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人生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北

 

自序

壹、生之奥秘

贰、爱的茁壮

参、人生之路

肆、生命之光

伍、‘爱’是智慧能力的无尽源泉

陆、人格的陶治

柒、从‘爱’的扩大到天人合一

捌、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自序

 

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象征著光明和温暖,‘恨’便是黑暗和冷酷。所以离开‘恨’,人类就不会有毁灭的危机;离开‘爱’,也找不出人类进化的原因。只有充满了‘爱’的人生,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颓废、堕落,道德沦亡而趋向于毁灭的社会;证之古今中外史实,也只有炽燃爱心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够表现出洋溢的热情,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也才能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

 

不是黑暗能够压制光明,是乌云遮蔽了太阳以后,黑暗才会露面;不是‘恨’的污点能够掩盖得住博大的‘爱’,而是因为人们松弛了爱心,才会由情感的冷漠,形成了意志的消沉,才使得自己生命的光辉与热力不能显现。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与宗教是结合成一体的,没有宗教的情操、没有宗教的感情,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发生与成长,当宗教文化衰微的时候,也是人类道德消失的时候。当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种反伦理、反人文、反价值;恶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坏的扬弃好的;反进化、反淘汰的逆流就会出现。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就没有一个统一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团结的社会,就没有和谐、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今,时代的进步,人类正面临著人性与兽性的战斗。当此时也,徘徊无异毁灭!犹豫等于死亡!悲愤、浩叹没有用;此刻迫切需要的是坚持爱心及自救救人;一方面要战胜自我,一方面要向魔鬼行道者展开鞑伐,因为只有消灭了兽性的疯狂,才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且也只有勇敢地与魔鬼搏斗的人,才是上天的好儿女!

 

是一种不能自抑的情感,迫使我写下了这篇‘爱的人生’。没有成熟的果子,虽然不会香甜,但那雄伟的金字塔,是靠著千万人的血汗,才能够建造成功的。因此我以自己的虔诚,来叩响人们共同的心声,也只希望把这良知的一滴,能够汇进‘爱’的洪流里去。这就是我写作的观点和动机。

 

爱的人生

 

壹、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

 

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

 

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的‘奥秘’是甚么呢?用科学或神学的千言万语去描述,很麻烦,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字一一‘爱’。

 

‘爱’便是‘生’的奥秘。

 

从生命的出生,到生活、生存的维持、延续无不以‘爱’为起点,为肇始,如果没有了‘爱’,根本就不会有生命,连生命都没有,这世界和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可以说:

 

‘爱’是一切的根;

‘爱’是宇宙万有之源;

‘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创造的‘能’;

‘爱’是森罗万象孕、化、生成之‘母’……。

 

在这时间无限、空间无际的大宇宙里,因‘爱’而有芸芸众生;因‘爱’而美化了人生、美化了世界、美化了宇宙。而人的品质的提升,性灵的超越,都必须以‘爱’为基点,因为把小爱扩展而为大爱时,一个平凡的人,便会成为贤人、圣人;孔子、孟子、佛陀、基督……皆是把‘爱’提升、扩大为‘仁’(仁者爱人)而能行仁的人。昔贤形容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若无佛,众生永沉沦!可见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爱’,必须从其爱自己、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家庭,扩展延伸而为爱邻里、爱乡亲、爱同胞、爱众生、……把爱心变得无限大时,就会到达生命的圆满满一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爱’可以充实人生,提升性灵、美化世界和宇宙;离开了‘爱’,就不会有科学的‘真’、哲学的‘善’和艺术的‘美’。在这‘爱的世界’‘爱的宇宙’‘爱的人生’中,只有‘爱’最真实、最普遍、最永恒,放眼看那无际的星海,深邃、和谐;向阳、迎露的草木;舐犊、反哺的深情;鸟语、花香的春意……到处都展示著「爱’的生机,显示出了生命的奥秘,充满著和谐、活泼的生机。

 

这种自然的真,无私无我的行仁,任何人只要志在圣贤,都可以成为圣贤的。只要革除小我的私心,舍去多余的妄想,与先圣、先贤有何差异?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亦是普遍的。生命是宇宙的主宰,宇宙是生命活动的领域;而生命之体,是‘心’与‘物’的融合,融合了的生命,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实体。事实上,也只有心与物融合为一的生命实体,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有向前、向上无限的发展和创造,如果离开了‘爱’的初因,生命在那里?没有了生命,什么叫心?什么是物质?

 

而今的科学,早已证知到金刚经说的‘相即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物质分析到最后,只有创造的‘能’,并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这说明了心物一元的生命,是不可思议的,任何偏向唯心,或唯物的思想和论调,都导离了‘爱’的航向,而陷人心于偏执、荒谬、沉淤甚至毁灭!

 

所以,只有‘爱’才最完美、最真实;有了‘爱’才会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如果没有‘爱’,便不会有‘生’,唯有‘爱’及‘生’,才能够显现入眼尽是爱的天地、爱的美好、爱的人生。

 

因此‘爱’是生命的初因、势能、肇始和绵延不断的奥秘。

 

贰、爱的茁壮

 

一、人类藉爱心赢得了物种进化时期的胜利

 

地质学家说:地球是由气体、液体凝聚成为固体。

 

生物学家说:人类的袓先是猿猴。

 

人类从有历史记载,才不过是近几千年的事。人类从猿猴进化成为人,是经过物种进化严酷而苛刻的淘汰的。

 

上古有难以算计的巨大生物,凶猛、残暴,因为缺乏爱的秉赋,而灭绝于地球,唯独人这种动物,由于爱的秉赋得天独厚,从互爱、互助、合群、团结之中成为‘万物之灵’,而今虽已成为世界的主人,但却不一定能主宰宇宙,因为人类的发展,仍在‘幼年’时期,至于如何努力进展至更灿烂、更光辉的境域,人类舍‘爱’的天性、爱心的扩大及升华爱心之外别无他途。

 

二、爱的茁长显示了人性的提升与人类的进化

 

人类借著得天独厚的‘爱’的秉赋而成为‘万物之灵’,很显然地人类进化的动力就是‘爱’,人类的聪明、智慧、意识潜能随著爱心的茁长而增上,人类的演变与进步,就是爱的发挥及创造。因此,人类以‘爱’为基点、为肇始的发展,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进化,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母爱的天性是人类生机延续的根本

 

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虽然与人猿已有所不同,但在生存的本能上,也只限于觅食、自卫及求偶,尽管这种本能的表现方式远较其他的动物为高,但究竟还未显现出人的特性,唯一显著而且非常强烈的是‘母爱’的天性,如果没有这‘母爱’的天性,人类的延续早就成了不可能。

 

由于‘母爱’的天性,定型了小群体的生活方式,既然有小群体的方式,生活用具从石器、木器,开始营巢、衣皮、‘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显然这时的人类因‘母爱’的天性,其生活与生存种种,已与猿类的动物大不相同了。

 

(二)、骨肉之‘爱’造成了家庭

 

人类由‘母爱’的发挥及发展,有了群体的凝聚力,从不蔽风雨、难防袭击的‘巢栖’进入到较为安适的‘穴居’,由‘茹毛饮血’进步到‘钻木取火’的熟食,用火来防御野兽和改进饮食,健康及安全也有了进步。由于骨肉的爱形成了家庭组织,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从此有了初步伦理的自觉。宗教的萌芽,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因而有了祭祀。杂居‘族内辈婚’的大家庭雏型,便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三)、血统之‘爱’出现了氏族

 

随著「爱’的扩展,血族不断的绵延,形成了血统的氏族,孕育出了‘图腾’的社会。氏族的扩大与分枝,人的智慧和能力也与日俱增,由‘族内辈婚’发展为‘族外辈婚’。祭祀有了简单的音乐。记事有了文字的出现。

 

随著「爱’心的滋长,大大改进及充实了生活的方式及内容。

 

人类经过婚姻戚谊的血统交融,由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需要,‘图腾’的社会便成功的扩大成为‘图腾联合’的社会;才能、智慧高的人,领导大家互助合作,使人类从‘鱼猎’进步到‘游牧’;由‘族外辈婚’进步为‘族外偶婚’,人,开始了夫妇的人伦关系。母系中心的社会,也转变为以父为中心。随著族群的义务自觉,也开始形成了君(族长或领导者)、臣(子民、属下)、父子、兄弟、朋友的伦理关系。

 

人类由于天性挚情的‘爱’,不禁已把热情散发为歌、舞,而且在居室、衣服、医药、文字……等的创制上,也开始放出灿烂的光彩。

 

(四)、爱的茁长以大同社会为目的

 

人类‘爱’的茁长,是以到达‘大同社会’的目标为取向。

 

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世界、世界大同,的确是人们心灵净化、升华到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活及生存的环境,这不只是理想,更不是做不到、达不到的‘乌托邦’。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绥远河套地方,就曾经出现过非常接近大同的社会。

 

绥远河套,有江南风光之美称,是黄河流域最富庶的地方,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即是指此。

 

有位叫尹河之的老先生,他曾经在那里做过一任县长,有缘而且有幸的曾听他老‘话说当年’:

 

‘河套真是个好地方,家家富有,而且好客,外乡客来,不论住那一家,主人都非常欢迎,住多久都没有关系。如果要走,主人会送你许多礼物。像这样的地方,合乎‘地方自治’的标准了,于是县以下的乡镇长,乡镇以下的村里长,开始办理选举了。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乡的乡长选举经过(尹老人说):

 

首先是公布告知:请大家报名,参加竞选!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愿出来竞选的。不得已,集合乡民用举手表决—推选出两位德高望重的做候选人。

 

候选人按规定得先发表参选的政见,以及如何击败对方,请大家投票支持……等等。但,不是像我们所见所闻的国内、国外的这种选情。

 

甲候选人上台发表意见时,他说:乙某人的学问好,德望高,曾做过许多好事:第一件好事……

 

把对方的善、美事迹述说完了,最后一句:拜托乡亲们都把票投给乙!

 

轮到乙候选人上台说话了,他说甲候选人如何的好,把对方的好处说完之后,最后他说:请乡亲们把选票都投给甲!

 

‘选贤与能’嘛!岂是今日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所能比拟?‘富’而不好‘礼’(理),现今人心的污染,需要大大的洗涤、净化与提升!‘心净土净’,理想决定目标,认识指导行为,只要把‘爱’心提升再提升,扩大再扩大,三世诸佛都能做到的事,同样有佛性的人,谁说不能?

 

参、人生之路

 

(一)、爱心的强弱决定人格的高低

 

‘大学’开头一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觉知、明了的意思。‘明德’是每个人的‘本觉(本具)之性’,如‘中庸’开头一句‘天命之谓性’,‘天’即自然、天然,意即:我人的本心、本性是原本的,是不假外求的,也非修然后才有的,他是天地未生以前就有的。威音王佛(佛经记载最早、最初的一尊佛)尚未出生,‘明德’之‘性’原本的自我,就早已存在,无始、无终,称之谓光明和永恒。

 

谈‘爱心’,为什么一开始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有、本具之‘性’,就是‘爱’的别名,它至大、至刚,也至精、至柔,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时不在,须臾不离;离不开,也甩不掉的,因为它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体,再夸大点的讲(但也是实在话):天地由它而生、宇宙因它而有,古圣先贤诸佛、上帝……皆从它那里生出来,为‘万有之母’,是‘天地之根’。

 

这么讲,叫我们一向以‘表层意识’为主,以四大色身血肉之躯为自我的人很难接受,总认为自己很渺小;渺沧海之一粟而妄自菲薄,不敢有大胆的作为,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一股正气,视死‘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庄子则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有历史记载的这些人,可以看出,绝不是‘迷头认影’认同虚幻的人,他们向自己原本‘明德’、本具天然之性发掘、探索、开采、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们的成就是巍然超群的,他们的智慧之光,是超越了时间、空间而永恒的存在著。

 

‘爱’心的强弱,如何决定人格的高低?从心(爱)之源头著眼,便是个分界线;凡是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定是大心、大量且具有大‘爱’的人。善用其心能够超佛越袓的人,他的作为必定与日月同光,永恒不朽,因为他与存在的一切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是无与伦比的。

 

人世间的这个‘天地’叫‘瞻部洲’,是个圣凡同居的场所。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区别,概以其心量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大心者,眼光大、心胸大、度量大、抱负大、决心大、勇气大、爱心大、耐心大……因而成就了大人之‘大’,他们把人生充满了‘光彩与美丽’,洋溢著蓬勃焕发的朝气。他们把‘爱’心扩大到极点,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光’,而成为充满‘爱’的光辉人生。

 

相反的,可就等而下之了;‘小人’之所以会形成其‘小’,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也只因为他们的天性被私欲所蔽,灵明之‘光’被遮,无量无限的‘爱’心被埋没,他们的所做所为、一举一动,完全不能超越自私的‘小’:眼光小(目光如豆)、心胸小(容纳不下比他强的人)、度量小(动不动的就发火、生气)、抱负小(成不了大事)、满脑子的自私、自利,不仅他把自己搞得满身污秽、黯然无光,而且使接近他的人,都会感到一阵寒气,浑身不自在,赶快‘敬而远之’!

 

孟子说:‘人之与禽兽相去几希?’如果不净化自己,不升华自己的心,不把自己的‘爱’心扩大……那的确与禽兽的差别已无‘几希’。试想:不论圣凡、贤愚,都具有相同的本心,善用则上上升进,不善用则辗转下堕,生为‘万物之灵’的人,总该具有知所取、舍的能力吧!

 

(二)、爱的秉赋决定了人的品质

 

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说明人的品质多少是带有先天性的,也即是与生俱来的。

 

过去有部电影名字叫‘纯纯的爱’,我们不必去想那个故事,只这‘纯纯的爱’四个字,就非常耐人寻味。

 

‘纯一无杂’,不管是任何事、物若是‘纯一无杂’,一定有其精美独到之处,若是‘白璧微瑕’,再好的东西,有了瑕疵,总会叫人感到遗憾。

 

爱的秉赋,是有高低、深浅、千差万别的层次的。最高级的‘爱’,可以说那是一种‘纯爱’,又叫‘无偿之爱’;像太阳的光热,是地表上一切万生万物赖以生长、活命的本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岂只沦入黑暗长夜,所有的生命也势必寿终正寝,沦入死寂!所幸,太阳的光热,是无私的,无我的,不求报偿的,其‘爱’是纯一无杂的。

 

除了太阳以外,地球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纯纯的爱’。

 

释迦牟尼佛,他原本可以继位做国王,但他舍王位、舍享受、舍生命,最后把心也舍给了众生,他的‘爱’,视众生若子,‘虽复教诏而不信受!’这叫他老人家原本可以入涅槃,但却不住涅槃,不厌生死,为了度生而行其慈悲大爱。

 

世人为人‘父母’,尤其是身为‘母亲’的人,对其子女的爱,也可以说是‘纯纯的爱’,是不求报偿的‘无偿之爱’。佛经中有一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可以读读。在父母的眼睛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百岁老人常忧八十岁的儿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牵挂、爱心,真是恨不能把子女一个个都系缚到自己的裤腰带上。有父母的人可以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如果自己已是做了父母的人,那你更可验证你对子女的‘爱’,的确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不求报偿的。世人有句俚语:‘癞痢头儿子是自己的好’,在父母心眼中,再丑的儿女也是好的。以前的农村也有一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都可以说是纯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成分。

 

不只是人,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大都有其纯纯的‘母爱’,有些禽鸟走兽,平时非常胆小害怕,但当它有了子女之后,它竟敢向体积大、力气大过它数倍的对手迎战,这若是没有强烈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爱的秉赋,是有些先天性的,或说是与生俱来的,试看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智慧发明,在他看来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在别人穷毕生之精力也学不会,这就像一位已经累积了上千亿的富翁,而一个做小买卖的只赚取一些蝇头小利,要想赶上千亿富翁那么多,不是说不可能,换个方式,出现奇迹,也许做得到,但在一般人来说,就必须按步就班,不可冒进,不能躐等,日积月累,功到渠成。比如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无量数,是超天文数字,试想;成佛要那么长的时间,简直是遥遥无期、茫茫无望嘛!但若有人邂逅到明师,得到了方法,别人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他‘一超直入如来地’,一生就‘大事了毕’的人,有是有,但极为稀有,况‘顿悟’绝非‘顿修’,谁知他过去生生世世已经累积了多少的功力和功德?今人有句话:‘没有白吃的午餐。’成功一定得靠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用这么多文字,说明一个人的秉赋,说他是‘天生’,但应该知道,他不是守株待兔或凭空而得来的,他是不断地在修、在累积功德,在去恶扬善……所以,每个人从出生就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过去世就像马拉松赛跑似的,起跑点虽然相同,但时间越拉长,每个人的间距也越来越加大……。凡是生来就秉赋敦厚的人,他的天性纯、本质好,‘情’多‘欲’少,从他天性中流露出来的‘爱’心,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好像有用不尽的活力,以他本有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外缘配合,很容易使他有所成就。但那可不是绝对的,有些人虽然秉赋很厚,如果他不能够在求精、求一上去下功夫,去陶融净化,而让外缘的物欲逐渐渗杂进来,他的天性,他的灵明之心仍是会被物欲蔽塞的;反之,秉赋薄的人,如果肯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肯‘去人欲、存天理’,他的灵明之心,会‘脱颖而出’,会发出‘爱’的光辉。

 

宇宙与人生同一真理,天理即是天性,天性即是人性,人性纯净之后便是天理。心物合一、理性一如,万物一体,宇宙与人生同源于‘爱’的生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上进,绝不旁骛、堕落,到达天性纯一的时候,变化气质是绝对可能,成佛作祖绝对可望。

 

‘爱’是天性,是生命自然的本质,只要顺其自然的发挥,便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能够天人合一,便是生命的圆满。

 

(三)、人生的光明大道

 

人,从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无论每个人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是从他起心动念发出行为以后所造成的‘业’;过去造的业,影响著他的现在,现在造的业,决定著他的未来。

 

业的类别很多,在自己的‘档案室’里经久不失、不坏,缘熟者开花结果受报;报应不一定是好、是坏,但在人生的过程之路上,因、缘、果会不期而遇。上智的修行人,他深信因果,所以他逆来顺受,而且不再种不好的因。不明因果的人,于果上又种下了因,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在六祖法宝坛经上,六祖惠能对大众开示说:‘自性变化甚多,愚人不能省察!’大致归类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牲。’‘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他们所不同的并非是外形,而是他们的心态。从这里就可以了然于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在人生的大道上,应该如何走?朝那个方向走?光明大道也不一定要做大官,当大亨,只要走得‘正’、走得‘直’,走得‘心安’,便是应当走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当心因境造业,随业受报,利上加利,辗转下堕,那才是最愚蠢、最划不来的事。

 

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实就是世人皆知的‘光明磊落’做人,如果能‘光明磊落’做人,那就一切OK!‘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所做所为,人前人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透明的,是无私心的,是廓然而大公的。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此心光明’,所以死了以后,升天做天王去了!

 

如关云长,义薄云天,赤胆忠心,死了以后,升天做天帝去了!

 

佛教中有不少佛弟子、用静虑获得了大智慧,以坚苦卓绝的苦行,净化了心灵,得到了对生命的大彻大悟,从槁木死灰中,爆出了悲天悯人‘爱’的火花,因而发下宏誓大愿;誓要将自己解除痛苦烦恼的心得,告知所有陷在愚昧、无知、烦恼中的众生,使他也能断除烦恼的纠缠,开创出一个快乐的理想人生。所以,许多得道的高人,他们对人生真谛证悟以后,他们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发挥大慈大悲的大爱同情心,生生世世,度生不疲、不厌……。

 

上述的人生光明大道,不要以为陈义过高,‘彼既丈夫我亦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心,不甘堕落之志,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是最好的一颗爱心,只要保有他,发挥他,人生绝对光明又通畅!

 

如关云长的‘义’,他那么大的‘义气’我们学不来做不到,但‘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义’是应该,‘不义’就是不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正正当当’应该有这个认知,而且也应该即知即行,每天在工作中,对人、对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通过自己的‘良知’,‘清清楚楚的辨别’,总该有知所取舍吧?

 

若能‘致良知’而保有‘良知’,于日常生活中行其所当行,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断然不为,这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修正错误的想念、行为)人了;他不必入山结茅,不必烧香、打坐,不必磕头,不必吃斋……但是诸佛如来可以保证他会得道因为他所走的便是人人应该走的‘光明大道’!

 

肆、生命之光

 

(一)、流芳百世莫遗臭万年

 

一般人都很重视‘名气’,‘人死留名’便成了不少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名者,造物所忌’,这种高调“曲高和寡’之故,所以‘好名’之人仍然比比皆是。

 

如果‘名实相符’,‘好名’倒也不算是坏事,偏偏有些人并不怎么好,但却名声大噪!更糟的是坏得出了名,成了世人反面教育的样板人物。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由幼年而少年,由少年到青年,这是一段求学时代的人生,这段人生,虽然无所作为,但却为他自己即将踏入社会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容器’,我们把‘容器’比作是个‘空袋子’吧!这样会容易明白。离开学校就要就业;就业、工作就等于往袋子里开始装东西啊!

 

‘袋子’究竟应该装些什么东西?学生时代虽然对他有著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对人的诱惑和影响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从事实的历来现象,像一幕幕的‘影、戏’在不断的上演著。但不论如何,操控这袋子主权永远都在自己的手里。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他的‘袋子’毫无内容,什么东西都没装进去,交了白卷,使人生成了空白,与草木同朽的白活了一辈子。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东西太少,便显得他的人生不够充实。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是令人敬仰,叫人羡慕的东西,他所到之处散发著芬芳的馨香,散发著爱的光芒,他那些无比珍贵的内容,不仅是他劳苦血汗所累积,而且也为他灿烂光耀的未来,储存了无量、无限大爱的种籽。

 

也有些人,他们不知珍惜自己的‘袋子’,在不知不觉中,装进去些乱七八糟,甚至很肮脏、很污秽的东西,给人生产生了‘负面’的价值,他们不但活著很‘臭’,臭得人人掩鼻,而且臭得很远!

 

晋朝时代周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与南山猛虎、桥下孽蛟,并为江苏宜兴地方三大害。后来被宜兴县令化装为一个老人,用言语点化了他,他上山射虎、入水斩蛟,他自己也隐瞒姓名,到浙江去埋首读书。在晋朝曾做到御史中丞的官。后来在晋朝边境有个叫齐万年的,啸聚二十万众作乱,有人建议晋帝;可派周处前去平乱,只给他五千人马,也无后援,周处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死后晋朝册封他为平西将军。

 

从周处的故事,可知孟子的‘主性善’,荀子的‘主性恶’是一偏之见,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才算说对了,因为善恶是心意动了以后的行为,如果心不动,意不萌,何有善恶之事?

 

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是应该向善的,人人是可以做好事的;善事、好事都是爱心的表现,爱心的发挥;坏事是做不得的,做了你就会造下恶业,做了就会使接近你的人感到厌恶。人人都有‘良知’,都可以‘为善去恶’发挥自己的‘良能’。所以,人应该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有决心、有抱负,确立正大方向之后,就付出精神、毅力、意志,你的成就、成功,也是对社会、对别人爱心的回馈。生活上,人人为我;责任、义务上,自己不是也该为别人著想吗?

 

(二)、‘爱’是众善的根源

 

中华文化,以仁爱为本;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仁爱治天下;尧、舜更以禅让无私之大仁、大爱为历代圣主之表率。孔子、孟子则以忠恕、仁义发挥大爱的教育,为万世师表。从孔、孟大爱的教育,发挥成四维—礼、义、廉、耻及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从这个纲目扩展出去,即是万善之本,一切善美的事迹,皆是从四维、八德之中滋生出来,也即是从仁心、爱心之中流露出来。

 

自古迄今,勿论中外,不论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或者一家之主(煮),只要以仁心、爱心对上、对下、对任何人、任何事物者,必定会形成一个中心点,‘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爱心越强烈、越深厚,环卫的周边便越强大,越是众多,越是持久,可见仁爱的亲和力、同化力,是发之于自然,形成于自然,可大可久;亦是自自然然;反过来说,无仁、无义、没有深厚的、广大的爱心,则必定是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甚至不旋踵而灭亡。

 

中华文化之仁爱,表现在往圣、今圣、昔贤、今贤、仁人、志士的言行上不胜枚举。圣哲们言‘天’、言‘道’、言‘人’、言‘政’莫不以‘仁爱’为其根本。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这是最明白的答复:凡是内有‘仁’心的人,表现于外的则必然是‘爱’心的行动,‘仁’和‘爱’是一体之两面,分不开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在自己,不在外、不在他,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仁’心‘爱’心合乎‘礼’(理),天下归‘仁’、四海归‘心’。这是说大,若果非君王领导阶层,只要能‘克己复礼’,必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一‘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上更警惕世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不一定指金钱,功德财、法财、从‘爱’心中发挥出来的救人、救世的言语,比有限量的金钱财高千万亿倍!这说明了不论是什么‘财’,聚则不祥,散则大吉大利!

 

你有‘仁’心而没有‘爱’的行动,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颜渊是何等聪慧的人,他不须要像我们这样解释这么多,他一闻夫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语,便马上问:‘请问其目?’做的方法是什么?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是个大修行人,要再加一句〝非礼勿想〞)礼者理也,做人、做事能合乎礼必不会悖理。‘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知理而又守礼的人,一举一动皆有分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如此则‘四海一家,天下一人’,把‘仁爱’发挥至理想的最高境界,除了发扬中华文化,发挥仁心、爱心之外,简直别无他途可循。

 

孔子对问‘仁’的弟子,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万善归‘仁’却都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仁爱是众善的根源。

 

孔子只举出一个‘仁’字,就道尽了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因此,孔子从来不离开‘仁爱’去谈什么生死。‘仁爱’是至高无上而且是独尊的,所以孔子也从不离开对‘仁’的笃信、力行而去谈论什么鬼神。

 

此外,对人格的鉴定,也以‘仁’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巧言令色,鲜矣仁!)(端毅木讷,近乎仁)。对于居住的选择也以‘仁’为标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言行全都是从‘仁’心里流露出来的,‘仁’便是孔圣人的全人格。

 

至于孟子,言必‘仁义’,轻蔑权势、不重财利,对于‘仁爱’的发扬及宣导,可说是毕生‘鞠躬尽瘁’。且看‘公孙丑’章中的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之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人之双臂、双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四体,那就不是个健全的人了。

 

说点轻松的,这个故事只是‘如是我闻’,在正史上是看不到的。

 

据说:明朝时代(不知是那位皇帝时期了)有两兄弟,老大名叫陈仲仁,为翰林大学士,老二名叫陈仲义,为兵部尚书,兄弟二人既然是高文化水平,知书达礼,手足之爱,倒也相处不错。但是二人既做了不小的官儿,童仆妻妾相处在一起,就难免不时口舌之诤,日久天长,竟演变到兄弟由白眼而决裂而分家的地步。

 

分家,按照里俗,须请舅父来仲裁,二人没有舅父,便想请当朝一位姓余的总督同僚朋友来仲裁。下书内写:敬请莅舍一叙。那位总督大官以为他兄弟俩请其过府喝酒的。到了陈府,原来是请他为陈氏兄弟主持公道、仲裁分家的。心里一不高兴,索来纸笔,写了一篇颇富启发而又教训的短文,写毕,掷笔而去。

 

陈氏兄弟捧起所书,上写的开头是一首诗:

 

兄弟本是同胞生,祖宗遗产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称弟兄?

 

(接著,是一篇骂人不带脏字的训斥:)

 

鹁鸽护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众,蜂见花而聚其群—义也。

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罗网而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

雁(燕)非时而不至,鸡非时而不啼—信也。

 

禽兽尚有‘五常’,况为人耶?(骂这兄弟俩禽兽不如)

 

兄弟二人被骂得汗颜,被教训得非常惭愧,不禁抱头而哭!……

 

以前的人,男子须具‘三纲、五常’之德,否则便不是一个健全的男子汉,今人虽不讲这一套,但能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仍是个顶呱呱的大好人。

 

唐朝的大文豪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仁者爱人’说得更明白些,‘仁’是一种大爱,而非小爱、私爱,如‘天下为公’,只这四个字不就概括了‘自他不二’‘物我一如’‘万物一体’‘四海一家’‘天下一人’了吗?‘天涯若比邻’,彼此何尝是遥远的呢?

 

耶稣热爱世人,最凸出的一句话:‘爱心能使人得救’这与韩愈说的‘博爱之谓仁’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耶稣是个宗教实行者,而韩愈不过是‘坐而言’罢了。

 

大觉佛陀释迦牟尼,人称‘世尊’,他说‘诸佛以大悲心为本’,大悲心是悲悯众生沉沦之苦,而用种种方便方法予以救度,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种至情、至性的大爱,把众生推送到老子说的‘谷神不死’的至高境界了。如果不是这样,修行历经恒河沙数劫的佛陀,他若不彻悟‘爱’的真谛,如何而能契证‘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的慈悲之爱,是最高的,是最究竟的。中华文化之‘仁爱’,就是朝向此一目标的起点及过程,‘仁者爱人’,无论对人、对事都以‘仁爱为本’,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义务、义勇、义侠、义士……等名称,莫不都是从利他之爱心为出发点。所以古往圣贤、哲人遗留下来的宝贵启示,告诉我们:‘仁’是‘爱’的发扬及扩大,‘爱’是行仁的实践。博爱就是仁,行仁即是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爱’的表现,也都是从‘仁’而滋生。不但‘仁’与‘爱’名殊体同,一切的道德的德目,也都是名殊体同的。因此,只要发挥人人本有的爱心,把爱心发扬更发扬,扩大更扩大,把‘爱’推展、净化至最高点时,就进入仁者圣洁、崇高的境界,那是个解脱的‘实在界’,而非虚幻的、缘生的、八苦交煎的‘现象界’了。

 

(三)、生命的光辉发之于爱的力行

 

生命的光辉,发之于对‘爱’的充实,爱的充实全靠力行不辍的实践,因为离开了力行,便没有人生的创造;离开了实践,便是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实践要一步一脚印的踏实的去做,力行要大处著眼,小处著手,为大于微,行难于易,所谓‘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的有目标、有起点、有决心、有恒毅的做下去。这种发光、发热而且是源源不断‘力行’的起点,其实就是‘自爱’。

 

‘自爱’是爱人的起点,所谓‘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了高度‘仁’心的人,他才能做到自爱,也才能发挥其能仁之心去爱别人,如果连自爱都做不到,那不可能会去做到‘泛爱众’,那一定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生命的光挥,发之于无穷无尽的‘泛爱’之心,而‘泛爱’则发自于‘自爱’,‘自爱’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一个人能做到真正的‘自爱’,基本上要做到以下所列举的条件:

 

1.要负责要知耻

 

作为一个有爱心、有热情、有抱负、有伟大志气的人,首先应该自己对家庭、对下一代、对社会、对同胞、对众生,‘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及担当,勇敢坚决的把这个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来,然后策定力行的目标、决定实践的程式(这在修菩萨行的人来说,便是愿力的实践)。有了目标、决心及践履笃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步入有实际贡献、内涵充实而不空虚,散发出热、力的灿烂光辉,把内心之‘爱’施泽滋润给一切有缘的人及众生(这在修行人来说,叫累积功德)。‘知耻’有自我警惕的意识,能知耻的人,决不会使自己的人格沾染些许污点,也必定肯负责、能进取、在‘义’与‘利’之间知所抉择;对于不荣誉、不道德的事;对有悖良知、于心不安的事,绝对不去做,甚至连想都不去想。能负责及知耻,便是自爱、爱人的起点。

 

2.要发挥孝、慈的天性

 

‘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人的孝顺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过去有本‘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今人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现今如有对其父母特别孝顺的人,乡亲邻里之间仍是乐于传颂和赞扬,媒体也乐于报导,只是今日的孝子很稀有,甚至把‘孝子’这两个字的含意颠倒过来,成为‘父母对儿子的孝顺’—孝顺其子的‘孝子’,真是不伦不类。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孝子是虞舜。

 

虞舜是瞽瞍的儿子,母亲早亡。瞽瞍又娶,生了个弟弟名字叫象。继母不慈、瞽瞍不仁,加上弟象的鸭霸,虞舜所受的淩辱及虐待,实非常人所堪忍受,但是舜有纯孝的天性,他始终以‘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没有丝毫不满的心意和行为。虽然弟象想尽方法要害死他,他也没有恨弟象之心,仍然真挚的对待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仍然流露著「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手足之情。

 

尧帝敬重舜的品格,喜爱舜的为人,尧帝把两个美丽的女儿嫁给舜,又派了九个儿子去侍奉舜,同时送给舜很多的财富,但是这些宠爱并未让舜解除内心的深忧。后来尧帝把帝位让给舜,使舜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同样没有办法除去他心内的隐痛;在舜的崇高纯孝天性中,只有获得父母衷心的喜爱,才是人生最大的满足。

 

由于舜的孝心精诚,终于把瞽瞍感动成为慈父,弟象也变成了一个恭顺的弟弟。

 

最深厚的情感是天伦之挚爱,最伟大的勇气,也是发之于‘爱’心,在中国有‘杨香打虎救父’的故事,无独有偶,在缅甸也曾有过类似的情事:

 

(据报载)缅甸有个十三岁的女孩,名叫海慕儿,和他父亲到森林里去砍柴,当他父亲正在砍柴时,突然窜出一只大花豹,猛扑海慕儿的父亲,千钧一发之际,海慕儿抡起手中的砍柴斧头,向花豹的腰背上砍去,大花豹被突如其来的一击,负痛逃走!她的父亲也幸而保住了性命。事后,有人问海慕儿:你那来的那股勇气?她说:‘平常我听到别人谈起虎、豹,都害怕得要死!但当时我只有急著要救我父亲,别的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孝慈的天性中,潜存著强大的力量,炽然的爱心,会产生无比的勇气。不只是人,试看一只老母鸡,平时胆小,见到一点儿危险就跑就躲,但当它孵出了小鸡时,它竟敢和最凶猛的老鹰迎战!谁要是去抓它的小鸡,它也毫不客气的用翅膀、利爪、尖嘴再加上惊叫,瞧它那股凶狠的样子,谁敢近它?

 

孝,是做子女的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要知恩感恩的顺从;慈,是做父母的对自己生养的儿女的爱护。这种天伦之爱是自然的,是祖宗血肉之递传,把孝、慈的精神推广发扬,便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类的生命能够绵延不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以至于无穷,孝、慈天性的‘爱’心,便是与天地共存共荣的生机。

 

这里,再记述一则感人的事迹:

 

在五○年代时期,一艘挪威的邮轮,在太平洋中一个珊瑚礁附近,被日军潜水艇上的鱼雷击中,当邮轮开始沉没时,船长发出求救的信号,同时下令放下救生艇,把妇孺老弱送上突出海面的珊瑚礁上。

 

在风浪中,仅有二十几个人登上礁屿,礁屿的面积非常小,上面没有任何可吃的食物。

 

一天、两天过去了,救护的船只渺无踪影。到了第五天,有些忍受不了饥渴的人投海而死。

 

到了第九天,救护的船舰开来了,但礁屿上除了十几具尸体之外,却发现一个六、七个月大的孩子还奇迹似的活著。当救生员仔细的察看时,赫然发现一个少妇的胸口破了一个血洞,原来这个孩子是因为吸吮他妈妈胸口的血液而存活下来的。那个至高无上天性母爱的年轻少妇的手中,仍紧紧抓握著一块带血的尖石。

 

母爱的伟大,延续了唯一幸存的孩子,也说明了这个宇宙、世界的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生命,皆因‘爱’心为生之源头,如果没有了‘爱’,这个宇宙、这个世界一定是一团黑暗。

 

3.要具备和发扬忠、诚的美德

 

‘忠’是一切道德的中心,‘忠’也是完美人格的骨干,人人所熟知的‘忠肝义胆’‘赤胆忠心’‘忠心不二’‘忠于职守’……等,都是指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人天敬仰的行为。历史上的关云长、岳飞、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典型‘忠心’的人。

 

忠心耿耿,大则治国、平天下,天下为公,廓然无私;小则对上司、对事业、对朋友、对妻子(丈夫)都不可以不忠,历来不忠的人,无论古今中外,都为人所不耻,臭名远播。不忠的人,他没有中心思想,朝秦暮楚、败德乱行;他对朋友不忠,不惜出卖朋友;对自己不忠,可以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负责任了;对妻子(丈夫)不忠,金屋藏娇(红杏出墙),败德乱行的结果,摧毁了家庭幸福,自己狼狈不堪。可见忠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不可缺少的骨气,忠是构成健全完美人格所必需的条件,只有忠心不二的坚贞志节,才是成大事、立大业的基础。

 

‘忠’也是从‘爱’心流露出来的高贵品质,它纯洁而坚贞,具备著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以从他散发出来的一言一行,可以万古千秋,日月同光。

 

大禹治水的故事,每个小学生都读过。

 

禹的父亲治水失败。虞舜便命禹继承其父志治水患。禹刚结婚不过三个多月,便别妻离家为救同胞百姓的生命奉献自己去了。

 

治水患是大工程,他研究父亲失败的原因而改用‘疏导法’。他每天与洪水搏斗,虽然在狂风暴雨之中也不停止工作;衣服破了,帽子破了,鞋子的底磨穿了,腿上的汗毛磨光了,手掌也磨得粗厚而裂开了,真是除了披星戴月,手胼足胝的硬干、苦干、实干、认真治水的工作之外,一切都毫不在意。十二年中,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连进去看一下妻儿都不曾,这种把小(私)爱扩展为大爱、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终于使他平了水患,完成了使命及任务,给同胞百姓带来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汉朝末年的诸葛亮,他常以管仲自况,他的学识、才干在当代无与伦比,无人能比,后人对他的崇敬,并非因他会神机妙算,而是读了他那字字血泪、句句赤忱的前、后‘出师表’,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挚情意,不是‘爱’的高尚情操及流露是什么呢?

 

仔细品味‘忠’与‘爱’、‘忠’与‘仁’、‘忠’与‘诚’、‘忠’与‘恕’……这一切的美德,都好像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无名可名’的别名,把这种‘无名可名,名为自性’—至性的大‘爱’发挥到至高的心境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朝末年的丞相,他毁家救国,起兵抗元,屡挫屡起,屡败屡战,力竭被执,元世祖爱他是个人才,许他以宰相的高位,他不屑一顾。被囚三年,受尽威逼利诱,不惟不屈、不动、不摇其‘求死’之决心,而且完成了万世不朽的杰作—正气歌。真是‘是气所磅礴,禀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临刑时,他态度从容,神彩焕发。就义前,他泰然自若地对一旁慨叹饮泣的人群说:‘我能尽到的力量,都已竭尽了,人生的责任,也只能到此为止。’

 

死后,在其衣带上发现他在生前写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种海枯石烂而忠贞不移的大‘爱’心,真是‘浩然正气’,‘鬼神泣壮烈’!

 

说到‘诚’,更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德性和素养。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

 

诚,是一个人没有丝毫虚妄的真情,此情即原本廓然大公无私的仁爱之心,秉此无私、仁爱之诚心,则无不可成之事,无不可化之人,因为至诚可以格物,可以感动天地,可以感化异类,佛法中有‘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的事实,皆是一念仁爱之‘诚’所能致之。中庸又说:‘不诚无物’,一个人如果言行诡异、自欺欺人,他还会有什么呢?小孩都读过‘狼来了!狼来了!’的骗人故事,从那么简单、明白的说喻,正是告诉我人‘不诚无物’;做人不诚实是不行的,一个虚假不实的人,最终受害的是他自己。聪明虽好,不如有点智慧,世间智慧虽高,不如具有无师智、自然智的般若智,因为智慧越高越接近大公无私的‘仁爱’本心。

 

中庸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一个人由内向外表达至真、至善、至美,也是由小而大成就其伟业的基础。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可与天地参’是什么意思呢?‘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到那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是‘以天地为心,为生民立命’,他的存活,不是在为他自己,‘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至真感通,成了先知先觉。‘至诚可以前知’,事实还没有发生,就早已看到了,知道了。‘悲天悯人’的‘仁爱’心肠,化成最有效的、实际的行动做他该做的,这种人是人中的佛陀、菩萨。

 

4.力行仁爱、信义、和平的美德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墨子’,他是一个行侠仗义、崇尚和平、舍己救人的‘仁爱’力行者。

 

墨子的一生倡行‘兼爱’,到处济弱扶倾,帮助弱小,抵抗强权。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只要是对人、对大众有益,不论远近、不论狂风骤雨,鞋子磨穿了,脚底磨破了,都在所不惜,抱著救人如救火的仁爱心情,跑去为对方排难解纷。当问题解决之后,便扬长而去!

 

有一次,强大的楚国,请来一名工程师公输般,打造云梯,准备吞灭弱邻宋国。这消息给正在鲁国讲学的墨子知到了,他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一连赶路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他的鞋子磨穿了,便用布包住脚,到楚国时,脚底都磨破了。

 

他求见楚王,奉劝楚王打消灭宋的计画,楚王不肯,于是他告诉楚王说:‘我已准备好了帮助宋国守城,你一定要攻,那是徒劳无功的。’。

 

楚王不信,叫他和公输般当面推演攻防战术。

 

演习结果,‘攻’的方法已用尽,‘防’的手段还没有用完,搞得公输般穷于应付,下不了台。

 

楚王对墨子说:‘我还有最后一著,准赢不输,只是不告诉你。’墨子说:‘你无非是想杀了我,以断宋国之助力,我告诉你:我的学生三百人,由滑禽等领导,早就在宋国准备好了,你即使杀了我,依然攻不下宋城!’。

 

凭著墨子的‘爱’心,终于使楚王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画。

 

中国人做人,不仅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是遵循天命之道,也即是上天好生之德,仰观俯察,结合天心,而化育万象,得其大慈、至仁、兼爱之本心,去除人欲偏私别异之谬见,浩然正行,显出博厚高明的圣哲人士,所以中国的大人物,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光。

 

墨子发明兼爱之旨以言‘仁义’,其‘爱’的旨趣和儒是相同的。其‘法仪篇’里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与儒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墨子思想有些地方比儒更是活灵活现,如‘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天,就是自然,自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是非常美好的现象。他又说:‘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从这些话就可看出‘仁者爱人’,耶教说:‘神爱世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世界到处充满了‘爱’,那是多么美好呀?反之,如果‘相恶、相贼’,原可成为‘天国’的就会变成了‘地狱’!那岂是生为‘万物之灵’的人们所向往的吗?

 

美国的巨人林肯,从小就有‘仁爱’心肠,他一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解放黑人’。那时黑人称为‘黑奴’,同样的一个人,情感理智全同,只是皮肤颜色不同,把他们当作奴隶,当作牛马,而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这太不仁道了。所以,林肯从小看在眼里,起念在心底:有朝一日,只要他有力量,一定要把黑人同胞‘解放’。

 

后来,林肯做了联邦的众议员,于是就开始他‘解放黑奴’的奋斗。当时在‘众人诺诺,一人谔谔’的悬殊对比之下,可以想见他所遭受的打击和挫折,但是他的决心和意志却从未动摇过。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他宣誓就任美国大总统,四月十二日南北战争就爆发了。一八六二年七月他促请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各处逃过来的黑人参加北军,并使他们的家属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对于解放黑人,林肯原先是采取温和渐进的政策,希望黑人能够逐渐获得自由,而由政府来弥补蓄奴者的损失,但是南方的政府对林肯的这项建议不肯接受。于是,林肯便自己拟定了一篇解放黑人的文告以示决心。

 

一八六二年九月,北军在安坦慕赢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于是林肯毅然宣布了他那历史性的文告,四百万的黑奴,在巨人林肯伟大的‘仁爱’心肠同情之下,从一八六三年的元旦起,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当林肯在文告上签字的时候,他说:‘如果我的名字可以写上历史的话,就是由于这一行动,我的全部精神,都已贯注在这件事情之中。’

 

林肯临死前的当天晚上,他处理了最后一件公文,充满著「仁爱’的‘恻隐之心’。最后一件公文是一件特赦令;他赦免了一个逃兵的死刑。他在签署时说:‘我想这孩子活在这个世上,总比埋在地下对我们要有益一些!’。

 

林肯虽然死了,但是他那伟大的‘爱’心,将永远活在世人的心里。人类只有‘爱’心的交相晖映,才能‘和平’相处,如果一旦没有了‘爱’心,人们将失去自由和光明。没有‘爱’心的世界,一定是黑暗的,是悲惨的!

 

讲‘仁爱’,其实也包括了‘信义’及‘和平’于其中。‘仁爱’是目的,‘信义’便是个方法及手段,‘和平’则是目的及手段的实现。

 

不论是任何人,如果他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不能‘信’任,而别人也无法相‘信’他时,那这个人活著还不如死了的好。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必定是六神无主;心无所主,能成就个什么呢?如果再加上失信于人,别人都不和他往来,他自己能做些什么事?由此可见‘信’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信’者不疑,对大前提,大目标决定了之后,把信心贯注进去,便会产生决心和毅力,便会恒常不断的直抵于事情的成功,如果没有‘信’心的贯注,便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甚至弄得‘乱七八糟’。

 

因此,不论是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民无信不立’,如果谁缺乏了‘信’的德行,简直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些,失去‘信’这个内涵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义’字也通‘忠、孝、仁、爱、信’的实质和内容,也是‘爱’心的发挥及发扬。义者宜也,宜是应当、应该的意思;不义便是不应该、不应当。如果人人都能辨别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事虽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之,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断然不为;像汉末的关羽,‘财帛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能够移其志’,‘青灯观青史,提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赤心秉赤面,骑赤兔追风,驰驱时不忘赤帝’,这种大义凛然的人,怎么会不成功为人世间的‘超人’呢?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地狱、饿鬼。既然人人皆有佛性,生命全同,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外形呢?说通了,道明了,也只是一个‘义’字,是‘该做、不该做’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造成的;该做的做了,就成佛作菩萨了;不该做的做了,那就辗转下堕去作畜牲、下地狱、当饿鬼去了!

 

儒家似乎也把人分为‘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等级。同是一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义’与‘不义’而已!‘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若是不自知、不自觉,自甘堕落,那人的等级区分,的确像万人‘马拉松’式的赛跑了!

 

在台北市,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其他地方都市也大都有这种名称,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每天那么多人行走在这些路上,如能稍稍留意一下,名实相符的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果能知道、说到、做到,那绝对会‘心净土净’。‘社会国家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那就如六祖惠能大师的看法:不必念佛求生极乐了,人间佛土、净土,当下就是。

 

伍、爱是智慧、能力的无尽泉源

 

(一)、爱,就是智慧和能力

 

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云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的主要内涵为‘源头活水’四个字,就因为有‘源头活水’,土坑变成了水塘,四周绿意盎然,天上的云,反映在水面上,夜晚的月亮就像放置在面前。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到水塘周边去徘徊、观望、沉思,那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

 

但是,如果要是没有了‘源头活水’,试想;一个干涸的大坑,四周是干枯的草木,云在天上跑,月亮也不会下来,没有生机、缺乏情趣,这种死寂地方,还会有人愿意来徘徊、流连吗?

 

一个人的‘爱’心,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善用它,便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和能力。

 

非洲圣人一一史怀哲,可说是近代一位奇怪的圣人,他原籍法国,他是个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他已经有了很高的学位,很好的待遇,照一般人的取向,正是飞黄腾达的开始,可是他却突然向所有的亲属、好友们宣称:过去的一切成就全部放弃,从此开始学医,而且学成之后要到非洲大陆去为黑人服务。

 

史怀哲又整整读了七年,才获得医生的学位,于是便到非洲行医。他曾三次出入非洲,可以说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非洲的黑人们了。

 

一个人固然不能同时获得二十个博士学位,但在二十个学位中任修一、二个是可以获得的。人生苦短,如果天假年限,所有的学位,只要有时间,应该都可获得,这说明了人的智慧和能力,可以无限的累积和发展,而累积、发展的动力必须是‘爱’,因为你若不爱、不喜欢,便什么事都不会有个开始,没有开始的因,怎会有美好的结果?

 

‘源头活水’一如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再多的文字符号也写不尽、用不完;又如一只无限大的容器,‘全部存在’都装进去,犹似沧海之一粟。

 

这么讲,的确是像吹大泡,但只是‘像’,却不是‘事实’,事实上是可能的,成了佛陀的人便是有力的证明;佛的智慧能力广大无边、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佛是人修成的,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千劫修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逐渐累积成‘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为佛陀的。佛经上是这么说的。如果是禅宗一一教外别传的一个法门,那就不然;‘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一超直入如来地’、三大阿僧祇劫,缩短到一生成办,这对于做不到、不愿做、不想做(不是不能做)的人来说,又像是在‘吹大泡!’因为太多的人‘自小其器’、‘妄自菲薄’;……皆是缺少‘爱’心之故,若能把‘爱’的火花点燃,使它越燃越大、越大越光明,此乃‘为长者折枝’之易,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不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所以,‘爱’就是智慧、能力的泉源,人人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为什么不把它开发(发心)出来善加利用呢?

 

非洲的圣人一一史怀哲,就是个人生的榜样和说明,这在别人不想做、不愿做,甚至认为不能做的事,史怀哲他做到了。中国的哲士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白纸”’(汗青)。史怀哲临终时,非洲那些土著黑人,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至诚、至情的感人画面,若非是史怀哲有伟大崇高的‘博爱’之心态流露,怎能把非洲土人感动得‘如丧考妣’?

 

‘爱’,能使人有用不完的热情,会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勇气,人生如果没有了‘爱’,便会立刻褪失生命的光彩,因为情感冷漠、意志消沉,便会使人变得毫无生趣。

 

生而为人,应以炽然的热情‘爱’心去为人服务,活在责任义务里,求心安过日子,因为我们每个人这个‘小我’,离开‘大我’的人群社会是无法活下去的;试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一一食、衣、住、行…那一样不依靠著别人而能自己解决?社会‘人人为我’、有‘爱’心、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反过来是否应该感恩、感谢?进而也付出自己的炽然热情去‘我为人人’?

 

人生因‘爱’而存在,‘爱的人生’是自然的在成长、在发展,遵循著「爱’的‘轮轴’向前、向上推进,人生自然会越来越美好。每个人只要从自我做起,真诚的热爱自己的责任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问,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且没有丝毫的勉强,做得欢喜,做得自然,这便是人生之爱的幸福和快乐。

 

不论你是从事任何工作,只要是正当的,只要你肯把感情、把爱心投入进去,你就应该坚决的自信:它迟早会在你所选定的焦点上,绽放出成功而美丽的花朵。

 

一个爱心充满的人,情感必定是丰富,凡是情感丰富的人,必定是有理想、有抱负、成大事、立大业的人,他会由爱心生耐心,意志坚决、毅力恒持,经历越久,体验越深,注入下去的心血越多,克服的困难越大,最后的成功、成就也必定是辉煌的。

 

看到过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吗?它不吃不喝,须臾不离,直至把小鸡孵出壳。母鸡的‘爱’心,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入情感,充满爱心,只要你肯付出真情感,就会由爱心生信心,由信心生力量;只要自己认定值得爱,应该爱,爱得有意义,就应该坚持恒心和毅力的爱到底,始终‘毋忘勿助’的守之不失,既不必稍遇挫折而灰心丧志。当知每一分钟的努力,都在把你推向最后的成功和胜利。

 

爱心,可以产生喜悦,可以创造自己的新生命,当你有了成功、有所成就的时候,不要骄傲,不要踟蹰志满,因为骄傲会带来危机,得意忘形会使你人生的向上‘戛然而止’。投向目标以爱心,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成功是自然的,不是什么奇迹,只要付出真诚之爱,成败应是在所不计,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伟大的成功,最大的胜利,一定是属于爱心大、爱心强和爱心永远不变的人所有的。

 

(二)、伟大的事业成功于强固的爱心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中山,号逸仙,早年读书,立志行医救人,因见满清政治腐败,乃改志向为救国,一生为革命奔走、奋斗,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经过十次之失败,终于在第十一次成功。他被选为总裁,辞不就任;国家统一被选为大总统,他把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自己愿为国家富强而筹思图治,一句非常发人深省的话:‘一个人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做大事,发挥自己的爱心,能为更多的人服务,才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唐朝的高僧玄奘,基于对众生的热爱,以国师之尊,冒生命之险,前往印度求取大乘佛经。

 

他孓然一身,越葱岭、履荒漠、穿森林、涉沼泽……以无比的坚忍及耐心,突破了瘴疠、野兽、饥渴和语言的隔膜,前后历经十七年,途程数万里,终于取经回国,成为中、印之间最早往来的文化大使。

 

也有不少的中国人出了国门。也有不少由外国来到中国的人不愿再返回;因为坚难困苦,十之八九不如安家落户算了,能坚持自己的‘爱’心,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玄奘大师是个了不起的人。

 

发明之王一一爱迪生,从小就喜欢研究、发明,没有读过多少书,家境又贫穷。十二岁当报贩时因在火车上研究,不幸而起火,被车长怒掴耳光,耳朵也被打聋了。他不但不灰心,而且说:耳朵聋了可以专心的研究工作。

 

爱迪生研究、实验,他是不看钟表的,时时刻刻都把他要创新的东西放置在心里:

 

有一次,他去排队交税,当他接近缴税的窗口时,税务员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想了好久,竟然想不起自己的名字叫什么。

 

他结婚了,带著新婚妻子去旅游,走著、走著,回头一看,新婚的妻子不见了。婚后,他天天在实验室里从事研究,不管时间,没有假期。他太太说:亲爱的,这样下去,你会把身体累坏哟!爱迪生问:那怎么办呢?他太太说:该休息就休息嘛!譬如假日……爱迪生说:到那里去呢?他太太说:到你喜欢的地方去呀!爱迪生说:那好。到了星期日,他又钻进了实验室。

 

集中精神和心力,把情感投入,让它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爆出灿烂的火花。

 

爱迪生活了八十四岁,他一生发明二千多种东西,领到专利证的就有一千零九十七件,可是,很多人藉他的发明成了巨富,而他,仍是过著平淡的生活。

 

国学大师章太炎,常常在深夜里读书。

 

有一次,家里的人给他送了一盘糯米糕、一盘白糖。他边看书、边吃糯米糕,吃完了,家人来收盘子时,见他满嘴发黑,仔细看时,原来他用糯米糕醮著吃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竟专心到‘食而不知其味’,可见‘制心一处’的成就率是很大的。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他在实验室里有个笑话:

 

由于他的专心在思维研究,常常忘记吃东西。

 

有一次感到很饿,他想起一旁的桌上有鸡蛋,他一面聚精会神专注著仪器上的变化,一边顺手把鸡蛋放进开水壶里。过了一会儿,他要吃鸡蛋了,结果一看,煮的竟是怀表,而不是鸡蛋。

 

历来为了信仰、为了科学、为了事业而集中情感之‘爱’心,大都是全神贯注,把所喜爱钻研之物件,变成唯一的兴趣,鄙弃一切享受,甚至为了酷爱真理,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泯没自己的良知,比如从‘地动说’的白鲁诺,就因为坚持著哥白尼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对的,被罗马教会判处死刑—被‘点天灯’活活烧死的!

 

如果在人群中缺少了这种爱真理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人,不独人性的尊严无从建立,而人类的进化也成为不可能了。

 

(三)、只有‘爱’才是人生必需的和足够的

 

‘爱’是人人所本有的。‘爱’是人生‘的源头活水’。‘爱’心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任何超卓的智慧,惊人的能力,坚决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都是从‘爱’心里发挥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伟人,他们的‘光芒’都是从‘爱’心中产生的,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仁慈’。

 

反过来看,证之古今中外,凡是身为领导的人,如果是爱心贫乏、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一定是个‘既不能令(没有亲和力),又不能命(缺乏源头活水,变成无能)的人’。从他们的事迹、表现中,也不难发掘出来一条‘定理’,那就是他的‘爱’心和真情感能流露多少?他就能够得到多少的拥护和爱戴(是发自内心的共鸣,不是虚假外表的阿谀奉承或阳奉阴违)。‘爱’的人格能够感召多少人,就能够得到多少人的忠诚归心。只有‘仁者无敌’于天下,只凭力气不过是一介莽汉、武夫,离开了‘爱’,领导就失去了强固的基础。缺乏了‘爱’,任何的作为行动,也不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

 

有些特别喜弄权术的人,除了权术就没有人格,他的人生已完全被权术所覆盖,他的‘爱’心被埋没。

 

还有些人,凭著小聪明,玩弄技巧方法,离开了‘爱’的敦厚热情,任何再好的方法,也只是没有‘能源’的‘发动机’。真正的技巧和方法,它必须从热情中产生,而与‘爱’心结合融汇在一起。

 

凡是不肯发挥‘爱’心本能,而妄自菲薄,自认低能,无异是在怨恨父母,咒诅天地;自暴自弃的结果,便会推卸、逃避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真可说他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智慧的火花,是从‘爱’的焦点上迸射出来的。只要你肯付出,就会获得,只要你有炽然的‘爱’心和热情,不论是求学、工作和事业,都因为有了‘动力’而必然会有结果。所以说:‘爱’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

 

智慧和能力,皆是围绕‘心能源’的‘卫星’,用不著向外寻求,只要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全部理智和情感,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学问或事业上,由于‘爱’心和从事的工作合而为一,在那集中的焦点上,时间到了,便会闪烁发光!

 

陆、人格的陶冶

 

(一)、完美的人格出于‘爱’的净化

 

精纯的黄金,是从矿砂中逐渐提炼出来的。玲珑的美玉,是从石头中发掘、开采、雕凿出来的。一个人的完美人格,是他一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动心忍性,通过种种磨难及考验才融铸成功的。

 

一座完美的雕像,是出自一位高超艺术家的雕刻之手,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问这位艺术雕刻家:拜谁为师?何以学得这么超绝的技术?

 

雕刻家说:我是以‘心’为师,这座雕像,原本就在,我只不过是把一些多余的去掉而已!

 

佛陀教外别传的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是‘精金’,是‘美玉’,是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人格。佛之后的历代祖师、禅师,皆宗尚一‘心’,读读他们的行历传记,与世间法—正气歌所载:‘或为辽东帽,清操履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交相辉映!

 

这种冰清、玉洁、高操的人格,皆是人们效法、学习、瞻仰的榜样,但不要忘记那位雕刻师的一句金言:‘以心为师,雕像原本就在!’‘识心达本’而后,再去‘刮垢磨光’,把原本没有的‘多余’去掉,人人皆可迈向‘光明、永恒’的真实生命。

 

禅师们说:‘众生是佛’。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

 

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做人是应该‘见贤思齐’、上上增进的,试想:人人都有同样的‘资源’—本心,善用它,则飞黄腾达,大吉大利;不善用它,便可能倾家荡产,受贫寒冻饿之苦。两个方向、两条路,应选择那一条去走呢?

 

选对了,要披荆斩棘,要奋勇直前,要披星戴月,不能见异思迁,不可走回头路……越走越顺,越顺越接近成功的目标;若是选错了,那就后果悲哀,下场凄惨!茫茫苦海,苦海无边……

 

完美的人格,出之于‘爱’的净化。‘爱’就像‘精金’一样,经过炉韝高温的锻炼、陶融而成为精纯不变的品质,如果黄金会随空气而氧化,那与黄铜又有什么差别?完美的人格,不仅一如精纯不受氧化的黄金,更像毫无瑕疵的宝璧;白璧必须磨去微瑕,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光辉和热力。

 

佛教以莲花象征圣洁,因为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的人格之所以能够普遍受到人们的崇敬,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珍惜他那纯洁的爱心,在尘不染,不被私欲蒙蔽。像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一分人欲,存一分天理;去十分人欲,存十分天理。’天理,即是本然的‘爱’心,‘放之弥六合(上下四方),卷之藏于密’,切莫以为‘完美’是高不可攀、学不到、做不到,应知‘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弃细流,故能成其广’,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也是从去其人欲之私,逐渐净化而成的。但是,‘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要想战胜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正确目标,正确的认知,不下一番‘昨死今生’‘省察克治’之功,是难收‘诚意、正心’‘天君泰然’之效果的。

 

(二)、错误是烦恼的原因

 

只要是人,都会有烦恼,即使是圣人,也会有淡淡的轻愁(悲天悯人),不过,圣人会‘用心如镜’,会‘过化存神’,不像一般凡夫那样—寂寞、无聊、无可奈何、甚至仰天椎心而泣血之痛!

 

烦恼的根源是错误,如果没有错误,绝对不会有烦恼。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反省一下;是看错了?是想错了?是说错了或者是做错了?错了就改,马上要改,而且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要做到‘不二过’。能这样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才能上上升进!

 

如果是我们想测知自己的爱心是否已到达纯一之境,这可从内心是否充满著盎然的生趣而自觉知,别人也不难从你的态度是否坦诚,行为是否磊落光明加以鉴定。

 

如果要想做一个坦诚、磊落、不忧、不惧的光明洒脱人,那个错误的、与‘爱’走相反的‘恨’的心念,那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因为‘恨’如同‘冰块’,心中有了恨的冰块,人除了‘冷酷’之外,还能热情起来吗?冷酷只会压毁、窒息掉欣欣向荣的希望及生机。

 

一般人大多苛于责人,宽以待己,纵容、姑息,犯点小错,笑一笑!犯了大错,也尽量为自己掩饰、脱罪,灵明良知被蒙蔽,私欲炽然也不辨别是非,这样的人,无异是盲人骑瞎马,岂只是错误生烦恼而已哉?

 

论语上说:‘曾子每日三省自身’。能每天做自我反省的人,错误一定会减少,烦恼少了,快乐就会增多,内心没有了怨恨,寒流就会转成春意,被束缚的身心,由放松、解脱而得到自由,由于不忧、不惧,天君泰然、大安稳、大自在而感到真正的快乐及满足,对过去所系恋的东西,不屑一顾,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会乱性,美丽的罂粟花有毒,但一些迷失自我、缺乏真‘爱’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与占有,而甘心做物欲的奴隶。玩物丧志的结果,最后被私我之欲所淹没。在佛教来说;叫做‘下堕!’堕入六道,难得出离。‘诸天众减少,三恶道充满’,良可慨叹也!

 

(三)、殷忧可以启圣

 

有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经中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菩萨畏因,众生怕果’。儒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

 

什么是君子?大人、大量、眼光看得远、所作所为抱负大、成就事业大、‘以天下为己任’、视苍生如自己,怎能不‘大’呢?

 

什么是小人?小人并非他的身体长相小,而是好近利:只有私心、私欲、眼光近视、心量狭窄、小里小气、蝇蝇茍茍,所作所为,大都是‘微不足道’。

 

‘汉书’班固曾写过一则‘曲突徙薪’的故事说:

 

有一户人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看见主人家的厨房烟囱有火星窜出,而烟囱下面正放置著容易燃烧的木料。客人劝告主人应把烟囱改为弯曲的,烟囱下面的易燃木材要搬离远一些……

 

主人听了,认为他多事,不以为意。

 

过了没多久,这家人果然因烟囱而失火,天干物燥,烧得很快,四邻的人都来抢救,幸好很快就扑灭了。

 

主人为了酬谢救火有功的邻居们,杀牛备酒,出力最大被火烧伤的人坐上席,其余的依功劳大小入座。大吃大喝一顿,却没有想到当初曾经警告过他的那位客人……

 

这故事说得很明白:‘事后、先见’之明如果搞不清楚,这个主人依旧是个糊涂虫!

 

修学佛法,发大心的人称为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悟了的人’。已经有了觉悟,和那些尚未觉悟的人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得了圣果的大菩萨,由于他的‘诚则明’‘至诚可以前知’,事情尚未发生之前,他就先有预兆了,尤其是自己如果偶然起了一个不该起的念头,都害怕得很,因为一念之恶,就会在八识心中落下一颗恶因种子,种子遇缘而成熟,便是恶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菩萨不必等到缘熟遭到果报时才知因果可畏,而是在种因之刹那,便知道其可怕了,所以,修菩萨行的人,大都‘护心如城’—就像大军固守一座城池一样的‘固若金汤’。但是,一般凡夫就不一样了,每天一睁开眼,便随著一切境(景)物而转,喜怒哀乐、贪嗔痴……想念依境(景)而生、而起,生起了还不知道已种‘因’的可怕,更从念起而造‘业’,随业而受报,每天不停的造,每天也在承受著过去所造的业因而结成的苦果。缘熟而受报;若是善报,喜上眉头,眉开眼笑;若是恶报,怨这恨那,呼天抢地,苦不堪言,佛说为‘可怜悯者!’,因为一般人所种所造的恶因恶业,比恒河沙数还多,试问所累积的业债亏欠,什么时候才能偿还完毕?更何况在受报时又在种因造业,而且是在加倍的造……纵然是种的善因,缘熟而报为善果,在享受善果的同时,就会种下其他甚至更多的恶因、恶业,试看世间上有些‘为富不仁’的人,他们的所做所为,正是他们过去世所造善业得来的‘资本’。有几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可以叫人醒醒大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你可以说:这不合乎逻辑,但却不可以说:这不合乎因果。

 

‘殷忧可以启圣’的意思,是说做人应有‘戒慎恐惧’之心,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又‘不执著’,如能‘见贤思齐’,参禅而能‘明心见性’的开悟,做人决定是可以上上升进的,到时候如行思禅师回答六祖:‘圣谛尚不为’,‘超佛越祖’去了,岂是为达人生的至高‘圣人’而已哉?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欲期圣人之果,必须从本具之‘爱’心出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慈悲心。一般人的心态,总是‘见有可欲’,追之不舍,当他吃到苦头时,又后悔不已!

 

行‘仁爱’的人,以其纯净无私的‘良知’,代替了做人的全部情感,只有圣情而无欲念,‘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爱’心扩大至无所不包,与‘万物为一体’,到此,他自然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悲天悯人的仁爱心肠便会自然而产生,他们的生命随著自然爱心的流露与发挥而泽被一切。

 

试看耶稣基督的‘爱’心,只要能代替人们受苦,甘愿自己被钉上十字架。

 

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王宫的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享受,但他却一切都舍了,雪山苦行,菩提树下悟道,引导了多少生生世世的众生而离苦得乐。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音菩萨更是循声救苦,只要任何人的缘线频率和菩萨接通了,菩萨即‘现身其前而为说法’。

 

‘殷忧可以启圣’,只要信心深入、坚贞不易,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右而目不瞬’,圣域之境决定可期!

 

(四)、逆境和困难是成功立业必经的锻炼和要素

 

看过鲑鱼逆水而上、到它原来出生的水域传种接代的纪录片吗?鲑鱼一出生就顺流而下,到达海洋,经过几年成长以后,要返回它原来的出生地去交配、产卵、延续后代。这逆流而上的几千里途程,到处都是危险!有大灰熊在等著吃它,有许多飞鸟潜水抓它、有激流、瀑布得奋力跃过,有浅水露底把整个鱼身暴露出来的危险……当它不吃不喝竭力奔回到原出生地时,整个体型都变了样子,延续完了后代,它也力竭而死了。

 

鲑鱼以这种生命历程延续不断、给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决定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后,除了奋勇向前,仍是奋勇向前!无论途中遭受任何打击、挫折、危险,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去完成人生之使命。

 

古今中外,从困难、逆境终至成功的人,大都具有使命感和‘鲑鱼’的精神,而且在失败与危险的历练过程里、吸收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给他立志要完成的目标上,又增添了更大更多的勇气!

 

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领导革命十次失败而不灰心丧志。

 

爱迪生为了给电灯泡内寻找一种可以长久发光的东西,曾失败了九十九次。

 

有人说:失败了那么多次,太浪费了!爱迪生说:不浪费,我已经知道有九十九种东西不适用于电灯泡!

 

《百喻经》里说:‘有个愚人饿了吃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两个不饱……吃完了第七个饼时,他饱了,于是他很后悔的说:早知道我吃这第七个饼不就好了吗?’

 

如果吃第七个饼,这个愚人一定不会饱。这说明了做任何工程不可偷工减料,不可投机取巧,不可以只要空中楼阁而不深打地基……。

 

总之,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才行。

 

中、外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没有那一个是帆风顺毫无阻挠和困难的;‘龙泉出箧’,寒光四射!因为此剑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和淬砺。‘和氏璧’的价值连城,是因为和氏的几代牺牲以及良匠的砌磋琢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做大事、立大业、经历种种拂逆及困难,是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的考验,上天之所以这样施于人,也可以说是对人的厚爱,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不惧寒冷,越冷越开花;青青翠竹,藉虚心而挺立;苍松翠柏,凭骨气而越寒冷,这风骨凛然的‘岁寒三友’虽是无情的草木,但却给人以强韧的奋发与激励!

 

‘爱’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只要自己不自暴自弃,不畏缩、不退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所以这些伟人的辞典里,根本没有‘难’这个字!

 

圣如孔子,讲道德,说忠恕,抱著一颗醒世救人的爱心,周游列国倡行‘仁爱、恕道’,为了维护人性的尊严,主张实现大同的理想,虽然处处受到冷眼奚落,到了陈蔡,遭受绝粮之困,仍是竭力的倡导‘爱’的理想,毫不灰心退缩。这种尽己的忠忱和‘志于道’的乐道精神,自然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

 

从历来伟人的传记中,不难找出一个成功立业的铁则,那就是:克大难者立大业,冒大险者成大功。

 

(五)、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般人当中能够称得起‘君子’的就不错,所谓‘正人君子’。君子的一言一行必定是正正当当、规规矩矩的。‘八正道’的‘正知、正见、正语、正业、正思惟、正命、正定、正精进’似乎都得具备,所以,君子型的人,也必定是个‘志于道’、乐道、行道的大好人。

 

真正行道的人看重在道心的有无,而不在身分的贫富,富有如悉达多太子,大迦叶尊者皆视富有如敝屣,更多的道人‘安贫乐道’。世间丐圣武训,乞食兴办义学。教育家王云五,从排字工人中出人头地。英国首相邱吉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都是从贫困中脱颖而出的‘超人’。

 

贫困的生活,能砥砺我人向上进取的雄心,不为物欲所围困,可免堕落腐化迷失了自己。生活清苦一点,对一个立志向上进取的人,是有助益的。

 

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因为不安于贫就不会乐于道,只有乐于道者,才能安于贫;如果一个人立志于道了,但却由于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把现实、个人、享受摆到理想的前面,这样还能和他谈什么天下大事?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得到圣学心传的颜渊,孔子之所以喜欢他,从孔子赞叹他的话中:‘回也,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像颜回这种乐道不厌贫的贤者,不独孔子喜欢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缅怀古人的风骨,提起颜回,谁不衷心的敬佩他呢?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进化的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生活的改善,水准的提升,虽是我们所希望,但是绝不非法而得。富贵虽然是多数人所向往,但若是动机不道德,手段不光明,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损害上,那就是良知上所不能宽恕的罪恶。

 

做人要安分,要守分,不必去艳羡那些有财富的人。别人的富有,是他们的努力,或者是祖上几代累积的功德的因果报酬,你要想明天会更好,只有今天去努力,没有因,怎会有果?

 

对于富贵与贫贱应有的认识,如孔子说:‘富有和尊荣是人们所向往,但是为了得到出之以不道德、违背了良心和出卖人格,才能改善的话,那我们宁可不去改善他。’。

 

孟子也说:‘力行仁、义、忠、信为至乐的人,就是道德的成就’。

 

种种公职和社会的地位,是某一些人事业上的成就。

 

古时候的人,在有了道德的高尚成就以后,事业上和社会上的成就及地位,便不求自来,自然的得到;现在的人,以道德的些许成就,换取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地位,结果是得到事业与社会地位以后,却放弃了人格的操守,致使社会地位愈高,道德水准愈低,所负责任越大,能力表现越差,别人对他期望越殷,而他却堕落愈甚,最后难逃人格、事业、地位的破产,真是可悲!

 

由此可知,若欲富有,只有刻苦努力的去劳动创造,得到财富以后,要富而好仁,乐善好施;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不要被财富乐昏了头脑,应知财富是不坚实之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财富也一样会流动的,总不如‘识心达本’‘明心见性’、行道之乐,胜过世间一切财富,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六)、为善最乐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事就是好事,做好事也一定是利他的,利他即自利,‘自他不二’之故。

 

很多人读过‘袁了凡家庭四训’,袁了凡先生就因为立志行善,立‘功过格’以记之,由于积极行善之故,原定之命运全改了,为善最乐,何乐而不为?

 

不论任何人,只要能克去‘意、必、固、我’之私,那些贪、嗔、痴、恼、惧、疑、嫉、恨……等昏暗之心雾,在大公无私‘爱’的阳光照耀下,皆会化为乌有的。除去了这些缠缚心智的罪恶绳索,原本的纯然‘爱’心,便是与天地交流的无碍大自在、大解脱。

 

在这种活泼泼的天机运行中,思想是纯正的,情感是丰富的,情绪是平衡的,性格是和善的,心胸是开朗的,‘诚于中’的优美气质,自然是‘形于外’的表相:仪态端庄,容光焕发,眼睛明亮,谈吐诚恳,声音柔和,举止大方,这时的你,最具‘亲和力’,与你交往,便会感受你的‘同化力’。你有广大的同情之‘爱’心,最能感动与你有缘的人,你也必定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到此,不需服用什么长生不老的特效药,‘爱’就能够使你青春永驻,延年益寿。

 

‘爱’与‘善’也是一体的别名;有‘爱’心一定会行善,做好事一定是有‘爱’心。‘爱’是生机,‘爱’的反面是‘恨’,‘恨’是毁灭。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必定会趋向罪恶之‘恨’,遭受到烦恼、痛苦、空虚及堕落之苦果。

 

在人的一生中,唯有‘爱’最真实,充满‘爱’心的人,即拥有了‘源头活水’,欣欣向荣,生趣盎然,做任何事,都会容易成功,因为他的所做所为都与别人有关,与大众有福,他造福别人,获得别人的回馈与礼敬,相互激荡之下,‘爱的人生’自然形成。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一个人要保有他本有的、美好的、善良的德性,就必须发挥他内心宝藏之‘爱’,广行善事,这样不但可使人变化气质,趋向人生的幸福美满,而且更能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洁生命。

 

柒、从‘爱’的扩大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理’的探讨

 

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是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仁。’

 

‘天’就是‘自然’,‘自然’则包括天地万物。‘万物一体之仁’的确是高见,但也是事实。

 

天人的关系,是交相融合,非常和谐的一种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很难说得明白,我们不妨以一首管仲姬的‘情词’来说明一下人与人的关系: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你,捏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般人的观念中,都有个强烈的‘自我’;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其实,所谓‘我’不过是个众缘的假合,‘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那里会有一个单一不变的‘我’?

 

如果从物质方面去观察自己,自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不但是自己,任何人都是;不但是人,一切动物都是、一切植物也是……这么去著眼,‘万物’不就是‘一体’了吗?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无间’,中国人所认识的宇宙,处处都是和谐一致,毫无间隔的。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相对的,能够认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个道理和事实,仁者爱人,仁者爱物之心便会油然而生;怨恨、暴戾之气就会降低、减少,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有。

 

孔子赞美创造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庄子上有个故事,对这大宇宙的和谐有个很有趣的对话:有个甲先生在出游时遇见乙,于是甲就问乙:‘如何思想,才能认知大道理?如何体验,才能得到大道理?如何修养,才能保有大道理?’

 

乙对于甲问,不答。乙并非不知,只是不知从何说起。

 

甲无可如何时又遇见了丙。甲又提出了他的三个问题问丙。丙说:我知道,但在想说给你听时,却又都忘了。

 

甲先生最后去见丁先生,把心里的问题及遇到乙、丙的情形述说一遍。丁说:‘不用思想,才能知道。不用体验,才能得道。不用修养,才能守道。’

 

甲听了丁的话,懂了,但又问丁:你和我都明白了,乙和丙却都不明白,究竟谁是对的呢?

 

丁说:乙先生对极了,丙也很对,只有我们两个,察察为明,总觉不对。

 

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后来,丙先生辗转听到丁的谈论,叹道:丁先生真的能透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之大美’,即在于生命之流变化创造之不息。宇宙之美在于生命,生命之美在于创造。

 

由此可知,宇宙如果没有丰富的生命充塞其间,宇宙将成为死寂、断灭,那里还会有‘美’可言?

 

‘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论说很多,如: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话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为人自小其器,若能自处以天地之心为心,便是与天地同体。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人之性亦即天地之性。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顺此理而无私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

 

……………………。

 

天地与我同体,只是一个灵明充塞天地之间;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天地万物离开我的灵明,也没有天地万物了……如此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开?

 

宇宙间只恒存著「爱’,一切皆变化无常,唯独‘爱’不变不坏、长存永在。宇宙的大生命是无限的,只要人能把自己渺小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中,便是极大同小,化有限为无限,则小我的生命便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易经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文王法‘天’,故能‘纯一不已’;志士法‘天’,所以坚贞不移。

 

因此,‘天’的德性就是‘生’,‘天’的心就是‘仁’,唯有‘仁’才能化育不息,显示出‘爱’的伟大。

 

论语:‘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说明了尧帝能伟大到‘民莫之能名’的地步,就是因为尧取法于‘天’的伟大,才能成就其与‘天’同其伟大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以‘仁’为心,天心是无私的、是无我的、是大公的、是博爱的。

 

‘天心’既然是‘纯仁’,所赋予人的天性也只是一个‘仁’,所谓‘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爱’是与生俱来的‘良能’。

 

一般人只要返身而诚,除去私心习染,撤去物欲之蒙蔽,还得本有的纯洁‘爱’心,就可以说‘吾心即天心’。

 

‘大人’之所以伟大,也只是他们能恢复、保有这个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能复得原本的‘天心’;天人不二,当然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本著「天性’的‘仁爱’之心,效法‘天德’的能生与好生,去力行泛爱、博爱的大业,到了‘至诚无息,不息则久’,高明可以配天时,便是以‘天心’为心,以‘天德’为德,以‘天行’为行,‘参天地之化育’,自然与‘天’合而为一。

 

到这时便可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此,则宇宙无非是我,人人都是自己,除了无所不在的广大博爱之外,那里还会有小我的私心、私欲?到这里还有什么生死?

 

但是,离开了全人格‘爱心’的不朽生命外,永远不会把捉到大安乐、大自在、大解脱,如果一辈子只知道追逐声色名利……做物欲的奴隶,那最后也只有‘与草木同朽’的消失于泥土之中,枉过一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是‘人’,都应该以‘大丈夫’自勉、自惕、自励!

 

(二)、天人合一‘事’的实践

 

中国人做人,不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要遵循道本,溯源天命,尚同天志、天德,仰观俯察,领略到上天好生之德、互助之爱,相辅相成,得其大慈大仁兼爱之心,去除私、偏、欺、疑、孤僻、别异之见,心胸恢宏,随缘放旷,博厚高明,以成就济世利生之不朽伟业。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自然法则’。宇宙虽大,其实质也不过就是我们所生存的时间及空间。我们每个人各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只觉得自身生活、生存的重要,对外面环境的一切是次要,甚至不重要。在安定的生活空间,大多只注重自己,忽略了自己与外境、外缘的关系;其实,人若离开了外缘环境的一切,自己不但不能生存,连生命也不会有了。

 

试想:阳光、空气和水,谁能缺少那一样还能存活?

 

一天三餐(有的人吃五餐)外加零食,每个人都不停的进食;如果一餐、两餐不吃没什么,一天、两天也不要紧,但是,十天、八天以后呢?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饿’的体会及感觉,当饥肠噜噜的时候,似乎朝外的心思及想念都没有了;不朝外攀缘了,只想有东西吃!如果饥饿得更甚一点,便会坐立不安,这时候干活没劲,做事没精神,再饿下去,连动一下都懒得动了,如果真的没有食物可吃,肉体生命便从奄奄一息,最后呼吸停止……

 

如果当你很饿的时候,没有力气、没有精神、什么事都不想做,连想心事都没兴趣,此时食物忽然当前,大吃一顿之后,于是力气有了,精神来了……当此时也,如果说你不知道精神就是物质,不懂得‘心物合一’的道理,不明白‘天人合一’是什么?(天是自然,一切食物皆从大自然产生),那就未免太粗心大意了。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会大众而能独自生活,纵有少数修道人崖栖穴饮,入山唯恐不深,草衣木衣,或者像鲁滨逊似的飘流荒岛,他的生存及生活还是得依赖大自然(天)的恩惠,供给他阳光、空气和水、各种植物及果子,否则他绝对活不下去!

 

一般人都是‘社会人’,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离群独居的。社会人共同的关系是什么?

 

绝大多数的人不种田而有饭(菜、果)吃。

 

穿衣服而自己不是裁缝。不是建筑师、工程师、泥水匠,有房屋住。自己不会造车,出门就少不了交通工具。

 

……………………

 

食、衣、住、行……样样依靠别人。日常生活、工作的用具、用品,都不是自己制造的;纵然有会制造的人,但是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及原料却都另有来处,又牵涉到许许多多其他的人。

 

推到最后,还是大自然(天)提供了所需的一切。

 

如果没有‘天’的慈悲之‘爱’,一切的生物一一有生命及无生命的动、植、矿物,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生为渺小的人类,虽然极为渺小,但人人却都有与‘天’同样的‘天性’,‘天性’就是‘良知’,就是‘仁爱’,就是具有好生之德性,有‘良知’就要善用其‘良知’,别把‘良知’给埋没了、遮蔽了。

 

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他会处处凸出私我之欲,以他的私我为中心,要求和希望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得合他的意,若不合意,他便生气、抱怨、动怒、发脾气……归结到一个字—恨!

 

这样的人,他太缺乏‘爱’心了。

 

过去当学生的时候,曾读过一篇‘千人糕’的短文,说:一块糕是由一千个人做成的。如果仔细算算与这块糕有关系的人,可能不止一千个人。

 

一块糕是如此,一碗饭、一杯茶、一块饼干……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天当我们用餐,享用种种食物及日用品时,很少有人想想‘它’的由来,当然也不知道要多少人才能把‘它’给制造出来,所以,太多的人缺乏感恩、感谢的心,因而我们的社会,距离理想的‘大同世界’太远!‘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啻有天壤之别了。

 

感恩、感谢的心态很重要,这悠关于人心的善恶及社会、国家的兴衰及振糜;心存感恩和感谢的人,他看别人都像看到恩人一样,如果有为别人服务的机会,他会很高兴的奉献自己。

 

‘人人为我’,这是事实。

 

‘我为人人’,便应理所当然。

 

能够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不是疏离感,更不应有心胸狭窄、气量小,看谁都不顺眼,都不合自己的心意时,便产生‘怨恨’的心态。

 

‘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实践,必须理解‘天’和‘人’的关系;‘天’是大自然,是养育一切生命之‘母’,其‘爱’之广且大,无与伦比。人能‘存其心,养其性’,发挥其‘天性之爱’,便是‘顺乎天理’,便是对‘天’一一大自然的一种感恩和孝顺,也是对自性‘天君’的善于培养及肯定。

 

其次应知人与人的关系。

 

‘仁者爱人’不是一句口号,人必须确知相互依存是不诤的事实,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相敬相爱的相处,发挥人人原本就有的‘仁爱’心,如此去做,爱别人也即是爱自己;如果不明此理,违反‘仁爱’之心,去做些伤天害理、为非作歹,那样的话,害人也等于自害,自己在害自己;试想当一个人充满‘爱心’和一个充满‘恨心’时的结果,会是一样吗?权衡利害、得失之下,一定会知所抑止及改变。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孔子、孟子、亚里斯多德、史怀哲、甘地……这些‘悲天悯人’的圣哲,他们餐风宿露、席不暇暖的济世救人,都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理念—仁慈的‘爱’心。

 

唯有‘爱’,才能架起天、人之间的桥梁。

 

唯有‘爱’,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唯有‘爱’,才能消融人们心中的‘恨’。

 

唯有‘爱’,佛国、净土、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

 

‘天人合一’的实践,人人可为,到处可做;圣言济世、行医救人、安分尽责、公仆服务、见义勇为……皆是为和谐人际关系、致力于社会心灵的净化、创造个人及全体生命的幸福。如果人人能奉献自己,大家共同为此理念及实践,‘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不难实现。

 

但是,环顾当前,太多的生命,像矿石中的真金,未经开采、冶炼,不能成为纯金;未经雕凿,终不能成为大器大用,原本的心无所不能,‘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志,不甘堕落被埋没之心,努力净化,上上升进,事在人为,只要去做,必有结果。

 

‘天人合一’的事迹甚多,以下所列举的往例,虽然超常识,不可思议,但应知我人‘离念灵知’的本心,便是超越时、空,是大宇宙存在唯一的真实,纵然所列举是超常识、是不可思议,但也不过都是从‘体’起用之‘作用’,因其‘善用其心’,故有此大用现前。吾人只要具有‘见贤思齐’的兴趣和响往,‘彼既丈夫我亦尔!’立下希贤、希圣之大志和决心,便可趋向‘天人合一’的快捷方式道路。

 

1.达摩东来,开启超凡入圣之圣教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和梁武帝对话,机缘不契,便渡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等到二祖慧可。

 

慧可原名神光,是一位博闻善学而又擅长于讲座之士,闻听达摩之名,特去少林参礼。神光到了达摩跟前,见达摩端坐不语,因思: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割肉喂鹰……今我何人?敢不效学?

 

因而立于门外,值寒冬大雪,积雪过膝,精诚不动。达摩见而悯之,问曰:‘久立雪中,所求者何?’

 

神光泣曰:‘祈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

 

达摩说:‘诸佛妙法,旷劫难遇,非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之人所能希冀,徒劳辛苦!’

 

神光受了激励,乃潜持利刀,自断一臂呈于达摩之前:‘诸佛妙理,可得闻乎?’

 

达摩说:‘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神光进而乞求:‘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把心拿来,我与你安!’

 

神光到处觅心不著,乃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因赐法名曰:慧可。

 

(注):天人之间、圣凡之隔,迷则天壤之别,悟则不差丝毫;东土‘超凡入圣’的禅文化,始自达摩及慧可的‘安心’安乐法门。从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一花五叶,超凡入圣之禅,风行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而今已遍及寰宇矣!

 

2.至诚祈雨

 

禅宗三祖道信大师,在值遇天旱不雨的那一年,见人们杀牲祈雨,师悯其愚,对民众们说:‘你们能去牲不用,我当替你们求雨!’

 

乡民听从。师乃精诚祷告,大雨骤降,远近为之感化。

 

(注):必须是有道之人,至诚可以感动天地,若非大修行人,虽摇玲、擎幡、敲敲打打、唱唱念念……不过是一场‘闹剧’。

 

3.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注):人生在世,若能世世为人,一如戏剧的演员,出场、入场,涂彩、化装,换来换去,而其‘本心’并未换,只是大多的人‘健忘’,被物欲、私心所蒙蔽,迷失了自己,若能具有‘希贤、希圣’之心,奋出尘之志,决定也可如文昌帝君一样能洞悉自己曾一十七世是个‘清官’,如果是修学菩提,圆证佛果,成为圣中圣、天中天的佛陀,洞悉明了,岂止一十七世呢?

 

4.虚云和尚梦游兜率天

 

虚云和尚是近代的高僧,年纪一百一十二岁时,遭‘云门事变’大劫难,寺中师之弟子许多人被打死,最后迁怒到老和尚身上,先后曾被打死三次,第三次被打以后,端坐历九日,不饮不食,到第十一日,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灯草试鼻,气已绝矣!诊左右手脉亦已停矣!惟体温如常。到第十二日早,微闻呻吟,旋开目。侍者告以时间。师曰:‘我才觉数分钟耳!’语侍者法云:‘速执笔为我记之;适才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弥勒菩萨正在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皆过去认识者……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指谓余曰:你回去!我说: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菩萨说:你业障未了,必须回去……﹂

 

(注):大修行人不可思议之行履甚多,皆载于‘年谱’,和尚之弟子而今尚健在者有之。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修行臻于‘天人合一’之境界,万物一体矣!

 

5.弥勒日巴尊者传

 

这是一个修学佛道成功者的典型人物。

 

弥勒日巴,礼拜马尔巴上师为师,被上师百般折磨而不退心、退志,终于修行成功,即身成佛。

 

其修行的经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具大决心、大毅力,这本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书,真修行人不可不读,读了以后,必定会受大启发、大激励!

 

修行成功的弥勒日巴尊者,会在天空像鸟似的飞行,他看到地面上所认识的地方,地面上的村民也有认识他的。这么看来,吕洞宾修行成仙,云端来去,和黄龙禅师的一段公案,后来成了佛教护法,不只是个神话故事了。

 

6.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有一个人,听说吃‘黄精’可延寿、不老,想自身尝试,又怕危险。于是,置‘黄精’于深枯井中,诱人入井后,便以石盘盖上井口,并对井中人说:饿了可食‘黄精’。

 

被骗入井之人,迫于无法出离,只有等死。

 

不久,忽然有一狐仙降临枯井,告诉他说:我昔被猎犬所获,赖君赎命,今特来报救命之恩!

 

狐说:我每日卧墓中,两目注视墓顶口,久之,觉身能飞出墓外,由是悟神能飞,遂成通天狐,能飞腾变化。汝可于此井底,专注石磨洞口试之。

 

其人依言,双目注视石磨小孔,经十余日,身已能出井外,遂逃去!

 

(注):不要把这个故事看成做不到的‘神话’,当知易经上说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由此证知必非圣人虚语。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我人难在念念生灭,不能将此心‘统一’到‘安祥’心态;果能‘安祥’到‘无念、无住、无相’时,‘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都有可能,况其他呢?

 

初祖达摩大师说:‘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离诸缘……心如墙壁……做起来可能不太容易,儒之‘四勿’,试做一、二看看!

 

7.圣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从久远劫前的观世音古佛,发菩提心,从‘反闻闻自性’而修成无上道的。

 

法华经上的‘普门品’,述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该以何身得度,即现身其人之前而为说法。

 

圣观世音与中国特别有缘,浙江的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地,菩萨的慈悲事迹甚多,有‘传奇异闻录’风行于世。

 

从一个普通的人,修行成为一位大菩萨,绵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天人合一;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之间’的‘间’隔、‘间’距,应该是不存在,之所以‘圣、贤、才、智、愚劣’有别,也是迷失自己本性以后的‘染’有多少、‘执’有轻重;如果能净化掉心垢至一尘不染,则‘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如此则‘天上、人间’是一不是二了,‘心净、土净’,极乐世界不是遥远到十万亿佛土之外。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观音法门者,‘旋汝倒机闻,反闻闻自性’,闻性的确是不生、不灭,试著去做做看!

 

8.菩提树下大悟的佛陀

 

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而未证道。三十五岁的秋天,在乌尔贝腊.些那尼的菩提树下立誓:如果不开悟,就不再站起来。

 

坐到第四天,大清早,忽然听到一个女孩的歌声:

 

弦啊弦!发出好琴音!

太紧了,音僵。

太松了,音懒。

不紧不松,音美妙!

太紧了,音僵。

太松了,音懒。

刚好,刚好,音美妙!

刚好,刚好,音美妙!

 

‘刚好’不就是恰好、是调和、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吗?不就是什么都无执著的状态吗?

 

悉达多太子大悟了,不再执著「若不开悟,不再起来’的那个观念了。

 

悟了的悉达多,是佛陀了,号释迦牟尼。

 

9.佛为父王说法

 

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味亦善,纯净无杂,清白无染。所谓六界:地、火、风、空、识。六触:眼、耳、鼻、舌、身、意,若缘顺境,生贪爱心;若缘违境,则生嗔心;于中庸境,生愚惑心。如是三事,起贪、嗔、痴,堕四恶处,轮转生死,无解脱期,作业果报,皆不失坏,若无作业者,即无受报者。父王当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一切诸法空者,是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于相,则无愿求,名无愿解脱门。一切诸法皆具三解脱门,究竟涅槃。决定如法界,周遍虚空际,当知诸根幻,境界如梦。佛说是法时,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

 

(注):佛为世俗父母说法(也曾上升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九十日),佛之大孝、报恩行,为世人第一楷模、表率,人人学佛、成佛,是为一切生命最圆满的成就。

 

10.观相(想)得度

 

观佛三昧经云:尔时净饭王白佛言:‘世尊!今我在世,见佛色身相好,悉达在宫时,相师皆见其三十二相,今者成佛,光明益显,佛涅槃后,末世众生,当云何观佛?’

 

尔时世尊入色身三昧,从三昧起,有五色光,从佛口出,照父王顶,及于精舍,遍娑婆世界。尔时世尊欲令大众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佛化精舍如白玉山,高妙如须弥山,有百千佛龛窟,于诸佛龛窟,显现诸佛像与佛无异。

 

佛告父王:‘佛灭度后,诸佛弟子若能割损诸事,捐弃诸恶,系念思惟佛常光者,佛虽不在,亦名见佛……’

 

(注):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佛弟子从观相(想)、观心、保任至安祥常在,即名见性成佛,其功力则在能‘割损诸事,捐弃诸恶’,果能看破、放下、歇业养神,必定能够定慧圆明。

 

11.度子罗喉罗出家

 

未曾有因缘经云:佛在迦毗罗卫国,遣目连白父及耶输陀罗:‘太子罗喉罗年已九岁,宜令其修学佛法。’

 

耶输陀罗说:‘如来为太子,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山林,今得道还国,复求我子离宫,何酷如是?’

 

尔时目连方便晓喻,亦无听意。

 

世尊即遣净居天子,空中告曰:‘汝耶输陀罗当忆以五百银买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愿世世为妻,我言:菩萨屡劫行愿,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喉罗,不令学道?’

 

耶输陀罗闻已,还识宿命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提罗喉罗手付嘱目连。

 

时净饭王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共趋佛所……

 

(注):生为佛子,是多么大的福报?而今与佛有缘的佛弟子,若能具足诚敬信,对佛视为‘法身父母’,对佛具忠臣、孝子之心,佛视众生若子,佛岂不欲将自己的无量珍宝付子继承。然而,自古迄今,芸芸众生之中,有几多人真心愿做佛子者?

 

12.丑女改容

 

百缘经云:波斯匿王的摩利夫人生一女儿,面貌极丑,养育长大,觅一贫寒之子为其夫婿。波斯匿王为造舍宅,牢关门户、内外七重。王嘱女夫:‘汝若外出,自执锁匙,开关由汝,勿令外见……。’

 

彼女自责:‘我种何罪,幽闭暗室?’

 

于是,遥礼世尊,哀恳垂悯。

 

佛知其意,即至女前。丑女见佛,即哀求忏悔,佛为说法,心开意解,恶相丑形忽然端正。

 

女夫还家,见妇端严美貌,问是何人?……

 

(注):修学安祥禅,主旨在发露本心,保有安祥,果能做到‘天君泰然’,必定会‘百体从令’,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脱胎换骨’似的成了美女、俊男,相随心转,时光倒流似的,若问此中奥妙,请看拙著之《观潮随笔》中的‘光彩与美丽’。

 

13.燃灯不灭

 

贤愚因缘经云:舍卫国有一贫女,行乞度日,见到国王、臣民……皆供养诸佛,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处贫贱,虽有福田,无有种子。深自咎悔,悲痛感叹!行乞度日,忽得一钱,即持买油,往诣精舍,置于灯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少油,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灯,灭除一切诸暗心垢!

 

作是誓已,礼佛而去。

 

入夜,诸灯油罄者相继息灭,唯贫女所施之灯独燃。

 

目连当值,察天已晓,见此灯燃,膏柱未损,如新燃灯,以白日燃之无益,欲息灭之,举手扇之,灯焰如故,复以衣扇,依然明照无损。

 

佛见而语目连:此灯非汝能灭,此灯乃发广大心者所施之物。

 

贫女复来礼佛,佛即为之授记:来世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号曰:灯光!

 

(注):贫女施一小钱之油,佛为授记:将来会成佛,萧梁(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造寺、斋僧、写经、度人……不可胜数,初祖达摩却说他:毫无功德!对比之下,原因在那里?若能拣别分明,那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仍是不善用心;天人之间,众生与佛岂有差距?‘不二法门’岂有二耶?

 

14.不可思议的维摩诘

 

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出生的一位大居士—维摩诘,这个人真是不可思议,神通广大,在‘维摩诘经’中有详明介绍:

 

他慈悲度生,方便示疾,释迦牟尼佛要找一位弟子前去代表问疾,结果罗汉果位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去,因过去都曾被维摩呵斥过。询问菩萨果位中的人,也是一样都不敢做代表,最后只有文殊勉为答应代佛问疾。

 

维摩诘的客厅真大,文殊菩萨一应诺代佛前往向维摩问疾,即时众中大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都愿跟去,经上说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一同前往维摩丈室。

 

到了维摩诘家,维摩诘居士早已以其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那么多的人到了维摩诘室内,舍利弗一见即作是念:连一张坐椅都没有,大家要坐在那里哟?

 

舍利弗先被维摩诘教训一顿,然后现不可思议神通力(比今日各种电讯还快),通知东方三十六恒沙国外,有世界名叫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身高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皆高广严饰,彼佛即遣送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来入维摩诘室,奇怪的是:维摩诘室都能容纳得下,所有来宾客人叹未曾有!

 

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舍利弗又动念了:这么多人到那里去吃饭呢?

 

维摩诘知其意,即时入三昧,不起于座,遣化菩萨往上方,度四十二恒沙佛土,到众香国,向香积佛化来一钵香饭,与会大众,皆能饱餐一顿,而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注):太超常识、太不可思议了,佛国世界的富有,绝非我人这个世界这个‘大王’、那个‘大王’……可比,人如果能不自小其器,不妄自菲薄,把心量尽量放大、敞开,如中庸上所说‘放之弥六合(上下四方)’,那的确是宇宙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15.笑弥勒

 

大肚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即将成佛的补位大菩萨。这位菩萨现居兜率天的弥勒内院。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亿百;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注):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大权示现,其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皆因与众生有‘同体大悲’之缘,往来度生,从不疲厌,圣观音之所谓‘该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现其前,为其说法’,时时出现众生之前,怎奈‘佛视众生如子’而欲度脱,而众生却是‘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以众生之眼光去看佛,佛也成为众生了,外佛不识、自佛不认,众生之苦将‘伊于胡底’?

 

弥勒菩萨的造像极其可爱;笑嘻嘻的,胖笃笃的,其诗偈:‘大肚能容,容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看其造像,读其诗偈,在生活中便能受到很多的启示及教化。

 

还有一首偈说:‘行也布袋(布袋和尚也是弥勒示现)、坐也布袋,放下布袋,自由自在!’这偈看起来是那么容易明白叫(教)人‘放下’!‘放下即是!’‘放下’即是‘离执’、没有执著,就是解脱!

 

以上列举十五则天人之间不可思议之事迹,旨在启引吾人‘希圣、希天’上上升进之向往心。实际上,天人之间不可思议的事迹多得不胜枚举。‘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只要‘吾心信其可行,总会有成功的一日’。

 

捌、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现实的天堂,是以人们纯洁的爱心创造出来的。即以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地球来看,有些地区贫穷、饥饿;有些地区富有、快乐。孙中山先生说:‘社会国家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又说:‘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糜’,环境影响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尤其天、人以‘心’为中心主,心以‘仁爱’为光热及能源。‘一心能造十法界’。心无所不能,既然无所不能,就应发扬‘仁爱’之心,开创‘世界大同’的理想实现。

 

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仁’是泛爱的道;是圣洁的道,是光明的大道,是创造的道,是人类迈向‘大同’理想的幸福之道,是充满了人生光与热的希望之道,自然也是理想人生的佛天之道……………

 

仁的反面是不仁,没有爱心的人,我们亦常看见过,媒体广告经常可以见闻;抢劫、偷盗、杀人、乱伦,为非作歹……亦是万能‘心’之表现,很可惜的是错用了心,其造业之结果,难逃法网,纵逃得法网,却难逃得因果,最难过的是受他良心的谴责,只要一想起来,就会心跳、不安、恐惧、忧虑……‘人人既然皆可为尧舜’,那又‘卿本佳人,何以做贼’呢?

 

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是冀望寄托于现实的人生,认为一切理想和目标都可以在现实的环境里实现。生命的尊严,绝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应发挥普遍的同情、爱心救人济世,努力迈向‘天人合一’的生命大圆满!