是我们释迦族的贵族,送给琉璃王的父亲做老婆,以后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出生做太子的时候,琉璃王的父亲想说释迦族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当时在印度分很多国,释迦族的文化比较高,于是就将琉璃王送到释迦族学习,这个琉璃王小时候就很霸道,孩子时就当孩子王。有一天去一间类似现在图书馆、休闲中心的房舍,那地方刚盖好,希望邀请佛陀回去剪彩,庆祝一番,并且在那边讲法给释迦族人听。琉璃王当时就在外面和释迦族的孩子玩,看见了这地方觉得很漂亮,就进去,看见了一张椅子,这张椅子原本是要给佛陀坐的,那么他就自称王,爬到上面去坐,跟释迦族的孩子说,他是国王,跟底下的孩子发号施令。然后被释迦族的长老看见,很不高兴,心想说:你这个孩子又不是释迦族,而且那椅子又是要让佛陀讲经坐的。这个时候就从上面把他抓下来,骂他说:你不是释迦族的孩子,你是释迦族奴婢的孩子而已。当时还是孩子的琉璃王太子,被人羞辱、嘲讽、挨骂之后就记在心里。那时太子出门在外都有派人照顾,都有一位婆罗门,琉璃王做太子时嗔恨心很重,就跟旁边照顾他的人说:你帮我记著,将来我要是登基当王的时候,这件被污辱的事你要提醒我,别让我忘记,你要帮我记著。这嗔恨心琉璃王就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太子慢慢长大,做了琉璃王的时候,那位婆罗门就提醒他当时被释迦族污辱的过程,哦!这个琉璃王的心禁不起别人每天讲,肚子一股怒气就上来,便一心一意想要报复,要去灭释迦族。嗔恨心一起,就带著他精锐的战士去讨伐释迦族。佛陀知道这件事,就带著所有的比丘在路上打坐,阻止军队的前进。琉璃王就问说:佛陀啊!树林里很清幽,树林也很宽阔,环境很好,为何带你的弟子在路边坐呢?佛陀知道琉璃王要去攻打释迦族,他说:‘不忍心看见自己的释迦亲族被人残杀’等等。’于是跟琉璃王开示,琉璃王听了之后,就不敢过去,带领著他的兵马调头回去了,所以头一次阻止琉璃王残杀释迦族。然而这个琉璃王他并不是这样嗔恨就算了,都还记得!有一天又想说,佛陀离开这个附近,到别的地方去弘法,离得很远了,假使再赶来也没办法阻止这场战争了。于是又出兵去攻打释迦族,一到释迦族,破了城门开始大屠杀。

 

在大屠杀的过程中,有一位在家居士修得很好,这名居士叫做摩诃男。这个摩诃男怎么呢?在经典上常看见摩诃男跟佛陀请法。摩诃男也是一位释迦族,但是他是在家居士。他在社会上人际关系很好,事业做很大,所以很多人都对他很好,摩诃男看到释迦族被残杀的情形,内心产生了一种慈悲心,就跟琉璃王说:‘看在我们的交情,看在你也是释迦族一分子的情面上,你能不能几分钟时间给我。’琉璃王说:‘怎样?’‘我跳到前面这水池里,等我浮上来的时候,你再残杀好不好,我实在很不忍心看你残杀释迦族无辜的老幼。’琉璃王就说:‘哎呀!你跳到池里时间能多久呢?让你最会撑也两三分钟而已,允准你,达成你的心愿。’就下令暂停屠杀,摩诃男就噗通一声!跳了下去,跳到这池中,琉璃王就在上面等,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一直过去,咦!二十分钟过去,半小时了,怎么没有爬上来,就怀疑是不是下面有什么古怪,还是有什么特殊的逃走秘道?他的部下就噗通!跳下去看,上来说:‘大王!这个摩诃男为了救释迦族免遭残杀,将他的头发绑在下面的石头上,已经自杀了。’琉璃王听了这话之后,他那种杀戮的心,残忍的心就这样柔和降了下来,于是就停止残杀释迦族。你想想看,嗔恨引发这么严重的伤亡,难怪过去人家说,无明火会烧尽功德林。

 

家庭和睦才能行善培福

 

所以这个嗔恨影响夫妻,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社会很多都是因嗔恨报复的心,嫉妒的心,惹出很多的纠纷,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慈悲包容才可以得到对方的爱,如果用嗔恨,只有增长嗔恨而已,到最后就像释迦族被琉璃王残杀那样,不知杀死多少生灵,不知造多少恶业!所以夫妻和合,家庭美满,我们才能行善培福,夫妻家庭不能美满,每天都在那里烦恼,情绪不好,怎么有心去行善呢?怎么有心去修行呢?家庭和合才能行善培福,家庭如果不和合要行善培福是不可能。家庭夫妻不和合,无精打采,心事重重,每天都情绪不好,要怎么去利益别人?无法行善培福,怎么进一步的去修行,离苦得乐,灭生老病死的大苦集呢?何况佛法又是甚深的教理!

 

社会上的宗教全都是好的,除非他是骗人的,除非他是邪教义的,除非他是不修心的,否则宗教都是好的。我们不能在宗教当中互相排斥,唉呀!基督教不好,天主教不好,其他教不好,不可说其他宗教的是非,因为各个宗教能够生存,当然有它的优点。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有他与该宗教的因缘,我们不要去勉强别人一定要信什么教,我们也不要排斥别的宗教,宗教与宗教互相排斥就不算宗教了,因为宗教各具其宗旨教义,每一个宗教有它的宗旨,有它的教义。宗教推广它的宗旨教义来利益社会、来净化人心,佛教也推广它的教义净化人心。宗教各以自己的宗旨、教义来净化人心,所以都是好的。除非是邪教。什么是邪教呢?没宗没旨,包括都劝人作坏危害社会,这种宗教除外。

 

各人有各人的宗教目标和理想,我们不能勉强别人不要去讲,也不能左右别人一定要这样讲,也无法左右别人要怎么做。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目标,随顺他的理想目标去进修他的兴趣,这是因缘的问题。所以不仅是夫妻,还包括社会、包括宗教等等,都应该要这么做,否则随时都在你争我斗,哪有心情去静思,思惟真正缘起缘灭甚深的教义呢?这不可能!所以从家庭的和乐演变到社会,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样,一粒接一粒,都有连带关系,小到大,大到小,像一串念珠,一粒接一粒串在一起挂在手上,你如果掉了一粒,断了,全都掉光了,所以不要轻忽一个家庭,小小一个家庭就足以引起社会的问题,这是事实呀!所以夫妻要圆满,时时刻刻一定要相敬,内心如果还没到境界,当起了一个嗔恨心的时候,马上我们要提醒自己,用慈悲来对治嗔恨,如果没办法就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学他的慈悲,来化解我们的嗔恨。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若我们没办法达到内观的境界,那就来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嗔恨心,那么我们就能家庭和乐、社会和乐、世界和乐,大家就很自在很快乐。人间净土就生出来了,然后再更加精进向上追求缘起甚深的教义,断灭生老病死的大苦集。

 

弟子应以五事对待师长

 

我们再来看佛陀对师徒之间相处的说法如何?佛陀教我们说:为人师者和徒弟,像老师和学生,到底要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达到理想。做人徒弟,或做人学生者必须要以五事对待师长。佛陀说:徒弟应以五项来对待师长,也就等于说学生要对待老师依五项:

 

第一、在师长前必须起立:

 

也就是说我们当学生的,看到老师在那里我们要起立,老师没坐我们不可坐,看到老师来要站起来,看到师父来我们要站起来,老师叫学生坐,学生才可以坐,师父如果来,我们为人弟子要站起来,这是一个礼貌,如果有客人来,我们也站起来这也是一种礼貌。我们尊敬别人,别人就尊敬我们,我们对人有礼貌,别人就对我们有礼貌,所以佛陀说的并不仅限于师徒关系,应包括人与人,你对我谦虚礼让,我当然就对你谦虚礼让,互相谦虚礼让,那么这个社会处处就和乐,处处就能互相关爱了嘛!

 

第二、亲近侍奉:

 

就是为人学生有因缘机会一定要亲近师长为他服务,奉侍师长是做弟子的责任。人说世间的第一福一定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这在十六观经里有说,如此这样就是人间第一福。福是靠自己培养来的,不是去求来的,也不是用钱买来的,是靠自己培养起来的,真正的培养是没有离开心,做一切事情都没有离开身,所以奉侍师长是做弟子的责任。

 

第三、若闻思语:

 

就是说师父在开示的时候,做弟子的一定要专注听师父开示,思惟师父开示的意思是什么,不要师父在开示,做弟子的一句来、一句去,没礼貌,不了解师父所讲的意思是什么,就跟师父争辩,做弟子的一定要了解,等师父开示完后有疑问才举手发问,师父再解释。不要人家在讲话,你从中间就插话进去,这也是我的一个毛病,十多年前认为别人在讲话,我们静静的听,等到他说完我们再讲,可是毛病是有时候人家讲到一半,觉得没道理,我就插话下去,他还没讲完,我就从中插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修养不够。我们内观要觉察,当学生的,老师在教我们,我们要注意听,专心听。听听看老师在教我们什么?专心听完后,如果有疑问才跟老师发问,千万不要‘近庙忌神’。认为我们隔壁那间庙不兴,要跑到很远去拜拜才会兴旺,现在社会上师徒的关系往往会这样,相处一久就觉得这位师父没什么,‘近庙忌神’,这个老师教我们一久,就觉得这老师没什么,其实他不了解。佛陀在长老偈有讲:不管他是做你的老师还是师父,至少他的经验比你丰富,不然他走的路也比你远,可以用他的经验来让我们做参考,是不是这样?何况说你用互相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弱点,世间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除非说学到跟佛陀一样,在因地修行当中,都还有习性,何况说阿罗汉也还有习性,只是阿罗汉他的习性是善的,不是恶的习性而已,所以我们听师父在开示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千万不可有散乱的心,不可没礼貌。

 

第四、尊重师长,对于师长要有感恩的心: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没办法感恩,对自己的老师没办法感恩,对长辈没办法感恩,那么这样要怎么面对社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惜缘、惜福,时时刻刻尊重师长。

 

第五、凡所教诲,悉皆持:

 

也就是说老师教我们的,或是师长开示所教我们的,必须要记住。谨慎思惟老师在讲什么,了解他的意思,还要依师长的教导去奉行,依师长的教导去做、去经验,有疑问再去请教师长,那么这样我们才会进步,不可自己我慢自高。看轻师长,看轻老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弟子必须应该要对老师、对师长行五件事。今天时间又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吉祥如意。感恩!再见!

 

大愿语录:

 

入道发心为首务,修行急务立愿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还在轮回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弟子对师长行五事,现在我们来讲师长也应该要以五事慈爱弟子,就是佛陀说弟子应以五事对师长,师长也要以五事对弟子。什么五事呢?

 

师长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调伏:

 

这善能调伏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要调伏,必须为人师长者了解弟子的根器,要了解弟子的根器必须观察,观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属于什么?适时的给予辅导与教育。就这一项我就觉得很难了,怎么很难呢?弟子若很多,要怎么去辅导、教育?除非具备佛陀那种智慧和观察力,了解这个徒弟是属什么根器,用慈悲喜舍来辅导这个徒弟,让他做什么,成就什么,不然怎么去调伏呢?调伏就是:第一、能调整他的习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内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否则就无法成就。第三、使已忆持者,更能忆持。也就是说师长教育弟子,应该奉行的事情,引导弟子让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进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生的恶念,慢慢将它调伏,加以消灭。未生之恶念,让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让它能增长。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对于修行道业、教育,要教他时时刻刻忆持不忘,要教导一个人,其实只能将理论给他,引导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觉得要征服一个人,就必须先征服他的心,若无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过是一个外形上的相,外形这个肉体,并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义引导他,教育他待人处事之道,但也必须他具备那样的根器,于适当的因缘助长他,那他才能成就,否则光是教他断恶,他岂能断恶?叫他修善,他就会修善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为人师长要教育一个弟子,教育一个学生,其实说起来没那么容易。既然我们已身为人师了,也应该要尽力,尽我们的力量,以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去尽力,不然我们希望别人听我们的话,希望别人按照这样去做,那我们内心就产生一种痛苦,怎么说呢?你教他这样做,他不照这样去做,我们教他说这不能做,可是他没办法,他要去做,这样我们也会产生痛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话,无法阻止别人想什么,也无法阻止别人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这样。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行为,为人师父者只能引导、教育而已。要听或不听,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心,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别人的心呢?这心念的问题其实是靠自己内观察觉的力量去改变,第三者是无法左右的。

 

第二、其所闻一切学业,悉皆传授:

 

就是说为人师长者,所懂的、所学的一定尽可能教育弟子,应该尽自己所学,我们自己学多少,就该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说,有一个弟子要去拜师,必须亲近一段时间,了解这个师父的教义,他的行为,他的作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为佛教重视六和敬,也就是说他的教义是否契机?他的教义是否有正见?他所做的行为与我们所要学的,是否理想相应?若是有,那么一定要亲近他,若是没有,亲近他以后就会惹出是非和纠纷。导致演变成师徒伤了感情反而不好,简单说:我们都劝人和乐,自己却无法和乐呢?那要如何去劝别人和乐,怎么去以身作则呢?所以在我本人的体会和了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们所了解的去教他,并不一定他就能接纳,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观意识,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已身为人师,就应该尽力,将自己所学、所了解的,像瓶子装水般要倒尽,将自己所懂的尽量教他,丝毫不保留。别像过去的人,像我们中国的医术,或中国的武术,过去听说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于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导学徒、弟子,都唯恐学徒胜过自己,所以就将重要的部份减一点、保留一些,动机就是防止日后徒弟对他怎样时,还不致输给徒弟,这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保留一项,二个保留两项,十个就少了十项了,日子久了就失传了。学佛就不是这样,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尽自己所了解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尽量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还行,这对我们相当有好处,我们可以不必为他烦恼,不用再为他教育,反过来,说不定他还能教我们,不然的话怎么说是:‘师度徒,徒度师。’互相教学、教学,教他兼学习,我们教他,再从他的优点当中学回来;这样我觉得很理想,不要说怕徒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行,我们可以减轻这个责任负担,又有办法再去教化别人,这不是更好吗?我们的心若经常自己想说,徒弟要永远比自己还差,那我们的心会很痛苦,那这个徒弟亲近你也无法进步。所以,了解的就该尽量去教他。世间并无所谓能自私占有的东西,你懂的东西不教给别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让他了解,他又去传授别人,这样就没有断,细水就长流。你如果没教他,自私将你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等到有一天我们死去之后,你所了解的等于无用,无作用了,东西是要用的,无作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须对我们人间有所助益才有价值,佛陀悟的道若无价值,那我们学它做什么呢?它的价值性是什么?就是在现有人生当中,将我们不正确的观念转为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内观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就因为这么好才延续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有任何的问题,乃是由于人的因素,并非佛法本身。所以身为师长者,教导弟子、教育学生一定要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们还行、比我们更懂。

 

第三、指示良友:

 

因为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最初他对社会、世间的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无法明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究竟?什么是不究竟?哪一个是良友,可亲近否?哪一个是善知识,可亲近与否?为人师长者应该有责任,引导弟子亲近善知识,因为初学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不正见?什么叫邪见?完全无法判别。若是他能自行判别,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够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经由别人教他,引导他,他自己就能依教义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们做师父、做老师的应该要引导他,让他亲近正当的善知识,在善知识处习得正见,习得对修行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的正确观念。

 

第四、于各地所而保护之:

 

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假如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为弟子的社会经验不足,不知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为人师长及老师应该保护弟子,让他不因为无知而失足,堕入邪见抱憾终生。这是我们身为师长者对弟子应有的责任,师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师父两字,这‘师’者应该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还应该教他世间求生经验,生活的方法。师长及老师的差别,应该必须各人在各人的岗位,尽力去教化弟子,出离生死的大苦集。‘父’者,应该对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责任,等于是说:一个出家师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让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无后顾之忧,他才能专心来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实践亲证过了之后,再专心来回馈社会。就是说:你虽然初出家,仍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专注修行,了解教义力行精进。不能永远躲在山上,一定要来净化社会,而要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净化的滋味,了解的经验教予别人,让别人也能按照这个方法净化自己,出离大苦集。如同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保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之后,送去学校受教育,从小学、中学等等……,这一段时间不勉强你去做事,只希望你专心完成学业,等学业完成之后,以你自己专长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所学的就是要用,学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学的不用,学它何用呢?

 

所以师父者,师者,应该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应该要有责任,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专心研究佛法,对弟子有身命与慧命的责任,简单说就是这样。若是师徒能依佛陀的开示相处,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永远安稳无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师徒之间发生磨擦,结下恶因,往后会产生许多纠纷,慢慢的内心起了嗔恨心,而演变影响了整个社会,这都有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存在,很重要。虽然看起来很单纯,但以整体来看却是如佛陀所说的‘因缘的问题’,因缘相续,相依互存的相续,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坏的就坏。有时往往简单的一个小小起点,就演变成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们不能说这没关系。

 

朋友之间 应以五事相对待

 

现在来说佛陀开示朋友间之关系。朋友之间须以五事相对待。佛陀无论在对任何居士的开示过程当中,对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观照的相当清楚。佛教是人间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针对的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若是我们所修的方法,于现处生活用不上的话,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对我们没帮助,那我们学这佛法就无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对任何的观察都很清楚,教化的很明白,他说朋友之间:

 

第一、应该要布施:

 

朋友之间经济许可者,应该要互相帮助。对于佛法,因缘成熟者应该热心的引导。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我们修得比较好,过去的因种的比较好;这世又有努力的经营,所以获得较好的经济,身为朋友,我们有责任帮助经济较差的朋友,甚至不单是朋友而已,还应该帮助社会,做利益社会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应当出自内心,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行布施,重点是让你舍离你的贪。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经济交往,应该要能互相。除了经济交往之外,有二种布施:一种布施是金钱,一种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经验。在佛教当中叫做出世的缘起教义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缘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时,那么我们应该热心引导他、教育他,让他能够接受。所以佛法说布施分二种,一种是财的布施,一种就是智慧、经验的布施。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说朋友之间一定要以爱语:

 

朋友之间,必须常以爱语来勉励和赞叹,也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要经常互相赞叹、互相勉励,只要是出自于你口中的赞叹跟勉励,对他的精进与毅力都会有所帮助的,而且你也不会损失什么。如同一部车,车子没油,需要油时,你将它加上油,这车子就有冲力。所以这赞叹与勉励是很重要的。何况说我们赞叹别人,勉励别人,也能令别人对你结个善因。隔壁邻居也好,社会人与人之间也好,不一定是朋友,只要我们时常的互相勉励和赞叹,那社会就不同了,就会往大家和乐、忍辱、慈悲去发展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励和赞叹。

 

第三、力行:

 

朋友之间应该多为对方设想,在需要我们实际去行为时,假如做得到应该去行为,不管是出钱出力,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实际的行动去帮助他,不要光是说一大堆理论,在实际需要时,你又不去帮助他,佛陀说这是必须要去力行的,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只要我们做得到的,就应该去力行帮助别人。简单说,其实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因为不管你用什么角度去帮忙别人,总是出自于你的内心做该做的事情。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想得所谓的功德,其实,我觉得不要做事就想得功德。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怎么说呢?社会生活是共居的生活,不是独居的生活。比如说:我们自己怎么做衣服,我们自己怎么去播种,我们自己怎么去种菜,我们自己要怎么去盖房子?这些都是社会大众的力量来护持,是由结合大众的力量来相依相存,在相依相存当中才能够发展,我们才能过著安稳自由的生活。假使社会没有很多人的奉献,很多人的牺牲,我们怎能得到安乐呢?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该说:社会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士农工商等等,任何人都有他的优点,也就因为有他们的优点,有他们的牺牲,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办法享受这世间的生活,否则怎么享受呢?比如说:没有人盖房子,那我们要去住哪里呢?虽然你有钱,但是没人盖房子,你也是没地方住啊!是不是呢?穿啦!吃啦!等等……。除了身体物质之外,也有人教他佛法,也有人教世间的经验给我们,我们才有经验。

 

不管是世间的生活经验,或是出世间断除烦恼的经验。这都有著相当的联系关系,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我们才能生存在这娑婆世界,我们才能感觉很温暖,否则我们自己一个人,不能学那么多东西,自己一个人也不能做那么多事。所以最好做老师的人专门研究教义,教给别人;政治者,专门研究政治,让社会政治能够安稳等等;事情都专心,专才能做到精,不专就无法精,不精就无法圆满,所以在这当中,一定要互相以实际来帮助和感恩、惜缘与惜福。

 

第四、同事:

 

有好的事业,有好的佛法,我们必须与朋友共用。假使觉得现在需要做事业,哪一样比较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跟共同交换意见,在事业方面我们比较有经验,朋友没经验,我们将经验教给他。在佛法当中,先修的人,先深入了解的人,教未修的人,较了解的人教不了解的人,这样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进,朋友的责任应该要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能自私,也不能说有好的东西不共用,好的是说:在事业方面的成就,物质的追求,包括内心的追求,身心的享受,这才能真正让朋友之间,互相共用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第五、不出恶声:

 

朋友失败时,或是朋友处于落魄之时,落魄是指他事业失败,或是在人事物上失败时,他的精神无法快乐,精神无法安住时,朋友间应该以语言安慰,包括鼓励他,千万不要用不妥当的语言对待他,让他觉得被落井下石。人掉到井底最需要的是一条求生的绳子或梯子或浮木让他暂时不往下沉,然后想办法救他,不要见别人落井又丢石头,落下井已够可怜了,你又丢石头下去。所以,社会应该别只是锦上添花,若能雪中送炭才能得到温暖。朋友若有需要时,我们一定要用爱语勉励他,千万不可用恶语、恶声对待他,这很重要。以我自己的经验,一个人若失去方针,需要别人时,只要一句安慰关心的话,内心当中就产生一种很知足的感觉,觉得有依靠,感到温馨、温暖。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若能依照佛陀所说的这种作法,那社会就很温暖,朋友之间也很温暖,朋友间的甲对乙已经说五事了,但是乙也应该对甲产生五事,就是说彼此(甲与乙),朋友如此对待,我们也该如此对待朋友,这是佛陀他所说的。所以乙也应该对甲:

 

第一、保护不被诱惑:

 

朋友之间有责任,互相保护和提醒,照顾他不被社会恶事引诱,什么是恶事呢?赌、嫖、饮啦!或是贩毒、或是做危害社会的事情等等……。这些行为无利于自己和社会,不要让他被引诱,让恶牵著走。朋友之间必须有这样的责任,提醒他和保护他,提醒是说看他走错时,我们该提醒他说:哎哟!老朋友,这不能走,这走下去是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哦!是陷阱哦!如同拿火烧自己‘引火自焚’一样哦!也就像夜晚点火,飞蛾扑火一样,自己‘自投罗网’。所以我们有责任提醒朋友、及保护朋友,别让朋友掉落陷阱,也要保护朋友不被外道邪见引诱。什么叫做外道邪见呢?就是说:这种宗教的教义是骗人、拐人的,这种宗教教义简单说是违背道德行为的,对这种违背道德行为的,我们别让它引诱了,做朋友一定要互相,生活及心理二样,都要能互相照顾。

 

第二、已被引诱者,保护其财产:

 

眼见朋友已受影响,被污染了,已经染上毒瘾,屡经劝阻仍不能回头,发现他眼前不能马上自新,不能马上改正过来,有可能越陷越深,越深变成怎样呢?导致财产耗尽。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必须设法保护朋友的财产,保护财产要做什么呢?不是要占为私有,也不是我们自私,不是。我们保护他的财产,是避免他影响家庭生活,也避免他财产耗尽。有朝一日朋友若改过自新时,没有本钱,没有生活的基础,他就没有重新建立家业,建立事业的机会。所以做朋友的能发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么做,等到有一天,朋友能改过自新又要创业时,他才还有本钱,还有机会,这是佛陀所说的。

 

第三、为其恐怖时之依处:

 

也就是说在朋友最需要的时候,我们以朋友的立场,应该设法安慰他、帮忙他、照顾他,给朋友有一个依靠,甚至一句话、一个行动或一通电话,给他安慰和照顾,让他觉得很安慰,很温暖、很可靠,这是我们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的

 

第四、于不幸时不离舍:

 

不幸是说:朋友遭遇事情不幸、事业不幸或生命不幸等等,不可眼见朋友的不幸而离开他,不予理会,这不行。既然是朋友,朋友有幸时当然我们沾他的光,不幸时应该全力去支援他。不要看见朋友不幸时,就远离他,看不起朋友,成就时,就捧的像什么似的,亲近的像什么似的。看他不幸时,反而远离、看不起他,那这就不是朋友了。这种朋友是什么朋友?这种朋友叫‘虎朋友’,不是‘好朋友’,若是真的好朋友,看见朋友落难,看见朋友失败,看见朋友有不幸的事情,我们都要全力去支援,全力去帮忙他,全力去照顾他,这样才对。若是看见朋友困难就远离,反过来还毁谤他、骂他,又说他的是非,说:‘这应该的,这是天在报应。’等等的恶言恶语,这叫做‘虎朋友’,这不是好朋友。

 

第五、尊重其子孙:

 

朋友虽然不幸走了,这不幸是说生命不幸终了,但朋友应该要尊重他的子孙,朋友已遭逢不幸了,我们以朋友的立场,来帮忙处理家产的问题,处理他的后事,但做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观,自己的主见,应该尊重他的子孙,要如何和平互相帮助、互相和乐来处理这件事情,让大家都能够圆满。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观,一定要经过商议。必要时,应该要让他们都清楚整个过程是在做什么,以免让人误会,认为我们是要侵占,惹出一些纠纷。人在这个社会不可能没有朋友啊!人不能没有朋友,因为没有朋友会觉得很孤僻,我觉得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交朋友应该要小心谨慎,不要乱交朋友。人家说你二、三句好话,捧你一下,你就信以为真,不冷静判断,交朋友必须听其言、观其行,听他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一个人嘴巴说出来,是由心想出来了,嘴才会说出来。他所说的是什么?对不对、好或坏,要交朋友时应该要知道,不要交错了朋友,被朋友所影响,误入歧途造业,时间到时如人家所说:‘演戏的要结束,看戏的却不结束。’拖你沉下去的很多。你当初和这朋友做一件不对的事,这朋友以后就拖你下去,你若不照著做,他就扬言举发你,连你一起拖下来,所以交朋友时,起初就应该多注意,发现交错朋友时,我们要面对现实,勇敢地向法律自首才有更新的机会,不可一步踏错,一错再错,这样永远内心不安。只是时间快慢而已,总有一天会被揭露出来,何况我们若做错后,不赶快坦白,不赶快改善,内心随时都提心吊胆,活在世间不自然、不自在啊!不怕做错事,最怕没发现到,最怕自己无心改过。过去的圣贤说:‘错了只要改过,他就是好人。’那就是他有忏和悔,有内观、有忏悔,有忏有悔那就是好人。智者大师也说:‘第一清净、第二清净、第三清净的人,错了可以忏悔,他也属于清净的人。’如同一件衣服,衣服脏了,洗一洗也会干净啊!只要以后不再沾染就好了。所以走入歧途的朋友,千万要自己谨慎,马上自己爬起来,不要走错路了,还继续错下去,这样就没有自新的机会,俗语有一句可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说,亲近好人,就会变成好人,亲近坏人,就容易变坏人。可做为要交朋友的参考,要交朋友之前,一定要有理性,不要跳下去,全身黑漆漆了,才嫌难洗。不过没关系,尽管跳下去全身污染黑漆漆了,只要你有心想要洗,慢慢洗还是会干净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佛陀的时代,有一次,佛陀带领著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鱼市场时,鱼市场当然有在杀鱼,鱼杀多腥味自然就会跑出来,大家从那儿经过虽然没触摸或沾上,但是那一股腥味从鼻孔闻入时,总还是会觉得腥味很重(我们的鼻子会闻到这是自然的现象,有精神跟物质当然就会闻到),嗅到腥味之后,佛陀就藉此机会向弟子开示说:我们该知道跟坏朋友相处,坏朋友的习气就如同鱼的腥味一样,会沾污我们的身心。你想想,佛陀当初就是带著弟子们,走到那里就藉机会开示,让弟子们亲身去体会,过去佛陀弟子们的修行方法较为贴切,不会只是说一大堆理论,而与实际差距太远。所以佛陀的弟子,经由听闻亲身体会滋润较多,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像现在有很多教育已走出了教室之外,带到户外观摩山峦崖壁的地层,看自然的演化,这种比较贴切,学生要吸收也比较快。所以佛陀藉这机会教化他的弟子,开示千万别交上坏朋友,沾污了我们的身心。

 

后来又有一次,佛陀又带著阿难尊者及许多的弟子,经过一处花店,也有记载说是卖香料的店,我们姑且不管,总归是说有香味的地方就对了,大家身上都沾满了花的香味。也就是说一经过花店,觉得有一股清香的花味,闻起来令人内心也觉得舒畅,佛陀掌握这因缘又开示弟子说:阿难啊!你们与好的朋友交往时,好的习气就如同这种花香一样,因为交的是良友,他所说的言语与习气,会清净我们的身及心,佛陀藉此机会开示好与坏。以这个个案来应对过去圣贤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不管是社会生活也好,在团体当中也好,在因地修行当中也好,不管是社会人或修行人都好,当未达果地时,必须要有善知识或适当的朋友,即使你开悟了,成佛了,你还是要有社会善知识良朋益友相扶持,佛陀当时也有他的知音,只不过他不以心分别,都平等对待。一般人总会觉得什么人因缘跟他较好,什么人跟他因缘较差,这难免的,这和过去的因及现在他的理想和习性有关,我们不能否认这件事,虽然有这种关系,但是对待仍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说这个与我因缘较深,我就对他较好,这个因缘较差,我就排斥他,不是这样。因缘的问题是说,过去我们的生活习性,跟他的生活习性,比较接近、比较契合,但是对坏的习性方面,则应该赶紧用我们的毅力、内观的力量将之转变,好的习性则是大家维系。

 

所以朋友交往很重要,若是错交了朋友,而自己又没发觉,就如同做了一件不知道错的事,慢慢的陷下去。尤其我们曾亲身体验过,学好的较慢,学坏却特别快,很奇怪!所以慢慢被影响了还不自知,最后导致失足误入歧途,不知不觉也就越沈越深,等到你察觉时已经难以自拔,很难自己爬起来了。我希望你发现之后,不管是不是容易爬,只要你有要爬起来的念力,只要有想爬起来的念头,我敢保证都爬得起来,最怕的是你跌倒发现之后,毅力不坚,斗志不足,不敢爬起来,像现在很多贩毒的青少年,看起来智商都很高。结果都因一时的好奇陷了下去,要爬起来很难,我看一看、观察,与他们言谈过,发现他们是毅力不够,意志不坚,加上环境的种种因素。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意志后,还得有那样的环境让他爬起来,有了坚毅信心之后,他若再和朋友相处就不致被污染了。刚改过没多久又陷下去,就是毅力不够坚定,若是毅力够坚定,既然已戒除了,再和过去染毒的朋友相处,应该是以你的力量拉他出来才对,那才是朋友。怎可能说又被拖下去呢?你毅力够,了解这是不对的,况且你已经亲身经历身受其苦的过程,你一定要以你走过改善的路将他拉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不然也是‘虎朋友’,残害朋友的‘虎朋友’。

 

朋友人格有四类

 

佛陀曾经告示弟子,除了朋友彼此以五事相对待之外。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格分四种。我们人有人的格,学修学佛就是要将我们的人格,身心的人格慢慢升华,简单说:让我们自己本身改善,升华内心,改善行为,由行为的改善,慢慢增长人格,但人格的增长不是我慢,不是贪爱,是改善自己、增长自己,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格,内心的格绝对不可缺憾。所以他说朋友有分四种格。

 

第一、有朋友如华:

 

如华:意似花一般,有人所交的朋友,在他得意之时,事业成功时,将他捧得像贵人似的,当成花开正艳之时,每天浇水,插在头上走路,常常到处开口闭口都说这个朋友的好处,说得朋友像似仙人一般,等到有一天朋友若失意落魄的时候,惨了!犹如那朵花凋谢了,马上将它弃置于垃圾桶,就遗弃他,置于一旁。一听到他的名字,哇!不像以前那样赞叹他、捧他,还开始会毁谤骂他,看他从那来,就好像不曾相识闪到一旁。哎哟!你跟这种人结识,人家说句世间的粗鲁话,才不致于被他影响到。当时他得意时,你像似迎仙人般的接待他,赞叹他又替他宣扬,失败时看他来却闪到一旁,不愿被影响,甚至看他来了连忙转头,吃一碗面付钱都不愿顺便帮他付。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佛陀曾提到有这样的朋友,这种朋友不宜深交,这种叫做现实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二、有朋友如秤:

 

说有一种朋友如同秤一样,如果你比较重的时候,他就怎样呢?他就垂下来。较轻的时候,他就翘起来。有一种朋友是属于这样的,等你有成就,你有功名,在你富贵之时,他就向你求助,向你邀功,我都是帮忙你啦!我都是如何照顾你啦!我在你身后费心费力帮忙你多少,你知道吗?你的成就与我有相当的关系,功名富贵的时候,他就向你邀功,对你百依百顺无所不从,对你好得不得了,捧你捧得很高。但是等到有一天,你不像以前那么威风如意时,他的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了,这种朋友实在要不得。

 

第三、有朋友如山:

 

是说朋友像似山一般,什么山呢?山高如同金山一般。鸟儿都栖息在金山。山很高鸟儿都来栖息,很多朋友都来亲近你,也就是说,一旦你成就了,大家都争相亲近你,全身都会发光,像金山般会发亮、发光。就像一座宝山,与他相处日沾月沐,智慧具足,正见不失,会让我们觉得受益良多,也就是说:这朋友与我们相处时,都引导我们走好的,不是引导我们走不好的,一心一意都以智慧,教我们如何处事、如何修行、如何修身心,事业成就之外,身心安住净化等等,这种的好朋友如同一座山,能利益所有的人。这山很壮大,犹如金山,值得发掘,你有需要去找这个朋友,朋友就会教你,不管是世间或出世间法,他都能给予你适时导正的利益,可令鸟儿来此栖息生活,这种朋友可称益友,非常好的朋友,亲近他,不论是世间、出世间,做人处事等等,他都能帮忙你,跟他相处你可获得很多的利益。

 

第四、有朋友如地:

 

有朋友可替我们承担一切,犹如大地。我们的地,你看,车子在开,它都不要紧,你丢掷坏东西它也无所谓,它还可以装载万物,不会说你掘土,它就发脾气凶你,它依然如此不动、柔和,无论你好的、坏的倒在上面都一样,它都不生分别心,所以大地可装载万物,又包括慈忍(慈悲、忍辱)、对人处事柔和有始有终。这种朋友可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所以佛陀所说的四种朋友,有二善、二恶,二种好的,二种坏的。告诫我们交朋友应该认清他的动机。大愿就所知道的说给各位,与各位共勉励,那么说归说,做归做,自己应该谨慎,时间到了,说到此处。

 

我们下集再继续来介绍,佛陀开示的朋友关系。感恩各位,若有说的不如法,说的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各位能给我建议,包括对我指导,也希望对各位有所助益的能带回去运用,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愿。再见!

 

大愿语录:

 

责任与执著,看起来是相连,其实不然,责任是责任,执著是执著,错揽责任就是执著,那是消极。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

 

了解佛陀才不致盲目崇拜

 

我们前集说到朋友有两好两坏,说是这样说,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这样开示,希望我们能做到,人人都能依佛陀所开示的教义,包括他所说奉行朋友的关系,大家能依教奉行,那么就处处安稳无患,生活的很自然、很快乐。说到这里我真正从内心来感恩佛陀,他这种智慧,他做任何事情,都相当有次第和圆满,值得我们恭敬。

 

有时候回想以前初入佛门,只是感觉佛法很好,但是别人叫我拜佛,我拜不下去,坦白说真的拜不下去,怎么拜不下去呢?我自己问自己,我是在拜什么?叫我拜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头一次去皈依时,二十几年前去皈依时,别人叫我拜,内心拜得没有滋味,为什么我要拜?拜他做什么?那时还不了解佛陀的伟大,不了解佛陀的智慧,只知道要拜哦,就拜呀!你要顶礼就顶礼,啊!其实顶礼什么意思,心里根本不了解,也就拜不下去。那么以现在来说,虽然经过二十几年,我仍不敢说对佛法很了解,但每当我听到佛陀也好,看到出家人也好,看到一部经也好,看到寺院也好,看到修行也好,只要跟佛教有关系,我就联想到佛陀,感恩佛陀他伟大的精神,圆满智慧的教义,从内心上拜下去。简单说一句世俗话,看到佛像庄严,想到佛陀圆满的教义,两只脚就软下去了,你就拜下去了,虽然我是很‘铁齿’的人,但是我被佛陀的智慧和圆满的教义,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如此次第究竟,对人间有帮助,对我们现在有所帮助,这种伟大智慧的精神,被他吸引住,我们才发现到佛陀伟大,追思佛陀的伟大。

 

我们若不了解佛陀的伟大而去追思很难,我们看在家居士的戒学和律学,他所说的非常朴实,非常的实在,能让我们在生活当中马上能使用到,能让我们活在这世界,减少很多烦恼和痛苦,我们自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就减少烦恼痛苦。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理论知道很多,但是遇到事情之后,难免因事情太多了,消耗不掉,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这是事实。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周围的人,不只是周围的人而已,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所以真正要给社会和平,必须先依佛陀教义来奉行,征服自己内在贪嗔痴。所以佛陀说得很圆满,包括朋友的关系,也给我们介绍得这么好,安排这么好,什么朋友可以交,什么朋友不可以交,他也说这么清楚。

 

资方应以五事对待员工

 

现在我们继续说佛陀开示老板如何待员工的关系,也就是主人要怎样对待员工,员工过去在印度叫做主众,主人和他的长工,但是现在我们生活水准提高了,所以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也随著社会潮流趋势在转变。记得以前,在我小时候,要去学一门功夫(技艺),若没经过(有头有脸)的人介绍,是不可能学到好功夫的,何况要学机械方面的技术,更是不可能,但是我很幸运,自己的亲族刚好有学这方面技术的亲戚,若无,要去还真难!以前是老板挑员工,现在慢慢变成员工挑老板,时间在变呀!说不定以后老板还得自兼员工!其实我们不要分老板和员工,因为老板和员工有因缘关系,才能做老板,才能做他的工人,老板若没有员工也不会赚钱,也没有办法呀!工人等于帮忙老板赚钱,那么老板他有个环境让工人赚钱,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单一的东西,单一的东西很难成就一项事情,所以佛陀对老板和工人之间,如何相处开示的很清楚。佛陀开示说,为主人者,做人老板的人,必须以五事来对待我们工人。

 

第一、依其所能,课以工作:

 

也就是当老板的人,一定要观察这个员工,到底他的能力在哪里?包括他的体能、智慧,他的兴趣是什么?按照他的能力来分配工作,不要勉强他没办法做的,或勉强他做能力不及的事,若是这样,做老板者他会挂碍,唯恐这件事情叫他做,他做不好,那对老板会有损失,工人心里压力也很大,因为他没有能力,你派他去做这件事,他会做得很痛苦,这我有亲身体会到。甚至在精神当中,无法安住,无法放松做事情,做的不会快乐轻松,容易闹情绪,影响整个团体组织,这是事实的,所以佛陀很明智,知道老板了解这员工什么能力,安排什么工作,不要勉强他去做,对老板和员工两者都有周全顾虑。

 

第二、让他有衣服、衣食:

 

做老板一定要考虑到工人的吃、穿,他若穿不暖、吃不饱,就无法对工作尽力,所以主人应该要照顾员工,照顾他什么呢?照顾他够吃、穿,甚至提供他住。当初佛陀是说吃、穿,因为当时印度长工住在老板家、主人家,所以有得住。工人若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没有得住,做事情就不能安心。但是现在人很奇怪,奇怪什么呢?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他的内心仍无法知足,缺乏惜缘、惜福、感恩的观念,永远在不知足当中追求,一直追求物质,追求过度需求,缺少对自己内心净化,只追求物质享受,有得吃、住、穿,还感到不足。

 

我来说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天,在我们慈莲寺有很多工人在做工作,那是以前在开发时,有一对夫妇来做粗工。比较粗重比较艰苦的事,也有做水泥工的师傅来做工,粗工夫妇一天所赚的钱,先生差不多壹仟壹,太太差不多八百。现在价钱我不知道,那么壹仟壹,八佰,夫妇共同出去赚。差不多二仟元,而水泥工夫妇赚三仟多元,多别人将近一倍,但却听到水泥工夫妇埋怨做这个艰苦,赚不了什么钱,夫妇出门一天才赚三千多元而已。我听到之后就去问做粗工的夫妇,我问说你们一天赚多少?他们说夫妇差不多二千元左右,我说这样够花费吗?他们说:有得赚就好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我们夫妇现在每天都有工作做,我们的生活就很知足了。

 

所以当下我发现一件事,人的物质享受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有人在工厂当守卫赚一万多块,养两个小孩供他们读书,家庭理得很好;有的人一个月赚好几十万也不知足呀!所以人无法知足,在物质方面无法知足,他永远都是痛苦的。人生短短几十年,应在个人岗位积极去做,不可以懈怠,因为时间过去不能回来了,像我这只手拿起,时间要它回来是没有机会了,我们了解后,我们一定要积极,像我们一辆车,赶快去使用,也像我们买个东西,这东西就是要使用,不是让我们在那里看,久也会坏呀!这个肉体没有好好运用也会坏呀!我们好好运用,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利益别人其实是利益自己,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在自己岗位做好,就是利益别人,也就是利益自己,说回来也就是布施呀!是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若能知足,就能安稳自在,若无法知足,永远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不能比上,也不能比下,应该比自己,因为各人过去自己所做的行为不一样,感招这一世就不一样,不能说他的生活比我们好,我们就嗔恨怨恨、嫉妒。就因为我们有这种怨恨、嫉妒的观念,才比别人差,说不定过去也是这个习性,流传到现在也是这习性。有这个习性,所以我们的贪、嗔、痴比别人更严重,福报比别人薄,难免我们的生活比别人还不好,所以不要比上也不要比下,不要跟别人比,只要比自己有没有尽力、尽职?有没有安份守己?每一天有没有内观,我们有内观比我们自己就可以,生活没有节制,享受都会过去,不管好坏都会过去,只要内心的精神充足、和平、快乐,这是最好,胜过物质,往往物质一大堆,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没有用,譬如:身体不健康,情绪不好,很多东西你要怎样去享受呢?享受不下去呀!所以现在我们,不论吃、穿、住都已经没有问题,我们应该要知足。

 

第三、病时应该要有足够的医药:

 

让员工生病时有治病的经济来源,简单说主人要有医药让工人治病。在我们这一项应该不用说,现在有农保、劳保、全民保险,最多去医院缴个挂号费,挂号费听说身体不健全的人还有优待,又再半价。所以我们活在这里,应该珍惜因缘,珍惜这份福报,起个感恩的心,所以在医药这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第四、我们要按照固定时间选比较好的食品:

 

比较好的东西来按时送员工,也就是像过年过节时,印度当时经济不好啦!过年过节主人买个东西送工人,他就很高兴,他就很努力帮你工作。其实,都没有让什么人占便宜,因为文明社会才有建立金钱的制度,过去用金子啦、用东西做交换,钱是要来运用藉以达到互相信任。钱的本身不能吃的,但是适当的运用金钱,却能让员工感觉这老板对我们很好,当然也有老板对员工很好,但是员工对老板不好,也有这样的,但这是少数,这是不懂惜缘、惜福、感恩、知足的人才这样。第五、按时休假:

 

也就是员工不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工作,应该要有固定休假的时间,因为体力有限,每天透支很多出去,身体的疲劳容易影响情绪,若是我们能让员工按时休假,那么员工有工作时间,也有休息时间。现在我们甚至星期六都不用做,年节包括法定假日都不用做,所以休假的时间很多了。当时印度经济环境较差,他们可能不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时间很多,但是看起来更忙碌,原理是怎么样呢?时间虽然很多,但都随意浪费,不会自己调整和计划,只好外面乱闯。我曾经去美国,参观我们一些法师在美国的道场。美国人如果休假时间,一辆车开著去海边,虽然他们不会像我们盘腿打坐,但坐在那里养性、止静、内观,这种禅定我观察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所以美国人好静的这点,其实值得我们学佛的人,值得我们跟他们学习。他们好静,你跟美国人住在一起,不用怕叽叽喳喳的很大声。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很大的声音,就是有我们人的地方,所以这是一个环境影响起来的。我们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一有时间我们静一下心,我感觉这种比什么还丰富,比什么还快乐,当然这是以我的看法,希望各位有兴趣培养看看。向外跑交通又阻塞,又浪费油钱,又浪费时间,又怕车祸危险,回来累了,明天还要上班,有时间夫妻、子女静一静,要不然出去外面踏踏青,看一看,找一个好环境静一下心,这种感觉很好,这种休假很好,若不是,变成休假不是休假,工作时间八小时,休假时间却忙碌十二小时,这样怎么算休假呢?休假更忙,那这样哪是休假呢?所以我们可以自己调整,这是我跟各位建议。印度以前生活和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准比起来,当然啦!差很多,但如果以现在来说,生活用品和医药等等应该足够,这种在现在我们当中,其实是无所挂虑的,无论生活物质,以及我们本身医药等等,吃、穿、住应该都不难,没房子的人他租房子也可以活得很自然,所以在我们这地方应该不难。除了老板对员工如此照顾五事,佛陀又开示工人应该对主人行五事。

 

劳方应对资方行五事

 

第一、要早起:

 

这是对以前印度所说的长工,一定要比老板早起来,不要老板起来,员工还在睡,这是不可能,所以要早起。

 

第二、要晚睡:

 

不要老板还没去睡,员工就去睡了,这是当时印度的规则。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这样了,员工下班之后就回去了,他的时间自由运用和老板没有关系,上班时间有固定上班的时间,所以自己好控制。

 

第三、谨受与取之物:

 

也就是说老板高兴叫我们拿回去,送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回去,不可未经老板同意,那么我们就顺手牵羊,这是佛教里所说的窃盗,窃盗也就是偷拿。老板不同意,你千万不要去拿。这不是我们的东西,拿来我们的心不会安,不是不安而已,总有一天会被发现,鸭蛋再怎么密也有缝。所以,不论你做任何事,有多么秘密,总有一天会露出来,都会露出来,鸭蛋再怎么密也有缝啊!何况人的嘴、人的行为呢?所以我们若跟老板偷拿东西,让老板知道之后,我们的人格会不见,不是我们没有格而已,还让老板看不起,所以老板没有答应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去拿,老板同意允许的,我们拿来使用,用得才自在。

 

第四、能任事:

 

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做好,老板叫我们做的,这是我们本份的事,不可以老板不在我就混,老板在就做个表面。不管老板在不在,都应该尽自己本份把它做好,不管老板有没有管我们,都应该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希望老板来管我们,让别人管,活得不快乐,管人也不快乐,因为管人的人说出来的语言,让人听了很不喜欢,又得付出精神跟时间,所以我感觉自己管自己最好,自己将自己岗位做好,这是最好。

 

第五、就是颂扬主人:

 

时时刻刻说主人的好话,赞叹主人,出去不可以说老板不好啦!说主人坏话一大堆啦!时常要赞叹主人。我们要了解老板和员工是互相一体,没有老板,我们就没有这工作可以做,老板没有员工,工作又做不了,所以互相来赚钱,观念一致,这样才对。所以要说主人的好话,不要出去毁谤主人,说主人的坏话,佛陀过去就这样跟老板和员工开示得这么清楚。现在工厂和员工,老板和员工大家若都能依五事来生活,工厂怎么会发生问题,社会怎么会有劳资纠纷呢?统统没有呀!员工抗争等等纠纷对我们形象不好,连外来投资的人也会怕,对我们社会发展也有所阻碍。我们若能以佛陀所说的,老板对员工,员工对老板这种做参考,大家依教奉行,这社会绝对没有所谓抗争,外国有钱人要来我们这里投资,看到也很高兴!政治好、经济好,包括人的修养道德都好啦!包括治安好啦!哇!你不用去跟他邀请、拜托,他自然就来拜托我们,我们要去拜托别人较难,希望别人能来拜托我们,等于我们要像个磁铁,铁钉会被吸来。求人难啦,过去圣人就这样说了,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建立创造好,别人就自然说这真是个好地方,自然会来争取。佛陀他看事情,不管对未来也好,当时印度环境也好,说的法都可以适用。他的智慧如此的圆满,两千多年至今还经得起考验,出问题不是佛法本身出问题,也不是佛教本身出问题,是因为有些人本身的行为出问题,本身语言教义出问题,佛法本身没有正信和不正信的差别,既然是佛法就是正信嘛!怎么佛法里还有不正信呢?因为你偏离佛法了,才变成不正信。佛法就是正信,佛法里面没有所谓正信和不正信,只有了义和不了义而已,佛法本身在佛陀所说的,应该都是了义法,这是叫做共法和不共法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陀关心工人和老板之间互动的关系,唯有彼此的互敬才能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家弟子应以五事待沙门

 

佛陀除了说老板和员工之外,又开示出家人和信徒的关系,就是说出家修行人和信徒的关系,在家修行的弟子需以五事对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也就是说在家居士要如何对待出家修行的沙门。

 

第一、身行慈:

 

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以力行身行来行慈悲,千万不要毁谤,建议可以,批评也可以,批评是有不对你当面建议,提出不对的地方来说,但是千万不可以毁谤,批评本身其实并不是毁谤,毁谤就是没有事实的事情而你乱讲,这叫做毁谤。批评者要适时适用,这个人,修行的出家师父有不对,你看到之后你感到这样下去会害到僧团,会害自己,那么当下你找个时间,就跟他批评,跟他建言,这都是好事。并不是批评出家人就会下地狱,批评出家众会下地狱是因毁谤他,或是你在批评当中,无法了解这环境是什么,现在因缘是什么,你在外面乱说,当然啦,你自己造恶业。什么叫做地狱呢?你说骗人的事,没有事实根据,赌一时嘴快,舌乐,说出来很高兴,哇!大家都听我说,说得口沫横飞,有的听得耳朵竖起来,越说越不像话。但是等到有一天你静下来之后。发现哇!错了!我那些都说不对呀!那时你的心会难过和痛苦,你的心痛苦那时地狱就生了啦!地狱并不是死后要生到那里的,现在就可以马上生出来的,我们做任何一件违背道德的事,在内心发现难过,那时就是地狱。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毁谤,不要毁谤沙门,出家修行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不可以有毁谤,这样争论跟是非就会减少,要不的话你毁谤我,我毁谤你,你对我勾心斗角,我对你勾心斗角,大家永远都在提心吊胆,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安心,都不能自在,这样怎么去行慈呢?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所以我们必须以力行的身心,去行慈。

 

第二、口行慈:

 

我们说话一定要慈悲正见,千万不要身口所做的行为都是违背戒律,违背道德,违背自己的良心。什么叫做戒律呢?就是身口所做的范围,违背我们的良心和道德,没有这回事,说有这回事,那会毁坏一个人,使一个人的人格,使一个人的一生,受你没有慈悲的身口行为,来害他一辈子,这样的事情很多呀!这身心的行为要很注意,身、口、到心。所以佛陀说:第一身行慈,第二口行慈,第三心行慈。

 

第三、心行慈:

 

一切慈悲都要由心流露。

 

第四、对彼不闭户:

 

这意思是说过去在印度,出家人都以托钵为生活,也可以说不要去挡路,让他自由出入,不要说这条路早上人家要托钵,把路挡起来,其实说起来有路让人走,实在不知道方便多少人,让多少人自由,让多少人畅通,这种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第五、布施:

 

说到这布施,很多人误解为布施一定要用金钱,假如布施一定要用金钱,贫穷人要怎样去布施?有的人布施越多,说功德越多呀!有的人甚至借钱来布施,你说他的功德很多吗?我说你布的是烦恼施,怎么会有功德?标会来布施,缴会来布施,拿房子货款来布施,一天吃饱烦恼缴不完啦,布施有功德在那里?这叫烦恼施!布施要清净快乐施。以上我们有说过,佛陀叫你经济四分法去处理,我们内心做得到,将日常不必要的花费把他储存起来,去做布施。若你自己做不到,勉强布施,这种叫做烦恼施和痛苦施。我们的行为、身体也可以布施,眼睛也可以布施呀!慈眼视众生呀!口也可以布施,都说善语、正语,都是好话,都可以赞叹,都说事实的话,所以利益社会,利益别人,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一切都皆为布施。假使你用物质去布施,可以,你布施物质金钱就是因为不会影响你,你真正剩很多了。放著也没有用呀!朋友比较穷,你布施朋友也可以呀!社会需要,建设社会,让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回馈社会、建设社会慈善等等都是布施。对沙门出家人布施,我们在家人应该有这责任,因为出家人他专门研究佛法,像社会老师等等一样,出家人研究佛法来教我们在家居士,我们在家居士要有责任,让出家人有饭吃、住,这是有需要,但是不要布施就要求功德,将所有的功德放在嘴上,那么以后有一天你发现没有功德,没有照你理想这样圆满,你的嗔恨跑出来了,那这样功德在那里?要出自没有挂虑,出自这应该要做的,是你的责任,做得到的就做,我说你功德无量呀!不可以遇到每一件事都说功德、功德,这样你会受苦,你没有感受功德你就会痛苦呀!譬如:小孩子要考试啦!就去求佛祖:你让我小孩考试考取,我就会拿多少去布施。其实你没有那么多钱,考取了你又烦恼了,小孩要注册你又要借钱来还债,有没有苦呢?烦恼施啦!如果这样,佛祖你就不要拜了。贪嘛!世俗贪、嗔、痴一大堆,要怎样拜呢?所以必须出自于你自己的诚心,不要误解了布施。

 

沙门应以六事待在家人

 

除了在家居士应对出家师父的五事之外,佛陀也说沙门(出家修行人),不可不用六事来对在家人,也就是在家居士用五事对待出家人,而出家人也必须用六事来对待在家居士。

 

第一、禁彼之恶:

 

我们出家人一定有信徒亲近,我们要有责任,来禁止他去走恶路,禁止他做恶,教他断恶。出家人应该教导在家居士断一切恶,你如果没有断恶,你就没有福,没有断恶终归有一天因果会报应,比如你做坏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受法律制裁,这就是因果。真正断恶的人是真正的自由,没有断恶的人他永远都没有自由,虽然他暂时取得物质,暂时取得嘴之快,但是他的内心是不会快乐呀!因为他已经知道做错事情,先心想身体才去做呀!一个人身体去做,嘴去说,是因为他心先想,想要做坏事情,所以他的嘴和身才会做呀!假如说他心没有想,那么身体如何会行为,嘴怎么会说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你若有明觉内观,就会发现到,所以修行要内观。

 

第二、使他自于善:

 

就是说身为一个出家师父,要教在家徒弟——‘已生恶念速灭’,就是说已生恶的念头快消除;‘未生的恶念不要生’,未生的恶念不要生了,不要让他有机会生出来了;‘已生出来的善念增长’;‘未生的善念赶快叫他生出来’。简单说,在家居士修行必须具足二项条件,一定先要断恶修善,然后才走到自净其意。我们不只断恶就满足,应该教他行善呀!是不是这样呢?但行善要有智慧、理性。

 

第三、以善心自彼:

 

就是说出家人必须用善心、慈悲心来对待在家居士,要时时用慈悲善心来对待在家信徒,不要不用慈悲善心来对待在家信徒,反而将信徒当作什么,这样是不可以的。

 

第四、令彼能闻所未闻者:

 

就是说未听佛法的人,我们要引导他除了断恶修善之外,引导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佛法,就是说能断离烦恼的妙法。出家人应该教化在家信徒,让他了解他从没有听过的缘起正法,这种了义出世的正法,也就是说出世法。因为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引导他断恶修善走到自净其意,自净其意等于烦恼没有了,烦恼没有就究竟了。什么叫做究竟呢?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不是说要得到什么果,而是说他应该放下的,都放得下,也就是万缘放下积极落实在生活,并不是我修一修要得到一项什么?有得到一项什么,还是会没有的。等于过著无烦无恼的人生了,这不是消极,是更加了解缘起,更积极力行我们的工作,这样才对,不能说一天到晚无烦无恼,而应做的工作不去做,这是不可以的。

 

第五、令已闻者清净:

 

不是光教他法而已,还包括要引导他去力行、去实证。理归理,事归事,理事二项要圆满。教他佛法,引导他走进去,教他修行的方法,还要叫他去实证,引导他修行,让他身心能清净。

 

第六、开示天道:

 

怎么说天道呢?开示天道指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增长福慧。因为佛陀所说的法,并不是死后要升天,他的法是在你现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你在这地方有烦恼,当然死后也有烦恼呀!所以现在断除烦恼,以后就没有所谓的烦恼,叫你念天的意思,是指念天人的福报。所以断恶修善等于说修十善,也就是人天的福报。叫你时时想到人天的福报,天人的福报,时时要提醒这样。

 

居土对社会要行四事

 

佛陀对社会道德的开示,所谓社会者,其意义比家庭还大的团体叫做社会,也就是说这团体比家庭还大呀!这叫做社会。个人、家庭之外就是社会嘛!社会譬如说:邻、里、村、乡、镇、市等。佛陀在教义中曾说,对于我们家庭,应该付出应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虽然未特别另外表示种种团体特殊的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一项一项拿出来举例,拿出来说得很清楚,那么我们将他研究看看就知道,仍可适用于此。在经中我们时常看到,看到什么呢?看到统摄一切团体之道德者,佛陀所最重视的德目,所谓摄事是也。摄事像我们摄心,摄事为众生互相团体条件之义。佛陀除了对家庭之外,道德之外,对社会他也说得很清楚。他说社会道德必须一定要摄事,有四事,名为四摄事。我看一看社会,大家都能以这四摄事来行持,那么我们这社会绝对会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和乐、无争,大家都活得很快乐,第一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爱语,那么第三呢?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佛陀开示:我们对社会道德,对社会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须要行这四事,这四事在朋友关系规则当中有说过,只是减少一项不出恶声而已。

 

第一、佛陀说布施:

 

富者施贫者以财,贤者施愚者以法。因为个人生活当中,牵涉前世所做的行为不一样,况且人的生命不是一期就结束,那么上一期行为所做的业力会牵引这一世来,走到这一世,他有努力经营必然就有所成就,有的人不努力经营,当然就有所差别,有的很有钱,有的很穷,所以我鼓励穷人不要嫉妒,不要嗔恨,贫富和过去的因及这一世的努力有关系,千万不要落入宿命论,认为我呀!一辈子都穷啦!这样你就没有机会爬起来,贫穷、富有是轮来轮去的,虽然你这一世富有,却专门做坏事情,来世就会穷呀!虽然你这一世穷,但是穷没有关系,我们节俭一点,能生活就好,内心清净,多作一些布施的事。那么穷怎么布施呢?我有说过呀!不一定要用金钱呀!嘴也能布施,身体也能布施,眼睛看到也能做布施啊!利益别人就是布施,那么我们穷也能变成富有呀!不可以说我这一世都已经穷,那这样就变成宿命论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怎么会有机会爬起来呢?所以我们有办法能做得到,别人较没有,亲戚比较没有,能帮忙他,社会需要,我们剩很多,来回馈给社会,这都可以。我们社会经验知识比较好,他比较没有经验,我们布施给他。布施什么?布施经验。先学习佛法的人,他对佛法了解比较多,那么有的人了解比较少,你就教他,团体中人人互相互助,使这个团体生活和乐圆满。这团体生活能互相,大家互相来相通,互相来布施,那么社会就安和利乐。社会能这样做,就会减少很多的争

论。

 

第二、爱语:

 

互相以和悦之语慰藉勉励,也等于我们互相说出来,轻声细语、劝人、赞叹人、柔和啦!鼓励人用这种语言,用在社会,使社会团体融和,这种语言在社会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我感觉人的争论打架都由语言先冲突,再来才攻击对方身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我越想越体会,越感觉是真的,有时候一句话,说得不圆满时,第三者对你误会了,演变一下,又说给别人听,加个盐添个味素,要你好则说你好,要你坏说你坏,有的人不是要你好,也不是要你坏,可是他就是别人说就听、就学,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知道造多少恶因,不知道造多少恶业!所以佛陀说修行一定要修我们的身口意,这是确实的事情,离开我们身口意其实没有造业机会,但是这嘴要修不好修,真的不好修,若没有内观觉察提醒自己,修归修,真的不好修。所以佛陀时常叫我们修行一定要内观,时时刻刻培养内观觉察,若是没有内观,那也只是嘴说在修而已呀!还不是照常嘴巴乱乱说呀!是不是这样呢?

 

第三、利行者:

 

在整体生活利益上必须要顾全公益、大众利益,如果以现在来说就是社会福利,做得到的人也好,做不到的人也好,对社会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顾,若兼顾不到,那么社会就变成产生自私。

 

第四、同事者:

 

自身同化于团体,即是依团体之生活游戏规则的习惯,订个游戏规则习惯而来行动之意,就是说家庭有家庭的伦理,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自己有自己的规范,建立一个圆满的游戏规则,按照这游戏规则去做。游戏规则如果订的不对,非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要怎样处理呢?我们时间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解释,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愿、身心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上进。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过去潜意识的习性所牵制主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

 

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四摄法,四摄法就是社会团体必须要具足的,假使无这四摄法的四种精神,那么社会就没办法成立为一个大团体了,但是在团体当中,难免有善有恶,这是难免的事,但是恶者不可被同化,也就是说在这四摄法的当中同事一定要认清楚这游戏的规则,所订的游戏规则,团体必须要有团体游戏的规则,大家依规则来做。假如你发现这规则当中不对,这时候你要马上了解,了解这规则已经是不正确了,佛陀有告诉我们,了解之后一定要戒禁,不能说这团体所订定的组织已经错误,我们还继续走下去,这样就不对。佛陀特别为此提醒‘于法同事’,也就是一切规则习惯,必须毫不违背道德,不违背社会一切的秩序,若能这样,自己当能与同化,若这游戏规则所定者是没有违背道德,也就是没有违背社会,没有违背内心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与游戏规则同化。若发现脱离正当的规则,我们必须速速脱离,赶快远离这组织,假使说现在身不由己,无法脱离这组织者,应当以身作则,极力来提倡改革,不能一直走下去,就是说不能同流合污。四摄法者,小而一家,大至全世界,无论是哪一个团体,想要健全是不可缺的一种德目。所以这四摄法非常的重要,若是我们对这四摄法清楚了解的话,那么不管我们是个小小的家庭,甚至社会都可运用,可使这团体健全,使这团体能够和乐,使这个团体能够无忧,所以四摄法重点就是除了家庭之外等等的大小团体都可用。

 

佛教也重视现实的生活

 

佛陀并不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不顾人民社会与经济利益。我们从以上的戒及律听完后,我们就知道佛陀所说的教义不只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已,不管从何角度来看,都照顾著人民社会经济的利益,上至整个世界,下至小小的家庭,都完全考虑得很清楚,佛是很关心人类的快乐,不要认为学佛是悲观的。如果学佛是悲观,那学佛要做什么呢?这误解了,我们希望能够将佛教重回在人生的生活,不要将佛教走入迷信神格化,这样就不好。若是要神格化,我们可以信其他的宗教,我们不能说其他的宗教对与不对,好或坏,这是了义与不了义的问题,既然我们要做在家居士,既然我们要皈依三宝、亲近三宝,那么我们一定要学佛,这样才能专,不能说要来学佛,可是又不按照佛陀所讲的教义来走,这样就不像个学佛的人。佛陀关心人类的快乐,并不是提倡悲观,这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能误解,误解佛教是悲观的、消极的。

 

佛陀对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的了解,如果物质与社会环境不好,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若不好,而想要过得自由快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佛陀又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这样。意思就是并不是你物质的经济生活已经很舒适了,就能很快乐、很充实,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佛陀不是这样的讲法。若这样,不用称为佛教,也不用说是佛,因为不是只有追求物质而已,物质的充实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标,就是以物质充实作基础,物质充实后,又要达到更上一层,也就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心。从经济安住好后才有精神充实向上,并不是物质丰富就解决了,这只是更上一层的基础所必须的条件之一而已。经济的条件是身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资粮,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必须养这身命,若无法养身命,你如何来修行?肚子无法温饱,已经无法生活了,如何去修行?如何去利益社会呢?贫穷的国家往往为了经济利益战争,未来也好,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国家战争、人与人的冲突,都离不开经济,所以经济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资粮。

 

经济匮乏是一种烦恼

 

为了想要人类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经济条件是必要的基础,经济不好,社会就乱,心乱影响社会,整个团体就乱。因为佛教承认,不管在家或出家,想要修行成功,达到断除烦恼、涅槃,也可以说灭一切贪嗔痴等,最低限度物质环境是必须的,你若无物质环境来作基础,不要说在家居士,连修行人也都无法修行,所以佛陀准许佛教僧侣,亦即是僧伽之一员,虽不得拥有私产,但是准予持有公产,公有的财产,原因就是在此了。我们来看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有说过,修行首先要具缘,次要调和,告诉我们:衣食仍需具足。你若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那么开始要如何修行?很难修行,所以衣食必先要具足。佛陀并不是将人生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脱离,他并没有脱离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并不是这样,因为佛陀是人性化,所以必先生活要具足,即使他已经成佛了,还是必须要托钵生活,要穿、要住,并不是讲神格化脱离这生活,这不是佛陀所悟的教义,若是对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净化我们的人生没有直接的帮助,那么佛陀所悟的法就没有价值了。佛陀视一个整体,必须顾到整个社会、经济,甚至政治方面,所以说佛陀他所了解、关心的层面甚广,佛陀在经中有说过:‘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我们人若无经济,那么就会妄造抢、劫、偷,妄语、暴行、憎恨、残酷等等的手段,原因都是因为贫穷而来,你看那些没得吃就抢,没得吃就劫,为了什么?为了生活嘛!没有为了什么,为了生活,所以抢劫、偷、骗,要不然他就不能生活了。所以佛陀倡议消除罪恶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我们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后,大家得以安居,有得吃、穿、住,生活经济稳定,那么他就减少冒险。经济若无,那么他就会为了生活,做出很多的冒险,佛陀对这经济生活的状况,并不是叫我们遇到困难、遇到社会问题,都用暴力,用罚来压制这个暴行,佛陀他不是这样,佛陀说这不能解决,应该稳定经济,让他安居,吃穿住安住,用暴行来对待是不实际的,你以暴对待,他的暴力会愈强,一定的道理,只有慈爱才能化解。所以佛陀说用暴行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改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民提供所需,以前印度穷,所以佛陀说提供种子和必须用的农具,让他们能够努力经营能够生活;为生意人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的工资,收入能够养自己的生活,也等于说,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够赚到足够让他生存的机会。其实在我们现在就已经达到这种层次及境界了,可是为何还会如此呢?社会为何会乱呢?因为大家对于物质的追求没有节制,对内心的净化,没有下功夫,所以我们的心就不会平稳。佛陀说,人人若能够赚到他生存的机会、工资,那么他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他对生活就无所忧虑,罪行就慢慢地减少,就国泰民安了,这是自然的现象。若没得吃就抢就劫,如何国泰民安呢?佛陀了解这个缘故,就教导在家弟子,改善经济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个人与家庭及社会,表面看起来是分离、分隔,其实它是没有分隔的,都是息息相关的,都是相依相成的,所以佛教说这叫做缘起缘灭。但是佛陀并不是赞成我们囤积财富,财富囤积一大堆,贪求助物、执著财富无止尽,佛陀他没有这样说,我们以上有说过,说过四分法,虽然他准许你赚取足够的经济,囤积,就是存钱,没有错。但是他没教你要吝啬,钱赚一大堆,没有多大用处,这是与佛陀的基本教诫违背的,怎么说呢?佛陀教诫在家弟子,谋求生活的方式,必须正当的谋取,譬如:制造贩卖毒品、军火,可以说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这种无人道的社会生活计划,佛陀都严格的禁止,那都不能做。不要为了自己争取经济的丰富,做出不应该做的、无人道的事,佛陀都开示得很清楚,这都要禁止的,并不是为了生活,就忘了道德观念。修行就是一定要顾虑得很周全。

 

经济生活如何规划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陀的时候,请佛陀开示,说:‘佛陀啊!我只是一位普通在家的居士,在家的修行人,与太太儿女过著小小的家庭生活,可否请佛陀您教我们佛法,如何能使我们在今生后世都有享受快乐的机会?’这位叫长生的人,问佛陀问的很具体,相当具体,他希望佛陀教的就是能够让他们现在家中过的快乐,包括今世与后世都有过著快乐的机会,不能今世快乐而后世就变成痛苦。佛陀就马上开示说有四件事可使你现在活的快乐。

 

第一者,无论你们是做何种的职业,都必须要求精求效率。也就是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不论做任何职业,任何事情,一定要专注精神去经营。不能只要当老板,不去努力经营,做任何事绝对没有那种平白由天掉下来,虽然有相当好的因,也要有相当好的缘,简单说,也要有适当的助缘,才能够开花结果的。若是你没有适当的助缘,也不可能开花结果,所以这社会会成功,不是突来的,是靠你求精求效率,全心投入,并且要了解业务的过程,自己清清楚楚,了解一切运作。

 

第二,对于本身努力流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不能赚了之后,无法守护,这样赚再多也没有用,三代积蓄一代就花完,自己之前所赚的,后头就花光了,所以佛陀体会的很清楚,会赚钱,也必须要会守护,不可就将它浪费。时间、因缘,机会若失去,还要找回来,很难,有这个因缘把握好,守护好,运用好,细水长流,才有办法连续下去,若你赚进来,马上花掉,无法守护,有用吗?佛陀说我们的财产是五家共有,我们以上有说过,水灾、火灾、窃盗、不孝子孙及恶王,财产虽然很多,但是遇上这五项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会守护财物。

 

第三、必须要亲近忠实、博爱、宽大、有智、有德而能协助远离邪途、远离走入邪途,有正见的善知识。佛陀不是只叫我们会赚钱,除努力经营赚钱,有相当的收入能够守护好之外,对于我们所交的朋友、所亲近的人,一定要选,我们前面讲朋友时有讲过。他又告诉我们,一定要亲近忠实和博爱、宽大、有智、有德者,那么你亲近之后,就不会走到坏的,包括又能够协助你远离邪见,走入正道。

 

第四、用钱必须要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亦不可悭吝。收入与支出要有相当的比例,支出收入要做得很好,意思也就是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不应该花的去浪费。简单说:就是应当量入为出,收入有多少,才支出多少,也就是说,对于经济要相当有计划,一个人若有办法对经济计划,不管你收入多少,我们都没有困难,若没办法计划,虽然你收入很多,但是你也可能会没钱,不能说赚一百元却花二百元,你若赚一百元花二百元,这种是不行的,可能你永远都在跑三点半!

 

来世如何得到幸福快乐

 

佛陀开示长生居士四件现生得快乐的方法后,接著又开示四种可以引导在家众身后快乐的德行,也就是死后来世的快乐。

 

第一、‘信’:应当坚信道德精神与理智的各种价值。‘信’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要坚信道德,这种的价值很重要,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要配合,道德的观念要建立,包括理智的智慧,不能口说有道德观念,但是所走的却是不正见。

 

第二、他叫你要信‘戒’:应当克制自己,不可有心毁伤杀害生物,不能有偷盗诈欺,不可有邪淫,不可有妄语、欺骗,不可有饮酒过量乱性来产生造恶业。

 

第三、‘施’:应当奉行慈慧,对于财物无所贪著。佛陀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本身了解戒,戒就是五戒,那么你了解五戒行为,这个就是你在修,现在安乐,来世也是安乐。佛陀所说的施,是应当奉行慈悲,做得到,你去做,不能贪,布施的重点就是叫你舍贪,舍掉贪著。

 

第四、‘慧’:应当要了解苦、集、灭、道,彻底的灭除一切苦,证入涅槃的智慧。

 

居士家庭生活的乐趣

 

有一次,佛陀向一位最忠诚的在家弟子,就是兴建祗园精舍的大富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佛陀告诉孤独长者说:过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在家居士,他必须具足四种乐趣,也就是说有四种快乐的地方,什么四种快乐的地方呢?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绝对不是这样,这是误解,佛陀跟孤独长老说在家居士的修行,能够具足四种的乐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当方法获得足够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我们有钱,经济稳住,我们就有安全感,不会被钱所困扰,也不用怕孩子注册,不用怕房租,都不用怕,所以觉得经济是一个安全感。

 

第二、能以此财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及家人亲友身上以外,并且能够做种种的善行,服务、回馈社会,种种的善行,这都是一种快乐感。

 

第三、无负债之苦。当然有负债就有苦,无负债当然就无痛苦。

 

第四、可度清净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恶业的生活。因为自己本身经济丰富,你不用打妄语,不用身体做不正见的生活,简单说在八正道里的正命,因为你自已经济丰富,那么你就能够享受正命的生活。千万不要认为说,我经济丰富后,再去造身、口、意的生活,虽然四项当中,有三项是属于经济,但是最后佛陀还是慎重的提醒那位孤独长者说:物质与经济方面的兴趣,与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比,两项比起来,还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的。佛陀的意思就是虽然前头所说的三项都是物质,但是这种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比起来,物质的享受不及精神享受的十六分之一,也就是重视精神的享受。我们若无法从精神上得到享受,虽然拥有很多的财富,但不一定好命,真正的好命,就是内心无忧,内心知足轻安。

 

佛陀对在家弟子也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存钱的细节。佛陀关心在家居士的开示,都有列很清楚的次第,他对善生童子的开示中,就有一项用钱及存钱的方法。他向善生童子说,应当以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费用,有怎样收入,才能有怎样支出,佛陀都讲得很清楚。要怎么分作四分之一为日常生活的费用,怎样叫做四分法呢?将一半投资在事业上,四分之一存起来,预备以后需要时才能够用,也就是说以四分来说,我们的收入四分来说,他讲的很清楚。一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费用,二分投资在事业上,最后一分存起来,所以他的岁入岁出,佛陀的岁入岁出做得很适当,不是说赚一元花二元,不是这样。我们从以上所举的几点个案来看,就可看出佛陀他认为经济福利,对人生的乐趣是有其必要的,也就是说经济是人生生活必要的重点。

 

物质富裕但精神道德也不可贫乏

 

佛陀不承认只有物质的享受而已,没有精神道德的基础也不行,因而也跟在家居士开示说:虽然你的经济充实了,你不能认为经济充实,要吃要穿要住,要花都有了,这样就知足了,没有这样。他说:一定还要有精神和道德的基础,真真正正进步到此处,不能只有物质经济的基础,认为就知足,还要有精神和道德基础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佛陀所说,都没有离开身和心,他对身和心都兼顾得很好。绝对没有只顾物质,也没有只顾精神,他将物质和精神调配得很好,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所说的教法,没有偏离任何一项。佛陀虽然鼓励物质方面的进步,但其重心则放在精神和道德的开展,我们要了解这一项。

 

佛陀对于政道论开示得很清楚,就是说佛陀对于政治论也有讲得很清楚,我们简单提出几个来作比喻。佛陀他是提倡和平,包括他宣扬非暴力。你看,佛陀当时在印度,都没有拿过一支枪、一只刀,也都没流一滴血,就将印度的种族,不平等的四种族改革成为平等。所以可以说是一位不流血的革命家,他的革命是用非暴力的,是用他的慈悲喜舍,用他的真理来革命,使印度四种族能够获得平等,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革命。佛陀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杀生,他都不赞成,这是人人都可了解的,大家都知道的,从历史上看来,佛教从来没有所谓的‘正义之战’这东西,佛教也没有‘正义之战’这种的名词。这种正义之战是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相,加上了宣传,变成了一种憎恨、暴虐、虐待、残酷与大规模屠杀借口,那么请问谁来决定正义呢?强者胜者就是正义吗?弱小失败者就是不正义吗?是不是这样,所以政治若是用这种观念来看,战争永远是无正义的,佛陀从来就不接受这种论点的,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宗教正义之战,没有这个,因为这种是残暴的。

 

佛陀调停国际纷争 关心国际和平

 

佛陀并不只教导和平非暴力,他更曾经亲自赴战场劝阻战争的发生,甚至有各种的事件,经过佛陀的调停开示,而阻止了战争,比如说,琉璃王发动战争,要来杀死释迦族时,佛陀就加以阻止,包括从历史上很多战争的个案,由于佛陀他的慈爱、慈悲而停止战争。佛陀不是这样而已,他又藉此机会、因缘,从道德的力量给与政治问题的指导,譬如说:摩诃陀与拘萨罗之战,摩诃陀王阿阇世战败被掳,摩诃陀的国王阿阇世被拘萨罗王捉去后,拘萨罗王就请佛陀作为裁判者,到底要怎样裁判?佛陀身为裁判后,叫拘萨罗王将他释放。又如拘萨罗王昆留陀,想要征服佛陀故乡迦昆罗城的事,佛陀亲自带比丘静坐在路旁,阻拦远征军的去路,所以过去佛陀抗争是理性的,绝对不会危害别人的安全及用暴力,没有,他只带比丘至琉璃王带兵马征伐迦昆罗城的路上,坐在那里。有一次释迦族与拘梨耶因为争卢泗尼河水,为了这水的问题,已经准备用武力战争的时候,佛陀知道又出面去阻止,去讲和。又有一次,也是由于佛陀的一句话,而阻止了阿阇世王攻打跋耆国。你想想看,佛陀他当时常常调和所谓的国际纠纷,更加跋耆种,当其建设共和国时,佛陀为他开示国家健全条件:第一、常时集会。一个国家要健全要时常集会,像我们说要时常开会,商议正事,大家研究正事;第二、以和合之精神相集合,以和合心议国事。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要具足这种的条件;第三、保守传统的国法,不乱立新规。即不能随便改法律;第四、尊重国中老宿。尊敬国中年纪较大者,听受其意见,因为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他走过的较多,走过的多,所以经验就较丰富,不能看不起他;第五、良家妇女当守贞操;第六、尊重其国内外之宗教。从有历史至今,宗教都是被尊重的,除非是不正当的宗教,专门骗人、拐人、危害社会;第七、如法尊敬阿罗汉而保护之。就是宗教的沙门,修行的沙门,应该来尊敬和护持的。以上所说的,都是道德的条件,尊重一国之历史习惯,人民互相和睦,尊重道德、尊敬宗教,这都是一种道德,如此才能和平安乐。佛陀当时向跋耆种开示这七条,后来这共和国一直强盛起来。所以佛陀说,若一个国家要强壮,必须要有强国之根,根本的基础,就是说你这共和国若要强大,必须要具备这七个条件,来作基础。跋耆共和国因为能遵守佛陀讲的七种条件,虽然摩诃陀势力很强大,也不能轻易消灭它。你看看,佛陀当时对国家及社会的关怀,相当、相当的积极。佛陀的时代和今天的国际社会一样,也有不以正义治国的国家元首,人民受到压榨、掠夺、虐待、迫害,及酷刑等等。现在世界上很多,都还有这种现象,佛陀对这种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悯。佛陀认为一个政府的首脑人物及行政官吏们,如果腐败不公,则整个国家也会随之腐化而堕落,这是佛陀当时在印度就开示得很清楚。当然社会若腐化堕落,人民自由就失去保障,快乐当然也就没有了。一个快乐和平的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公正的政府,那么公正廉明的政府到底要如何实现呢?

 

国王的十种职责和十种美德

 

在佛本生经里的十王法里讲国王的十种职责,经中说:佛曾经作过解释。

 

第一、国王必须要豪爽、慷慨、慈悲喜舍。执政的人不可贪著财物,而应当为人民的福利而施舍。所以佛陀他起先说作为一个国王,必先第一个条件就要具足如此。

 

第二、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绝对不可杀生、偷盗、诈欺、剥夺他人的自由、邪淫、妄语及饮酒乱性等等,也就是说最低的限度必须能严守居士的五戒条法,若无法严守居士五戒条者,这个国王就会堕落。

 

第三、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包括准备放弃一切个人的安乐、名声、乃至生命。

 

第四、诚实正直。在执行职务的时候,必须不畏强梁、不徇私情,他的正心诚意,对人民无罔无欺。

 

第五、仁慈温厚,性情和柔。

 

第六、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能耽奢华,克正端严。

 

第七、无嗔无恚,亦无怨毒,不念旧恶。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伤害他人,并应尽力提倡和平,包括阻止战争以及一切运用暴力伤害生命之措施。

 

第九、能忍耐、宽容、自制、谅解。必须要能够忍受困苦艰难,包括别人如何刺激我们,我们都要有忍辱,而不生嗔恨心。

 

第十、不为反逆阻止之事。也就是说,这件事不应该这样做,身为国王的就应该不能这样做,而有利益百姓的事,国王都应该去做,也就是说不做违反人民意愿之事,更不阻止任何有利人民的措施,简单说就是应与人民和谐相处。

 

佛陀所讲的这十种是做国王必须要具足的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社会就会强盛,一个当政之人,如果有具备以上所说的十种职责,这个国家一定是快乐、和平、自由的。印度过去的时代中,就有阿育王完全按照十王法戒条为其立国之本。佛陀他的开示,一国的国王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身为国王的道德生活,国王是一国政治的中心,他生活之善恶,直接影响国家之治乱。汉译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中有讲,曾有记载做国王之十德:

 

一、清廉宽容。

 

二、能受群臣之正言纠正过失。

 

三、好施与、与民同乐。

 

四、租税必依法征收。

 

五、整肃闺门。(不纵容自己的人犯恶之意。)

 

六、不因酒乱性。(因为喝酒会乱性。)

 

七、勤勉,不嘻笑,包括掉举戏乐,护持严禁。

 

八、审判必依法律,无私曲于其间。

 

九、与群臣和睦,不与彼此竞争。

 

十、常注意于身体之健康。

 

今天的世界经常处于恐怖、猜疑、紧张、斗争,人人生活不安。若要和平、安乐,除了佛陀所指示之外,没有什么办法比这个还好,所以佛陀的理想就是非暴,除了非暴之外,一定要和平、慈悲、友爱、谅解、容忍、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强、求真理、求智慧,以慈、悲、喜、舍来待人。

 

人人征服贪嗔痴 社会才能祥和

 

佛陀开示:应以慈悲战胜嫉妒,以善胜恶。若不用慈悲来战胜嫉妒,我们将永远都在嫉妒。以善来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佛陀对自己的行持及教导弟子,都是一样,向自己的贪嗔痴征服,并不是向外去征服他人。要社会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贪嗔痴,并不是向外用贪嗔痴来征服任何人,征服任何国家,征服任何世界。只要人类一天想要征服别人,人间就一天不会安宁,不会和平,没有快乐。所以佛陀说:‘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千万不能用战争来争取别人的意愿,唯一能带来和平与快乐的是征服自己而非征服他人。依佛陀所说,健全的国家,是以道德及宗教为基础,上下和睦,尊重法律,如此国家就强盛,人民安乐自由,生活在快乐、和谐、平安的社会。我们从以上所举述中就能够了解佛陀他对在家居士、对社会的关怀,等等的慈爱、等等的开示、等等的教化。因为佛陀离开我们现在二千多年了,难免会慢慢、慢慢使佛法远离这社会人间,希望佛法能够再回归佛陀所理想的本怀,重回到人间,这样人人对佛法正确的认识,包括佛法对我们的益处,事实是真的不可否认的。因为过去有关于佛陀本身的故事谈论大多,导致蒙上了些许的神格色彩,慢慢偏离了佛陀所讲的正见,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成了多数人对佛法知见的混淆,而不得法味真义。我们若能以佛陀的正见来研究、发展,上至下。大家都能依佛陀的教义来行持,那么社会人间净土就不远了,若是无法依佛陀所讲的教义,以非暴、慈悲喜舍,那么世界要和平就很难。‘戒’我们已经讲完。‘律’也讲到此处,我们作一段的结束,若是说未尽意,还请各位多多研究,若是说得不如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各位诸山长老,多多向我建议指正,时间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有机会再见!

 

大愿语录:

 

执著片福不舍离

因缘会合果报生

一毫之善皆回向

优游自在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