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徐恒志居士著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

二、研究经论的步骤

三、研究经论的要求和方法

四、学习教理的一些体会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

 

(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

 

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因果道理,佛法都有详尽而精辟的发挥,而且所说的理,都圆满融通,能具体反映客观存在的真理。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弟子,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我们能有机会通过佛教教理的学习,来认识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包括一般人们所无法知道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以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道理,特别是认识每一众生本具的真如实相境界。这一伟大、圆满的客观真理,除佛以外,没有人能说得出来或说得这样的具体。因此,做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青年佛子,应该认真地、逐步地来提高教理水平,巩固自己的信仰,扩大自己的眼界,通达真俗二谛,做到深造自得,并使释迦牟尼佛所遗留的这一份伟大的文化遗产,随分随力的予以接受和发扬光大,普使无量众生开正知见,得甘露味。这确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奋斗方向!

 

(二)教理是实践的指南

 

其次,我们知道佛教教理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又能指导实践的。为了使我们实践不至于盲目,研究教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理论和实践正像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譬如凡夫,外道得世间禅定时(四禅八定),往往误认为涅槃。如果他们能研究教理,便知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虽已没有粗烦恼,但还有十种细烦恼(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仍是四阴和合,不免生死流转。又如研究教理,知道‘三不退’中必须断见惑,方得位不退(藏教初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位),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深信切愿念佛,虽未断见思烦恼,却能仗信愿力量,生极乐的同居土,而得位不退。这样便知念佛法门的奇特,就会一心念佛了。所以明白教理,便能有助于我们勇猛精进地修习,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三)提高教理水准是开展弘法工作的必要保证

 

学佛的人必须提高佛教修养,这是自利。开展弘法工作,这是利人。自利利人,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只有提高修养,才能开展弘法工作;只有开展弘法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修养,二者是分不开的。而稳步地提高教理水准,更是提高佛教修养、开展弘法工作的必要保证。作为一个佛教青年,更应该抓紧时间,不骄傲、不自卑、不得少为足、不知难而退,逐步充实和提高自己,成为释迦牟尼佛伟大真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一切苦恼众生的迷途良导和施无畏者。

 

二、研究经论的步骤

 

由于各人文化程度、环境、兴趣和薰习的千差万别,在研读经论时,实际上也很难有一个呆板的步骤。这里只能提供一些原则性的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先读入门书籍

 

因为一般入门书,大抵是近人著作,他们在学习有得后,根据佛教教理,结合个人体验,来加以发挥阐扬,不但文字浅显,义理易懂,而且都是佛法的主要内容,阅读后可以对佛教的基础理论、实践方法以及历史、宗派等,有一初步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研读主要经论打下基础。例如:佛教概观、觉海慈航、佛教教理基本知识、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佛法在原子时代等等。另外,佛法导论、人生指津、劝发菩提心文等都是值得一读的。

 

(二)研究主要经论

 

在对上述各书内容有了认识之后,我们不能得少为足,应该有计划的进一步来探讨经论原文,逐步了解一般入门书籍所说各种论点的出处,以及佛经的本来面目。但经论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一一读遍,因此可研究一些主要经论,如经典方面的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地藏经、优婆塞戒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论著方面,例如: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广五蕴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大乘起信论、顿悟入道要门论、弥陀要解、净土生无生论等。以上经论的研究,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只能有重点的,一部一部的研究,其中华严等较长的经典,若不能作具体研究,最好能读诵几遍,明白其大概轮廓。此外,如条件许可,可研读一下四阿含经,这是佛所说的最基本的原始典籍,内容包罗宏富,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基础。

 

(三)逐步做到一门深入

 

当我们对主要经论有了一般的认识,明白主要经论的涵义以后,这时我们最好能深入研究一门为主,而以其他为辅。因为各宗历来祖师大德,都有极丰富的发挥,要一一精通普读,势不可能,因此只能专研一门,得一完整的体系。教理方面最有系统、有条理的计有天台、法相(慈恩)、贤首三家,称为教下三家。台宗如法华玄义等三大部,以及释签、教观纲宗等。法相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贤首如华严疏钞、十地经论等。

 

以上所说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正像小学读书,先打基础;第二步正像入中学,学习数、理、化等课程,普遍获得一般应有知识;第三步则像入大学,或电机、或化学,专攻一门了。假如客观条件许可,能阅一下大藏经,当然是更好的事;不过照一般情况来说,这一因缘是比较困难的。

 

三、研究经论的要求和方法

 

对浩如烟海、广博精深的佛教理论,在研究的时候,如果不掌握几个原则,很可能学了一个时期,没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如先研究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等,这些经文浅显易懂,并不晦涩,而且篇幅不多,不至于因卷帙过多或不易领会而中途倒兴,而且这些经文,文字虽简短,义理却很丰富。此后可研究金刚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文字较长,义理较深的一类经论。这样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的研究,不致知难而退或望文生畏,对研究教理的习惯和兴趣,也可慢慢养成了。

 

(二)要结合修持,联系实际

 

教理学习,必须结合修持来进行,因学佛重在实证,理论是实证后所流露,因此理解教理的能力,是和各人的人事阅历和修持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若光是作学术性的研究,有解而无行,这种理解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会正确的。譬如经论处处所说的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名相,我们即使研究得烂熟,自问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去,但终觉得依稀仿佛,只是口头玄妙,隔靴搔痒。但若能直下明悟到这一无念而又灵明的本体,便觉得经论所说特别亲切有味,所以古来大德,一旦明白己躬下大事,便能对经论融会贯通,所谓三藏十二部是我自心注脚。而且研究经论若不结合实际,难免执指为月,被文字所转而不能自拔。坛经中说僧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不能明心,被经所转,六祖教他口诵心行即能转经,可见实修的重要了。

 

其次所谓联系实际,就是要将教理研究所得,在现实生活中配合观察,例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便观察到的确世界有沧海桑田,人事有悲欢离合,思想有生住异灭,客观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在运动变化、刹那生灭之中,从而也推想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可能性,虽然没有‘现量’证到,但可以‘比量’而知了。其他对因果、事理、善恶、苦乐等等,都可联系实际来观察,便更能感到教理的正确和圆满。

 

(三)要依靠师友,广学多闻

 

这也正是研究教理的群众观点。由于佛教教理是智慧的结晶,是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加上文字的简赅精要,在自学中不免有提不起兴趣或无法理解、觉得苦闷的情况,这样必须依靠师友来切磋解决,互相交流、学习,或请大德善知识指示。况且佛法如大海,哪个能尽其底源?所以只有亲近师友,才能不断提高。至于依靠集体,也很重要,单干独行,往往世间事情都搞不好,何况学佛大事,如果集合大家智慧,互相观摩增上,便易于得益了。

 

在掌握了上述原则以后,我们也应知道学习的具体方法:

 

1.多钻研,多薰习

 

那就是有机会时要多多闻法薰习。佛法说闻、思、修三慧,闻法是很重要的,能将他人钻研所得,转而为我所有,费力少而获益多,岂不是很好吗?至于不懂的名相等,则宜耐心思考,或查阅辞典,或请问师长,务求了解,不宜含糊笼统。

 

2.做摘记,绘图表

 

凡是考查过、学习过和听到过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忘记,若一查再查,势必浪费时间精力,因此最好备一手册,将常见的名相等,根据自己需要,做好精要的摘记,不必过细,只要便于检查翻阅就是了。此外绘成表解,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了解和记忆,例如:将五蕴与百法的关系、三界六道的系统、四谛十二因缘的开合、五阴与八识的关系等绘成图表,可以一目了然,温故知新。例如:(见附表一、二)

 

附表一:

 

 

附表二:

 

 

3.弄通关键名相

 

名相不了解,是阅读佛书的最大苦恼,往往越看越糊涂,不得要领。有些名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例如‘心’字,有时指妄心,有时指真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这是指妄心;‘心如虚空不动转’则是指真心。又如‘法’字,含义很广,凡一切事事物物都可用‘法’字代表,如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等;有时也指真如、法性,如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时又指法门、方法,如金刚经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些名词虽不同,而所指的却相同,最突出的如真如、实相、涅槃、法住、法身、金刚般若、一真法界、第一义谛等等,无非都是觉性的异名。此外如‘大方广’、‘常寂光’、‘法报化’、‘真俗中’等等,无非是自性体、相、用的不同说法。还有些名辞,内容相仿,但开合不同,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指思想现象和物质现象;三界、六道、九地、二十五有,都是指不同的生命现象。我们在研究佛经时,这些特点都有了解的必要。

 

4.领会主要精神

 

经论中有的侧重说空,如般若经、中论、大智度论;有的侧重说有,如楞伽经、解深密经、辨中边论等。小乘中的‘俱舍’是有宗,‘成实’是空宗。有的多说理性,例如圆觉、金刚、坛经;有的多说事相,如地藏、弥陀等经。但不管它说空说有,说事说理,佛法都是整体的,所谓‘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我们在研究时先了解其旨趣大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5.练习写作试讲

 

有机会时,能练习写作试讲,便能使研究所得,更深入、细致和巩固,渐渐可以融会贯通。况且要弘扬佛法,自不能不借用言语文字,来作为自利利人的工具。

 

四、学习教理的一些体会

 

(一)要勿急躁,勿躐等

 

教理知识的获得,一定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下子懂得很多,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必须耐心,勿急躁、勿躐等、勿灰心、勿等待,只要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一步步地去做,好好地安排和利用时间,自可逐步由不懂到懂。

 

(二)要万缘放下,制心一处

 

只有心定不乱与空慧相应,才能更好体会经论妙义,增加理解能力,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生恭敬心,作难遭想

 

因为佛经与世间书籍不同,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真能以这样态度来研习,一定能业消智朗。这也是在接触经论时,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